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涂装车身漆膜质量检验标准

涂装车身漆膜质量检验标准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铅笔硬度
≥H
GB/T6739-1996中铅笔涂膜硬度测定法(附录A)
附着力
0~1级
GB/T9286-1998中的划格测定法(附录B)
耐冲击力

GB/T1732-93 漆膜耐冲击测定法(附录C)
7 试验方法
各分区外观、色差采用目视检测。
各分区铅笔硬度检测可直接在车身漆膜表面检测。
各分区膜厚、光泽采用相应仪器在车身表面直接测量。
4 结果的表示
a)撕离胶粘带后立即在良好的照明环境中、用正常的或校正过的视力观察样 板。观察过程中,转动样板,以使试验面的观察和照明不局限在一个方向。
b)按下列标准对试验结果分级
0级:切割边缘完全平滑,无一格脱落。
1级:在切口交叉处有少许涂层脱落,但交叉切割面积受影响不能明显大于5%。
2级:在切口交叉处或沿切口边缘有涂层脱落,受影响的交叉切割面积明显大于5%,但不能明显大于15%。
标记
处数
更改依据
签字
日期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会签(日期)
批准(日期)
涂装检验作业指导书
涂装车身漆膜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
版本
第一版
生效日期
2012-5-23
B区漆膜综合性能见表2:
表2 漆膜综合性能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光泽度
(60度角)≥90
光泽仪测定
硬度
≥H
GB/T6739-1996中铅笔涂膜硬度测定法(附录A)
文件编号
版本
第一版
生效日期
2012-5-23
车身前机盖及顶盖表面
车身前机盖外表面区域和前挡风玻璃上沿至顶盖区域外表面200mm区域,见图2所示红色框区域内。
图2
后盖外表面及顶盖后表面
后盖外表面(含后盖底边)以上至流水槽上边沿区域见图3所示红色框范围内。
图3 A区域
A区外观要求
不允许有能识别的补漆痕。
f)按均匀的速度拉出一段胶粘带,除去最前面的一段,然后剪下长约75mm的胶粘带。把该胶粘带的中心点放在网格上方,方向与一组切割线平行然后用手指把胶粘带在网格区上方的部位压平,胶粘带长度至少超过网格20mm。为了确保胶粘带与涂层接触良好,用手指尖用力蹭胶粘带。透过胶粘带看到的涂层颜色全面接触是有效的显示。在贴上胶粘带5min内,拿住胶粘带悬空的一端,并在尽可能接近60°的角度,在~内平稳地撕离胶粘带;
f)涂膜划破:将未满二道的铅笔硬度标号作为涂膜的铅笔硬度。
标记
处数
更改依据
签字
日期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会签(日期)
批准(日期)
涂装检验作业指导书
涂装车身漆膜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
版本
第一版
生效日期
2012-5-23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GB/T 9286-1998 漆膜附着力测定法(划格法)
1.仪器设备
切割工具:a)单刃切割刀具;
3 A区划分及要求
A区域划分
侧表面
车身左右外侧表面(含车门底边)(红色标注)以上至流水槽上边沿区和车身顶盖前挡风玻璃左右侧200mm宽的区域表面以及左右前翼子板各外表面,见图1所示红色框部分。
图1A区域
标记
处数
更改依据
签字
日期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会签(日期)
批准(日期)
涂装检验作业指导书
涂装车身漆膜检验标准
后背门门框为C区,如图11所示白框线内:
图11 C区域
机舱内为C区,如图12所示红色线框内;
图12 C区域
前后保装配区域为C区,如图13~14所示红色线框内:
图13 C区域 图14C区域
左右B柱 、四轮轮罩下部打胶区域、车身内轮罩裸露区域、前舱盖内部区域、左右门下部、均为C区域。
标记
处数
更改依据
签字
不允许有易识别的补漆痕存在。
车门底部(图6 B区)外观按C区要求执行,漆膜总厚度≥60um。
B区色差
漆膜颜色与标准色板一致,不应有目视的差异。
色差目视有争议时,用色差仪测定,漆膜颜色与标准色板的色差△E≦,油漆车身颜色与外饰件的色差△E≦.
B区膜厚及测定方法
B区 膜厚: 电泳底漆20±2um 金属漆总厚度≥90um 素色漆总厚度≥85um
验收区域
验收区域的照度为800~1500lx,均匀照射,采用带反射板自然纯正色日光灯照明。
验收人员
验收人员辨色力正常,视力为以上(含校正后),验收人员应具有较丰富的涂装检验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涂装工艺规程及技术要求。
测试方法
除仪器测定外,目测点到被验收面的距离为(~)m,目测角度在被验收面的任一方向。
线孔内表面和电池箱盖内表面,见图图7-图9所示红色线框内。
图7 C区 图8 C区 图9 C区
后背门的内表面外露表面,见图10~所示红线区域。
图10 C区域
标记
处数
更改依据
签字
日期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会签(日期)
批准(日期)
涂装检验作业指导书
涂装车身漆膜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
版本
第一版
生效日期
2012-5-23
批准(日期)
涂装检验作业指导书
涂装车身漆膜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
版本
第一版
生效日期
2012-5-23
6 D区划分及要求
车门全部打开时,目视看不到的区域,包括车身底板、车身内顶部。
D区外观要求
要求不露金属底材,无法电泳的部位要喷补防石击涂料或中涂底漆。
D区膜厚
电泳漆≥10um
D区漆膜性能要求见表4
表4漆膜综合性能
GB/T6739-1996涂膜硬度铅笔测定法
1 工具
a)中华牌高级绘图铅笔
b).400#砂纸;
c)削笔刀。
2 材料
样板
3 测试步骤
a)选取样板一测定位置.
b) 试验用铅笔制备:用削刀笔削去木杆部分,使铅笔芯呈圆柱状,露出约3mm,然后在坚硬的平面上放置砂纸,将铅笔垂直靠在砂纸上画圆圈,慢慢地研磨直至铅笔尖端磨成平面,边缘锐利为止。
日期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会签(日期)
批准(日期)
涂装检验作业指导书
涂装车身漆膜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
版本
第一版
生效日期
2012-5-23
C区域外观
总体要求不露底,不流挂,不发花,色漆、清漆不漏喷,但隐蔽无法观察到的部位允许有不明显的补漆痕、流痕和清漆漏喷存在。
在100mm×100mm的范围内允许有10颗直径d≤的颗粒存在。
C区漆膜综合性能见表3
表3漆膜综合性能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硬度
≥H
GB/T6739-1996中铅笔涂膜硬度测定法(附录A)
附着力
0~1级
GB/T9286-1998中的划格测定法(附录B)
耐冲击力

