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最后一模试题及答案“互联网+”新的运营模式,涌现了特色农产品基地,简称农特基地。
近年来,在政府的引领下,浙江农村形成了“互联网+”新的运营模式。
读下图,回答1~3题。
1.农村出现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得益于()A.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B.气候变化C.河流整治 D.交通便利2.新的运营模式()A.增加产品库存 B.依赖信息联系C.增加销售环节 D.增加销售成本3.全产业链集聚,有利于农村()①提高人口迁出率②加快城镇化进程③加快交通运输建设④提高老龄化人口比重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滇越铁路北起我国昆明市,南至越南海防市,1903年由法国人修建,在当时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齐名,被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是我国第一条国际铁路。
该铁路线全长854千米,荟萃了壮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世界上绝无仅有。
2003年6月,滇越铁路中国段停止客运。
下图示意滇越铁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滇越铁路线被称为“世界工程奇迹”是由于A.地质地貌复杂,修建难度大B.少数民族聚集,风俗文化独特C.历史文化悠久,科研价值高D.地跨两个国家,由法国人修建5.修建滇越铁路最初是为了A.带动沿线经济发展B.加快资源掠夺外运C.完善铁路运输网络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6.2003年后,滇越铁路中国段停止客运是因为A.中国旅客出境线路增多B.越南境内陆上交通不便C.中国境内自然灾害多发D.越南客货运输需求增大加利利湖(下图)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内陆湖,四周为山岭及台地,湖岸地势多陡峭。
湖水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水量在较长的历史时间里是比较稳定的。
近年来,湖区周边的开发导致水量减少,有时达到危险的低水平。
据此完成7~9题。
7.死海与加利利湖两湖区()A.均属于内陆咸水湖 B.均有丰富的地热资源C.均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D.水量年际变化均较小8.加利利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不包括()A.大气降水 B.冰川融水C.河流水 D.地下水9.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将导致()A.湖区气温日较差变小 B.湖泊盐度明显上升C.湖区周边风沙灾害增多 D.湖区渔业资源增多悬瀑是从悬崖处倾泻下来的水流,跌水是从陡坡上跌落的落差不大的水流。
下图为河南云台山红石峡某段河谷纵剖面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段河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为A.地壳持续下降、流水沉积B.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C.地壳持续抬升、流水沉积D.地壳间歇性下降、流水侵蚀11.最有可能含有大量跌水的区域为A.第1级瀑布--第2级瀑布B.第2级瀑布--第3级瀑布C.第3级瀑布--第4级瀑布D.第4级瀑布--第5级瀑布36.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分)(1)简述A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6分)(2)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6分)(3)分析甲地沙漠广布的原因。
(4分)(4)有人主张该区域建设重化工业基地,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6分)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约4583km2。
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洄游类珍稀鱼类,主要栖息在青海湖的西北部,生长缓慢。
布哈河、沙柳河等河流是青海湖入湖的主要河流和湟鱼洄游的主要通道。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环青海湖地区的农业开发,在沙柳河、布哈河等河流及其支流上修建了许多河流大坝,并建设了许多农场,建于1958年的青海湖农场(图中的甲地)位于沙柳河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是构成了环青海湖农场的主体,由于灌溉便利,2010年以前甲农场有开垦耕地 1.52万km2 。
下图为青海湖水系示意图。
(1)分析青海湖西北部水域湟鱼丰富的自然原因。
(6分)(2)简述甲农场发展灌溉农业对湟鱼生长繁殖的影响。
(6分)(3)说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环青海湖入湖河流上建设大坝的主要目的。
(6分)(4)为保障青海湖湟鱼生长繁殖,保护生态环境,说明当地应采取的积极措施。
(6分)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根据携程网大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 1.3亿人次,花费达1152.9亿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
中国已经成为泰国、日本、韩国、越南、柬埔寨、俄罗斯、马尔代夫、印尼、朝鲜、南非等10个国家的第一大入境旅游客源地,中国游客在这些国家国际游客中的占比最高达30%。
归纳中国出境游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44.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横亘于我国中部的秦岭,有着“国家中央公园”和“陕西绿肺”之称,是八百里秦川的生态安全屏障。
但长期以来,一些人把秦岭当成自家的后花园,在秦岭北麓违法占用大量林地、耕地和基本农田,违规修建别墅1000多栋。
下图为秦岭别墅图片。
(1)说明秦岭违建别墅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的不利影响。
(6分)(2)针对这种情况为当地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4分)最后一模地理答案【解析】第1题,农村出现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A对。
气候变化、河流整治、交通便利不是全产业链集聚的主要原因,B、C、D错。
第2题,新的运营模式依赖信息联系,通过互联网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等环节联系起来,B对。
产品库存、销售环节原来就存在,A、C错。
联系加强,销售成本可能降低,D错。
第3题,全产业链集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②对。
