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谈李智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散文大国,有着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
早在先秦、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开始写作散文。
所谓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分经、史、子、集四部,认为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清乾隆时曾由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编辑)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
《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集。
我们国家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能企及,所无法攀比。
历史上,写作散文的人数不胜数,写出来的优秀散文也层出不穷。
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
这些都是优秀的古体散文,是古体散文中的典范,千古流传。
哪怕是到了白话文取代古文至今,散文仍备受青睐,依然是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一说到散文,很多人脑海里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是指文章结构的脉络要放得开,主旨则要收得拢,象一把伞一样,伞有轴心骨,由伞骨支撑开伞面,都得围绕着轴心骨,所以撑得开也收得拢。
散文有了这样的要求,那怎样写好散文呢?一、要写出散文的韵味。
散文写作虽然不必追求诗歌的平仄押韵,但得写出散文韵味。
所谓散文味,指的是,散文这一文体所特有的某些品格,比如自然、朴实、自由自在、随意而无拘束等。
散文文体“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
在白昼筹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飘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写出来是,不写出来也是......它从不停留,惟行走是其家园。
”史铁生的这段话,便道出了散文韵味。
散文的韵味,不仅是指文字表达的技巧、风格,而是作家人格、个性和散文这一特殊文体融洽无间散发出来的一种包括氛围、美感在内的艺术境界。
这种散文韵味的追求,往往体现出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我们在读五四到建国时期的散文,我们会读到鲁迅先生的冲淡平和;叶绍钧的宁静淡泊;郁达夫的热情浓郁;沈从文的轻灵美妙;朱自清的朴实细致;冰心的典雅飘逸;郭沫若的史诗合一;许地山的自然哲理;周作人的闲适雅致等等。
而要写出散文的韵味,不是靠文字的雕琢、修饰的功夫,就可以达到的艺术境界,而是凭借其思想、意识、品德、其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而产生的。
各种方面的修养,往往得靠他山之石,多读、多想、多写往往是积淀起自己写作风格的途径。
正因为散文它自由了没有定体,其中的艺术奥秘往往更不易捕捉,犹如来去无踪的春风,浪漫无羁的晓雾,但大体却是有的:就是要让别人品出味来。
大千世界浩瀚雄奇,散文的韵味,当然不必担心单调和平庸了二、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写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不能见别人怎么写也跟风怎么写。
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曾经风靡一时,引得无数人跟风效仿,可我们记住更多的依然是余秋雨,甚至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个文人是经效仿他而成名的。
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个作家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这就是周作人之所以不是周树人的原因。
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语言个性;二是文风个性,三是情感个性;四是思想个性;与别人的语言雷同、风格雷同、思维雷同、文章雷同,只会是这世界多了一个别人,而不是拥有一个真实的个性化、创新化的自我;有些人写文章,都是别人的语言与结论,看不到自己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也就是可有可无了。
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一段文字:“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们来看一段文字:“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
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
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呵,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翻检。
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是觉得事情有点蹊跷。
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
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有人这样评论过余秋雨的这段文字: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时,余秋雨也在现场。
当然余秋雨不可能在现场,这里只不过采用了舞台艺术的聚焦镜头凭主观想像当年王道士发现洞穴的经过。
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已成不可争的“实”,而余秋雨的主观臆造则是“虚”的体现,没有实做基础,估计王道士也要从地狱里冒出来把余秋雨上告法庭的。
四、要以情动人,突出真性情。
真,就是真实,实实在在的,不是生编硬造的;情,就是要有情感,要有抒情的成份。
即使是叙事文,也要尽量带点抒情的意味。
平铺直叙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的文章,但是,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片悲愤之情,渗透了司马迁的个人感情。
而像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都是写爱、写温暖、写光明、写希望,作者的一腔深情渗透其中,表现了冰心热爱生活、喜爱孩子、向往光明的情怀。
