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课件PPT 第四章 越轨

社会学课件PPT 第四章 越轨


标签理论
越轨是社会标定的产物,贴标签的结果, 贴标签本身会对被标定者产生意义
为什么革命不是发生在社会生活状况 最恶劣的时候,而是发生在社会条件 改善的时候。
为什么社会生活条件改善的时候是犯 罪率增长的时候
相对剥夺理论
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周围的标准和参照群体相比较 而自己处于劣势时,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产 生越轨行为。
根据社会控制的手段
强制性社会控制:政权、法律、纪律、 政策。
非强制性社会控制:道德、风俗、舆论、 宗教
根据社会控制的方式 内生控制:借助于内部动机 外生控制:施加外在压力
根据社会控制的作用
积极社会控制:运用教育、帮助、指导 等积极手段使社会成员主动遵守社会 规范的过程。
消极社会控制:建立在社会成员对越轨 带来的惩罚的恐惧基础之上。
根据社会控制的形式
非正式控制:通过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 实现的。
正式控制:通过专门的社会控制机构实 现的
2、心理学理论
某种个性特征与越轨有关:没有人是天生的越 轨者,但某种性格的人更可能越轨,外向型和 内向型。
暴力和越轨是社会习得的,通过观察模仿获得 的
攻击性行为经常由于挫折而引起,当某种需要 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可能遭受挫折,挫折的总 量取决于需要、欲望和冲动受到妨碍的程度。 挫折可能由于缺乏金钱、爱情等引起。
社会解组论
一个社会组织起来时,从人类相互依存 (亲属群体、情爱关系、朋友关系)中 自然生长起来的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社 会关系比正规的社会关系重要的多,前 者称为首属关系,后者成为次属关系, 一个社会中前者比重越大,则组织程度 越高,越轨行为越少。
为什么农村犯罪率低于城市
亚文化理论
一个社会内部会存在不同的、有时与主 体社会的规范相抵触的行为规范和价值 观念,如果亚文化群体成员按这些规范 行事,便会被其他成员认为是越轨者。
涂尔干:规范通过人们相互交流、彼此 影响而发生作用,社会发生变迁后,交 流减少,规范制约作用减少
墨顿:四种越轨类型(五种行为)(结构紧张理 论)
1、遵从,社会成员接受并追求社会规定的正统目标, 并运用社会正统的手段去实现。
2、创新:社会成员愿意追求目标却得不到正统手段 3、形式主义:能得到正统手段却对正统目标不感兴趣 4、隐退主义:对正统目标和正统手段都不感兴趣 5、反叛:以非正统的手段去追求非正统的目标
一种行为是否是越轨随时间、社会、文化不同 而不同。
对越轨的误解
越轨行为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 越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并非总是自愿的 越轨行为未必就是犯罪行为 越轨行为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 越轨行为的实施者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
体和组织。
2、越轨的功能 一是,负功能
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动摇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动机和自觉性。
如何选参照群体
为什么革命不是发生在社会生活状况最恶劣的时 候,而是发生在社会条件改善的时候。
为什么社会生活条件改善的时候是犯罪率增长的 时候
三、社会控制
任何一个社会要存在和正常运转,就 必需对成员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引导和 约束,使其符合一定的规范和价值, 即进行社会控制。
1、社会或社会组织运用各种手段来影 响社会成员,以使其遵守社会规范、 维护社会秩序的全部过程。
3、社会学的理论 社会学的理论集中于社会环境的分析
集中于三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社会环境比其他环境更容易引起越 轨?
为什么有些越轨在一种社会环境比在另一种社 会环境下更有价值?
为什么越轨者破坏某些规则而不是另外一些规 则?
失范理论
失范:如果一群人对应该遵守的适当规 范不一致,这个群体就处于社会失范状 态
降低社会生活的可预期性、危害群体生 活的信心。
二是,越轨的正功能
越轨行为有助于社会规范的明确 越轨行为促进社会群体的团结 越轨行为能带来和促进社会系统的变迁
越轨行为也可能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 会规范
二、越轨的理论
1、生理学理论 越轨(犯罪)者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 龙布罗索(Lombroso):生物有机体在导致
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社会控制方式建 议。
优生优育、宣泄 重建和加强社会的一体化 建立公平社会 对亚文化群进行隔离
2、控制的分类
内生控制、外生控制(根据社会控制的方 式)
积极控制、消极控制(根据社会控制的作 用)
正式控制、非正式控制(根据社会控制的 形式)
强制性社会控制、非强制性社会控制(手 段)
越轨方面具有重要性,天生的罪犯随时可 以发现野蛮种族的身体特征,如,毛发系 统发育不良、上颌骨和颧骨显著前凸、眼 眶倾斜,牙齿间隙大等 不能解释没有越轨的也有这些特征
另一种倾向在解释越轨时,倾向于将越轨 解释为各种疾病,包括器质性和精神性疾 病的结果,这被称为越轨的医学化。
比如酗酒
但并不总是有益的:无家可归者
第四章 越轨
对制度的违反
本章结构
一、越轨的本质 二、越轨的原因(越轨的理论) 三、社会控制
一、越轨的本质
1、越轨的定义
偏离社会的文化规范而遭受非难并引起人们试 图对其控制的行为。可以推出以下几点:
社会规范有各种形态,只有违反了法律这种规 范的行为才是违法(犯罪),换句话说,违法 (犯罪)只是越轨的一种形式。
差异交往理论
每个人都会有越轨和遵从两种行为影响,哪种 行为会对人得行为引导,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 的期望,出现越轨是因为与他交往的人得影响
影响因素:与教唆越轨的人的联系越密切,与 之交往的次数越多越频繁越持久,与其接触的 年龄越小,越轨的可能性越大
儿童向周围的人学习越轨技术和价值观
理论缺点:最早的越轨理论是如何产生的,有 些越轨者在和其他人接触前就有越轨行为
缺陷:无助于解释特权阶层的犯罪越 轨行为,无助于预测某个人面对失范 时如何反应。
文化传递理论
要想成为越轨者,必须有机会学习越轨, 越轨行为实在社会环境中获得的。
虽然社会环境试图劝导人们遵从规范, 但社会化主体有时传出越轨而非遵从。
某些对越轨行为进行纠正的地方,成了 传授越轨行为知识的地方,比如监狱, 老犯人向新犯人传授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