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 我看家乡的风俗》教案

《 我看家乡的风俗》教案

8 我看家乡的风俗
一、背景分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传统文化习俗的熏陶,尤其以节目的熏陶为主,,每个学生对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

这一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既对普遍存在的节日风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又要对广东的独特风俗作进一步的掌握。

二、探究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风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当地风俗的变化,通过学习,懂得保持良好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课前探究和准备
1.根据本班学生的成长环境,家乡地域分布特点。

把全班分成七个小组,以小
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调查访问。

2.资料包括:传统节日、风俗,家乡文化与生活环境,封建迷信的危害,习俗
与迷信的区别。

3.资料的形式可以有关节日习俗的文字资料,节日的录像片,家乡节日习俗活
动图片,从各种媒体宣传中,搜集一些典型的迷信事例。

4.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叙述、图片展示、照片、录像、情景表演等。

四、课中归纳:
一、诗词导入
1、师(出示诗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从我们传统的节日风俗出发,去探索家乡的风俗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
借助预习纸,我们知道了本篇课文的探究目标,齐读目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资料进行了整合、归纳,也交流了各自的想法。

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分享我们的学习体会。

(一)了解节日传统习俗
小组展示(要求:介绍清楚节日的来历、活动、禁忌、食物等。

展示方式:口头介绍、图片+几句简短说明、课件、故事、诗歌)
A春节的习俗(元宵的习俗)
B端午节的习俗:
C 中秋的习俗
D重阳的习俗
(二)了解家乡的习俗
小组展示(要求:介绍一定要突出自己家乡特有的风俗,最好还能说说这个习俗和本地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A潮汕组:
B客家组:
C广府组:
师小结:通过小组展示,我们知道了节日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各个地方还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风俗都是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7页,一起来读一读《奶奶的两个习惯》,快速阅读,读完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三)读故事,辨明好坏更文明
1、师在学生阅读《奶奶的两个习惯》后,点击问号:
(1)你们见过这样的情景吗?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2)如果你们碰见这种情况,准备怎么做?
2、学生交流讨论。

3、达成共识。

(1)正确看待民风民俗。

(2)尊重当地的礼仪。

(3)对于迷信活动应当加以抵制。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中国节日风俗和不同地方的独特风俗,还提高了对好坏风俗习惯的认识。

中国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其广泛,
以后同学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多阅读有关的书籍,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风俗文化、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