现在已经有很多散文家认为,散文的情节可以虚构,但表露的感情必须是真实的,可见真情在散文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散文不必要文以载道,但必须写出作者的真性情。
要让读者品出味,必须是要建立在情感的共鸣之上。
还是来看一段文字:“我不敢再往下写,志摩若是有灵听到比他年轻许多的一个小朋友拿着老声老气的语调谈到他的为人不觉得不快么?这里我又来个极难堪的回忆,那一年他在这同一个的报纸上写了那篇伤我父亲惨故的文章,这梦幻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弯,曾几何时,却轮到我在这风紧夜深里握吊他的惨变。
这是什么人生?什么风涛?什么道路?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当羡慕你才是。
”这是林微因写的《悼志摩》的结尾,读来我们仿佛看见了林微因人比黄花瘦的身影在风紧夜深的时光里黯然憔悴,这是林微因对徐志摩的思念。
五、要别出心裁,讲究创新。
新散文家杰出代表周晓枫在谈到散文创新时强调了这样的观点:即使是最优秀的范本,追随者的步伐也会陷入前人的脚印里——最后,走的人多了不是路,而是坑。
散文的创新首先要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在语言上求得突破。
语言上的突破,要求我们对词汇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不能每次说到月色那便是月色如水,说闲适那便是看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之类。
语言的创新要求词义的重新开发,词义的开发就让我们不得不对传统散文中一些固有的表述习惯和词语之间的惯常组合进行摈弃,并开始新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于坚说过:写作就是对词的伤害和治疗。
你不可能消灭一个词,但你可以治疗它,伤害它,伤害读者对它的知道。
所以我们必须对词语表现出来的公众意义进行颠覆和破坏,最后让它出场时让人意想不到,极大限度地解放它,恢复它的活力,从而达到对它的拯救和治疗。
那么,当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从未见过但是既贴切又形象的句子,我们的想象是不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呢?我想会的。
我们不难看出,创新散文的语言,通常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而非单一的平面,它的立体空间感很强,呈现了多种而不是唯一的意义。
并不需要明喻,许多相关联的含义被叠加在语言的背后,若隐若现,意味深长。
道理说的多反而不易明白,我们还是借助几段文字来说明吧。
“五月的春天,骚动从身体里跑出来,像冬眠够了的蛇,跑出来要带你去旅行,带你去接近陌生的地理、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美。
”“越是到秋的深处,我们越是发现秋的倾斜。
即使没有泥泞,我们也感觉得到行走的艰难。
”(阿贝尔《揉秋》)“而此时,我的母亲已在文字的道路上走了很远。
文字的光亮已经在母亲的眼前闪亮。
文字本身是黑色的,若能将其正确地组合,就会闪亮光芒。
母亲已经进入了这个游戏,并已谙熟将其正确排列的若干方法,实际上,我的母亲已经回不来了。
”(格致《乌拉学堂》)六、要有传神的细节描写散文自身的特点决定,散文的细节描写和小说的略微有些不同:小说的细节描写细腻,连贯,具有动态性和连贯性,更多的侧重人物的动作行为,借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散文的细节描写则侧重于片段性,跳跃性,或者片言之语,尽现神采。
或寥寥数语,境界全出。
和小说相比,更加简洁,凝练,富有诗情画意,富有意象性的特点。
在艺术功能上,小说的细节描写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性格外,还可以表现情趣,拓展意境,传达神韵,阐扬哲理。
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散文描写的艺术表现功能。
1. 细节描写出情趣散文又被称作情文。
散文作者在说情述志,描摹事态人情时,既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见长,也不像戏剧那样以矛盾冲突取胜,而是以情纬文。
常在灵感的烛照下,捡拾起经过岁月历练而沉淀出的精美片段作为散文的结穴处,来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
人们熟知的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就是父子之爱,人间至情的细节聚焦。
台湾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母亲因儿子淘气,玩劣时流下的泪珠中浸透着人间的亲情与真爱。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写母亲深爱身患残疾的儿子时,也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体现的。
特别是写母亲“送行伫望”一节,更是感人至深,催人累下:“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了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是的姿势,望我拐出小院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母亲由于关心而担心,由于担心而忧心,深挚的母爱就这样凝注在雕塑式的伫望之中。
其情其景,胜似万语千言,深深的扣动每一个赤子的心扉。
2. 细节描写出形象散文即使叙事写人,囿于篇幅和特点,在塑造形象,刻画性格时,也无法像小说那样铺陈俱绘,浓墨重彩,要想在尺幅之间驰骋纵横,避免单一的线形描述,使其生动可感,具体形象,必须注重传神的细节片段来突现人物的神采,透视人物的性情。
贾平凹的游记散文《黑龙口》里,曾写到一个“原先的对长”,过去有权有势,不劳而获,如今分田到户,可是他依然好吃懒做。
清晨起来,先去卖油老汉那灌了半斤油,油倒在碗里,他却说油太贵,要降价,双方吵了起来,他把油又倒回油篓,不买了。
接着又去买一个老太太的辣面子,称了一斤,倒在油碗里,却嚷道辣面子有假,掺的盐太多,不买了,倒回另外辣面子。
“旁边卖面食的看的清楚,说:“瞧,这一手,回去刮刮碗,勺里一炒,油也有了,辣子也有了。
”看似信手拈来,人物性格却跃然纸上,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小说的细节描写的繁丰,可以说更加洗练传神,也给读者流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闲人”是贾平凹笔下的又一位颇具特点的角色,他的形象也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完成的。
比如,写“闲人”的着装打扮: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写“闲人‘的举止谈吐:”他一跳一越的迈雀步过来“,”末了就谈天气,那一颗烟在嘴上左右移动,间或吐出一个极大的烟圈儿,而拖鞋里的小拇指头一开一合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