当地经济发展,减少人口迁出率,①错。
有利于加快交通运输建设,③对。
人口迁出减少,降低老龄化人口比重,④错。
D对,A、B、C错。
【答案】1.A 2.B 3.D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由图可知,该铁路主要穿越喀斯特地貌区,地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对工程技术要求高,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工程修建难度大;其他选项与“工程奇迹”无多大关系,故A项正确。
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结合该铁路是“1903年由法国人修建”的历史以及图中显示该铁路沟通了沿海和内陆地区可以得知,当初该铁路修建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内陆资源掠夺与外运,故B项正确。
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中国经济发展,交通运输虽然日益完善,但不会停止滇越铁路客运以满足旅客出境需求;滇越铁路中国段在云南省境内,地质地貌复杂,降水丰富,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多发,为保障旅客生命安全,故停止客运,同时客运转为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中国停运铁路客运与越南无关,故C项正确。
【解析】第7题,死海与加利利湖均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
加利利湖有河流流出,是淡水湖,水量年际变化较小;死海没有河流流出,湖水盐度高,致使水中没有生物存活,且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第8题,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雨水补给较多;处于板块张裂边界,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
加利利湖周边地区海拔相对较低,没有冰川分布,不存在冰川融水补给。
第9题,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将导致湖泊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周边风沙灾害增多;该湖湖区渔业资源、沿湖生物资源减少;淡水资源减少,影响沿湖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等。
加利利湖有河流注入和流出,故水量减少后,湖泊盐度不会有明显变化。
【答案】7.B 8.B 9.C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从图文材料可知,该段河谷发育有 5 级瀑布,说明该区在红石峡谷形成期间至少有过5次速度较快的构造运动导致的地壳抬升,在瀑布之间地势相对平坦处是相对平稳的地质活动时期,即地壳间歇性抬升;瀑布一般是流水侵蚀而成,故B项正确。
1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从图像材料可知第1级瀑布--第2级瀑布之间地表多次起伏,含有数量较多但高差不大的陡坡,故A项正确。
解析:第(1)题,A国地理位置的特点需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回答。
第(2)题,需要从主要的地形类型和地势起伏状况回答。
第(3)题,甲地沙漠广布的原因可以从海陆位置等方面回答。
第(4)题,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保证理由和观点一致即可。
36.答案:(1)大致位于40°N~50°N、50°E~80°E,地处北温带;地处亚欧大陆交通要道,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家,也是中亚地区国土最辽阔的国家;西濒里海,南邻咸海;与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多国接壤;处于众多宗教和民族聚居区的结合部。
(2)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和南部为山地、丘陵,且沙漠广布,中部、北部和西部为平原。
(3)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地形阻挡作用强烈,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4)赞成。
理由:该地油气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河流;交通便利。
不赞成。
理由:该地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建设重化工业基地污染严重;科技较为落后;市场需求小。
37.【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
第(1)问,青海湖西北部水域湟鱼丰富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光照水温、回游繁殖和浮游生物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2)问,甲农场发展灌溉农业对湟鱼生长繁殖的影响可从河流水量减少、筑坝阻挡回游路线、水体污染等方面说明即可。
第(3)问,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环青海湖入湖河流上建设大坝的主要目的主要从灌溉、供水、养殖、减灾等方面说明即可。
第(4)问,保障青海湖湟鱼生长繁殖和保护生态环境当地应采取的积极措施可从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人工养鱼基地、拆除拦河大坝、加大执法力度和宣传教育等角度说明即可。
【参考答案】(1)青海湖西北部水域较浅,光照充足,水温高,利于鱼类生长;(2分)青海湖西北部入湖河流多,是湟鱼洄游的主要通道,洄游规模大,繁殖量大;(2分)入湖河流带来营养盐类,浮游生物较多,为湟鱼提供丰富饵料。
(2分)(2)农业引水灌溉,河流水量减小甚至断流,影响湟鱼洄游繁殖;(2分)农业引水灌溉筑坝阻挡湟鱼洄游路线;(2分)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和水域污染,导致鱼类死亡等。
(2分)(3)灌溉农田,提高农业产量;增加蓄水量,保障居民用水;发展养鱼业,增加居民收入;调节径流量,减轻洪涝灾害等。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湟鱼人工放养基地,投放育苗,人工育鱼;逐步拆除拦河水坝,疏通和修建湟鱼洄游通道;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禁止捕捞;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等。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43.【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
中国出境游的特点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信息归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