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练习题3

毛概练习题3

1、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标志是(D)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C.1954年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
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是(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没收民族资本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3、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这种两面性是指(A)
A.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B.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对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C.既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一面,又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面
D.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4、我国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针是(D)
A.定息
B.“四马分肥”
C.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
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其中第二部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这些企业的性质(C)
A.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B.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的企业
C.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D.是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C)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8、新民主主义社会是(ACD)
A.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B.独立的社会形态
C.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
D.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存在的社会
9、对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及其他党的领导人先后有过的思路是(AB)
A.先搞工业化,再一举过渡
B.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
C.先向社会主义过渡,再搞工业化建设
D.工业化与农业化集体化同时进行
10、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也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表现是(ACD)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完成土地改革
C.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的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D.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1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CD)
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功能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是因为(ABCD)
A.对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方法
B.对农民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
C.农民既是私有这又是劳动者
D.对农民要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道路
13、“四马分肥”是指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即在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企业和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的企业,利润按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四马分肥”。

“四马”具体是指(ABCD)
A.国家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
D.资方红利
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对)
15、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但它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对)
1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经济成分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错)
1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错)
18、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错)
19、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对)
2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是和平赎买(对)
2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对)
2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对)
23、1956年,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