GB/T1732-93 漆膜耐冲击测定法(附录C)
标记
处数
更改依据
签字
日期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会签(日期)
mm
图4 B区域
标记
处数
更改依据
签字
日期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会签(日期)
批准(日期)
涂装检验作业指导书
涂装车身漆膜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
版本
第一版
生效日期
2012-5-23
车顶盖除A区(外沿宽200mm范围为A区)以外的区域
车顶盖除A区以外的区域,见图5所示红色框线内:
图5 B区域
左右车门上部可视区域及车身门框非内饰安装部位,见图6红色框线内:
标准等国家及欧盟的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
标记
处数
更改依据
签字
日期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会签(日期)
批准(日期)
涂装检验作业指导书
涂装车身漆膜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
版本
第一版
生效日期
2012-5-23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涂装后车身的验收条件、漆膜涂层A、B、C、D区域划分和验收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电动车。
2 验收条件
图6 B区域
B区外观:
不允许有露底、起泡、剥落、碰划伤、水印。
不允许有能识别的流痕存在。
在100mm×100mm的范围内允许有3颗直径d≤的颗粒存在。
在100mm×100mm的面积内允放有直径d≤的针孔存在,但数量不超过10个。
允许有不影响外观的隐约可见的、分布均匀、轻微“桔皮”存在。
允许有不影响整体外观的存在。
漆膜光泽度按《漆膜光度测量仪说明书》中规定的测定方法测定。
涂膜硬度按GB/T6739-1996中涂膜硬度铅笔测定法的规定测定,详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漆膜附着力按GB/T9286-1998中的漆膜附着力测定法(划格法)的规定测定,详见附录B(资料性附录)。
漆膜耐冲击力按GB/T1732-93漆膜耐冲击测定法的规定测定,详见附录C(资料性附录)。
涂装车身漆膜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
版本
第一版
生效日期
2012-5-23
编制说明
为了指导车身漆膜产品验收,特制定本文件。
本文件规定了电动车车身涂装检验区域A、B、C、D区域的划分与漆膜验收的技术要求。
漆膜各项性能试验,采用在工艺定型时,制备样板,进行测试。其中:
漆膜总厚度按《膜厚仪说明书》中规定的测定方法测定。
附着力
0~1级
GB/T9286-1998中的划格测定法(附录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