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精品】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精品】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第一节、基本原则
(一)基本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诉讼权利的相同性
诉讼权利的对应性
2)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
3)调解原则
不得适用:①、非诉程序(特、督、公、破)②、执行案件
必须适用:①、离婚诉讼②、简易程序应当先行调解(6种)
4)辩论原则
1)主体: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及其依法享有辩论权的诉讼代理人
(二)基本制度
两审终审制度
例外:
1)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一审判决、裁定
2)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实行一审终审
3)《婚姻法解释一》F9:确认婚姻效力的案件也实行一审终审,但对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的判决不服的,可以上诉
回避制度
适用范围: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F10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F11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一般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当回避事由在开始审理后才知道的,可以在审理过程中提出,但必须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回避决定:
a)法院院长—-审判委员会决定
b)审判人员——法院院长决定
c)其他人员——审判长决定
决定程序:
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3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不适用回避:
a)证人(两个特征:不可替代性和优先适用性)
b)不参加诉讼活动的人(不参加案件审理的庭长、院长)
回避情形:
1)和人有关系: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
2)和事有关系: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有其他关系: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
申请时间:
2)“一事不再理”中的“释明"
3)“不告不理”
a)没有原告的起诉,就没有法院的审判活动
b)法院“判决"不能超出原告诉讼请求的范围
7)检察监督原则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有权进行监督
有权对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8)支持起诉原则
条件:
1)仅限于“侵权行为纠纷”
2)支持起诉者应是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
F6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
F7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F8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F9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2)内容:是案件事实及争议的问题,包括案件实质性问题和程序性问题,以及法律适用问题
3)形式:书面和口头
4)期限:贯穿于诉讼全过程
5)作用:人民法院应当重视辩论的作用,未在法庭上辩论和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法院裁判的根据
5)处分原则
内容:处分自己享有的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注意:
1)撤诉(起诉和上诉),须经人民法院同意
3)被支持的受害人没有起诉
4)一般是道义上或物质上的
F4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F5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人民调解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根据自愿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对调解达成的协议应当履行;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如有违背法律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纠正。
F17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本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自治区的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治州、自治县的规定,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F12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F13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F14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F15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F16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