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制订依据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就业导向,明确规格定位。
坚持工学结合,注重知行合一。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改革秉持《悉尼协议》之理念,践行学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目的。
在修订课程标准工作中特别邀请物流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顺丰速运、新邦物流等知名零担物流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以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瞄准零担物流企业人才需求来进行课程改造,对现行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课程性质和作用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物流管理职业竞争力导向的系统化课程,是培养物流企业运输管理岗位能力的学赛一体化课程。
实施本课程,学生熟悉公路运输调度、铁路货运组织、水路货运组织、航空货运组织、运输方案规划与设计,在物流企业运输管理岗位上,认知物流运输合同的内容,学会物流运输合同管理。
能根据所在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
物流运输的决策,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较好地进行运输成本的构成和控制。
能胜任物流企业运输调度和运输方案规划与设计的工作任务。
与物流服务营销、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企业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课程共同组建物流管理专业三大支柱模块,为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的同时为未来增强就业竞争力和作业综合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运输管理实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开展课程内容及实训教学项目化,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学赛一体化”教学体系。
前导课程包括《物流作业》《管理学基础》《经济法》《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课程;后续课程包括《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
针对职业能力及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为企业培养“运输调度专员”以及“运输经理”,“教、学、做、赛”为一体,要求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总目标相一致。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现代物流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驱动型课程。
课程结构以货物运输实务为线索进行设计,包括物流运输概论、货运合同与货运保险、货运调度、整车货运业务组织、普通零担货运业务组织、特种货运业务管理、铁路货运组织、水路货运组织、航空货运组织、联合运输等十大项目。
课程内容和要求确定充分调研我省乃至国家的知名零担物流企业对于“运输专员”和“运输经理”的岗位相关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使教学要求贴近现代物流岗位工作实际,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并将就业上岗后可能遇到的运输业务十大工作任务进行训练,掌握“运输专员”和“运输经理”的岗位核心能力。
并培养学生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求严谨、重创新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与学习、创新能力。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铁路货运组织、水路货运组织、航空货运组织和公路货运整车、零担、联运业务基本作业流程与操作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物流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方案,并能基于成本与绩效修改优化作业方案和执行运输单证操作管理,托运业务管理,承运流程管理,为学生从事货运业务管理及货代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目标见下表。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