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石油进口发展历史

中国石油进口发展历史

中国进口石油,一直是让欧美国家敏感和非议的话题。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这30年发展史中,有两件与石油有关的大事都发生在1993年。

那一年,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签了进口沙特石油的协议,此举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也是在那一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秘鲁油田拉开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帷幕。

15年来,西方的非议无法掩盖中国进口石油战略的成功。

连美国的能源安全专家都承认,中国进口石油的过程是平静的,没有为了能源去攻打过哪个国家,也没有和世界发生根本性的冲突。

中国1993年才买沙特石油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有多快,从城市里加油站的数量逐年增多就可以找到答案。

刘金龙先生是北京朝阳区某单位的一位老司机。

据他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的加油站很少,司机只熟悉单位附近或本区里的加油站,去了远处就只能满世界找加油站。

那时加油站的标志一般只写着“加油站”三个字,远不如现在“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那么显眼。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街面上的车开始增多,不光是公车越来越气派,“面的”、“红夏利”等出租车满街跑,私家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刘先生说:“那时候加油站就已经多了起来。

”中国是怎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的?记者采访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2003年11月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前总经理郑敦训先生时,他拿出了自己写的一本书,里面记载着详细的数字资料。

1992年,中国共进口原油和成品油1940万吨,花了31亿美元,同时又出口了原油和成品油2690万吨,创汇35.8亿美元。

无论从数量和收入来看,中国1992年时还是石油净出口国。

但到了1993年,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的量与出口的量两相一抵,结果是净进口石油998万吨,净支出22.7亿美元。

郑先生说:“正是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到今年已经整整15年。

”今年71岁的郑敦训是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到石油净进口国的历史当事人之一。

郑敦训记得,中国出口的第一船石油是1973年时卖到日本的,“是100万吨大庆原油”。

中国还向美国等地出口石油,最多的时候,一年出口石油曾达到3000万吨左右。

1985年,郑敦训就任中化总经理,他回忆说,上任初期的那几年,中国国内对石油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大,国内的石油产量有很多年都维持在1.5亿吨的水平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得非常快,石油需求迅速增大,表现在石油贸易上就是既有出口,也有日益增多的进口。

开始时,中国主要从印尼和马来西亚进口石油。

这里面有个技术因素,中国的原油含硫量比较低,是低硫油,因此,中国炼油企业当时的设备、技术都是针对低硫油的,高硫油炼不了。

郑敦训说,东南亚的原油就是低硫油,但中东,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出的是高硫油,所以一段时间
里,中国没有和沙特开展石油贸易,只进口了海湾国家阿曼和科威特数量不多的石油。

也就是在1993年,中国和沙特开辟了石油进出口贸易。

郑敦训说,考虑到中国石油进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必须和沙特建立石油贸易关系,但高硫油那时只能掺兑在低硫油里,把含硫量降下来才能炼,所以也不敢多买,第一笔合同只签了100万吨。

但这100万吨,在中国石油进口史上却成了一个特殊标志。

郑敦训说,沙特其实非常看好中国这个大市场,很希望中国买自己的油。

现在沙特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纳伊米当时是沙特国家石油公司的总经理,他接待中化的规格相当高,还专门陪郑敦训去公司拥有的一片海滩看风景。

中石油投资海外油田15年中国进口石油15年的另一个特殊标志是,中石油1993年中标秘鲁塔拉拉的六、七区块项目,从此拉开了中石油进军海外市场的帷幕。

中国石油企业过去是集中在国内领域,走上秘鲁高原成了又一个突破。

买油和为拥有油田而投资是中国海外石油战略的两大部分。

中东曾是中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来源,沙特一国就曾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17%。

伊拉克战争后,出于对中东局势的担忧,中国采取了分散进口的策略,非洲、俄罗斯和拉美都成为石油供应的新渠道,中国油企最近5年还数次尝试了海外并购。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说,1998年至2003年,中国进口石油的60%来自中东。

到了2005年,非洲出口中国的石油已占了中国进口石油的30%。

曾在非洲葡语国家生活多年的非洲问题专家罗特·哈尔塔表示,安哥拉自从2004年成为中国在非洲最大石油进口国之后,与中国关系一直密切,“因为两国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结构,中国公司在帮助该国修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上很积极”。

但遗憾的是,在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几个非洲产油国,最近几年发生了中国石油工人遭绑架、枪杀等恐怖袭击事件,给中国在海外找油之路增添了风险和变数。

西方紧盯中国进口石油“石油让中国更开放,很多石油公司都开始竞标外国油气田的开发。

随着中国石油进口政策的推行,中国国内的石油勘探也渐渐向技术先进的外国公司敞开了大门。

”1993年3月4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了这样一篇分析中国石油战略的文章,同时探讨了美国的石油公司会有什么机遇和挑战。

这是当时少有的客观分析中国石油进口的报道。

中国进口石油15年,是在西方国家的非议中走过来的,没有一个大国正常的石油需求像中国这样被世界关注。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993年5月5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出售武器满足了中国的石油胃口》的文章。

这是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前后,西方作出的迅速反应。

文章毫不隐讳地“推测”说:“中国为了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需求也日益强劲,这很可能导致与西方关系持续紧张,因为它正在用提供核技
术和武器装备为条件,寻求从伊朗、伊拉克和沙特等中东国家获得石油。

”美国国防技术信息中心1998年收录了一篇论文,反映了当时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对中国酸溜溜的情绪。

文章的名字很吸引人:“给巨龙加油:中国跑步进入石油市场”。

该论文称,中国的石油进口战略使得中国和伊朗、伊拉克等国接近,而这些都是美国试图孤立的国家。

中国在中东、中亚、南美的影响在增强。

论文还称,中国的这些行为尚未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的政策可以遏制中国在以上地区施加的影响。

今年9月,为西方评论网站“开放民主”撰稿的专家保罗·罗格斯甚至把中国、伊朗和伊拉克的经济关系生搬硬套,将三国称为“崛起的下一个轴心”。

“西方对中国进口石油的指责言过其实”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正常交往,最近一些年不断被欧美国家的媒体指责,理由之一就是“中国进口非洲国家的石油太多了”。

西班牙《先锋报》去年7月曾为中国鸣不平,批驳西方对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的指控言过其实,指责“伊拉克战争的始作俑者和在发展中世界造成大量金融灾难的机构负责人无权给别人上课”。

文章认为,中国到非洲寻找资源与国际分工分不开,“世界工厂”中国处于从属地位,而“决策和消费的中心”是美国、欧洲和日本。

相反,中国进入非洲大陆后,为数百万非洲穷人带来了廉价商品,帮助非洲国家进行基础建设,还把中国的发展模式带到了非洲。

西非国家加纳的社会学家奎西·普拉说:“西方一些人对中国进入非洲市场的担忧是不能接受的,这些声音是伪善的。

”去年11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时,俄罗斯地缘政治信息研究所专家诺维科夫曾在俄《红星报》上撰文说,中国最致命的弱点是严重依赖能源进口,它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由于中国经济很难摆脱“石油陷阱”,不仅这个新超级大国的经济目前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油价变动的影响,而且“在寻求新石油来源过程中,中国必然会与美欧的利益发生冲突”。

“中国进口石油用不着惊讶”印度进口石油的总量没有中国多,但印度工商联合会2007年8月在一份题为《原油未来紧急方案》的报告中说,印度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在2012年前将从目前的70%增加到大约85%,这要比中国对石油的依赖高出10多个百分点。

和中国一样,印度除了加强与伊朗、巴基斯坦、缅甸等国的能源合作外,也从安哥拉、苏丹等非洲国家以及中亚一些地区进口石油。

相比之下,印度受到的非议很少,没有像中国那样成了西方攻击的靶子,而中国正常的石油进口贸易被拿来与“能源威胁论”相提并论。

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庚欣说:“中国进口石油总的说来是成功的。

从中国这些年在非洲和拉美受欢迎的程度看,中国海外找油的过程,本身也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

”能源贫乏的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石油
消费国,中国的石油消费2003年第一次超过日本。

日本的石油主要从中东进口,因此日本对美国的中东政策有不满,但即使这样,西方媒体对日本进口石油的议论很少。

庚欣说,其中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过去习惯了它们才是“石油进口国”,对中国在石油消费上的角色转变和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充满了防范。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能源安全专家费奥纳·西尔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人口大国,对于能源需求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这种能源需求的局面,其实在过去200年里的欧美工业时代就有过先例,西方不应当感到太惊讶。

国际社会如果真关注中国的能源利用问题,还是应当在科技支持上多给予协助。

西尔说,虽然中国从海外引入大量能源遭到不少非议,但从历史客观事实来说,中国的石油进口战略并没有带来地区性的军事冲突,原因之一是中国往往是通过经贸交易来实现低廉原油的进口,而不是控制当地的石油开采。

而后者正是欧美国家往往使用的办法,中东战事、西方与俄罗斯的政治角力都是最好的例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