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大事,也是小班老师最为注重的一个问题。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享受两个、四个甚至五个、六个成人的照顾,饭来张口就已经让他们很开心了,习惯不习惯就算了。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孩子自己不会吃、不会洗手、不会擦嘴;吃饭要人喂;习惯左手拿勺的;边吃边玩,吃饭到处掉米粒;偏食等这些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有东西下肚,能吃饱。

所以当小班幼儿在园吃饭后,老师就发现的问题与家长沟通,家长也表示束手无策,甚至有家长说这样的丧气话:一顿两顿不吃也没相关系,反正他饿极了也会吃。

所以体检下来,营养不良的、营养过剩的、贫血的、胃不好的总会有很多。

怎样将这些问题解决掉,怎样来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进餐习惯,在多年的小班工作中,我针对这个课题实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

可见好习惯的重要性。

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较强,而且因为他们刚换了环境,走出了家人的包围圈,对一切都是陌生、新奇的。

这个时间段,是我们对他们实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即时地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最佳时期。

我们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使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故事、儿歌、表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来实行学习操作,对准确的行为即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促动他们良好进餐习惯的形成。

首先,养成幼儿餐前洗手的良好习惯幼儿进餐前,首先要洗干净小手。

洗手主要是让小朋友们掌握洗手的顺序和洗手后要保持手部的干净。

在我们的德育画册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宝宝小手真干净》,活动中通过明明和乐乐行为的对比:明明玩后洗干净手再拿东西吃,吃得很香,乐乐玩后没洗手就拿东西吃,结果肚子痛。

从而让孩子们知道洗手的重要性,愿意洗手。

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洗手的方法,还配备了琅琅上口的儿歌:挽、挽,挽袖子,冲、冲,冲湿手,抹、抹,抹肥皂,搓、搓,搓泡泡,洗、洗,洗干净。

协助幼儿记住洗手五步骤:挽袖子、冲湿手、抹肥皂、搓泡泡、洗干净。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还增加了一步:甩、甩、甩干净。

让幼儿将水甩在水池里。

刚开始的时候,手洗得干净,衣服、袖子没有弄湿的幼儿还会得到老师的小红花。

为了让幼儿保持手部的干净,我们准备了大量的手指游戏:小不点睡了、开开门、大拇哥、手指找手指、小花狗和大石头、指五官……让孩子们在餐前的这个段时间内,保持手的干净,同时锻炼手的灵活性。

俗话说:十指连心。

心灵手巧,这也是对智力的开发,对反应水平的训练。

经过了这样的几个环节,孩子们不但掌握了方法,而且改掉了洗手就是玩玩水的坏习惯,为卫生进餐做好了准备工作。

其次,增强幼儿就餐习惯的培养就餐,不像洗手那么简单,存有的问题各种各样。

我们得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幼儿,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实行教育,持之以恒,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循循善诱,教会幼儿准确使用小勺小班不会拿勺吃饭的幼儿占70%,这样的问题在幼儿进餐的所有问题中是最好解决的。

因为他们是在成人过度的疼爱中没有得到学习、锻炼的机会,他们的动作协调性发展的不太好。

像我们班一位叫田维浩的幼儿,因为年龄偏小一点,家人又照顾得比较全面,所以第一次吃饭,他就没法拿勺,又想吃,就低头用嘴咬食碗里的饭。

这样的幼儿,他并不抗拒进餐,你只要给他详细的语言和动作的示范指导,提供机会,让他们实行操作锻炼,他们很快就能掌握这个技能。

在德育中就有这样的活动内容:宝宝自己吃。

活动中还用儿歌形象地讲述了吃饭的方法:左手扶小碗,右手拿小勺。

小勺盛米饭,小嘴悄悄尝。

宝宝自己吃,越吃越香甜。

为了能让他们愉快地实行练习,除了在吃饭时增强注重外,还能够用故事、游戏等形式来实行。

比如中班有一个故事《小胖猪喝粥》,我们引导小班小朋友实行欣赏,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我就一边讲,一边做小胖猪喝粥的动作:舀一勺,喝一口。

我还做出很陶醉的样子。

孩子们爱模仿的天性立刻被这个动作吸引,于是,大家都一起来:舀一勺,喝一口。

这个技能就这样在故事中被小朋友愉快地重复练习。

我们还在区域活动里设立了一个生活区,让幼儿来喂小动物、小宝宝吃饭。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在喂的过程中,小朋友就了解到要想从碗里舀东西还不会掉在碗外面,就得一手把碗实行固定,一手拿勺来舀。

在游戏的氛围中,幼儿沉浸在扮演的角色中,享受着作为“成人”的快乐,从而技能也得到了巩固,还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

二、耐心引导,打消幼儿依赖的心理班上常常有这样的幼儿,会吃但不愿自己动手吃,要等人喂,这样的幼儿要占班上50%。

午餐时经常会有这样的镜头:一个小朋友,手臂挂在椅子两边,手不拿勺也不扶碗,依赖心理和习惯性让他们在这里等待着老师来喂。

你喂他,嘴张得老大,一吃一大口,不喂就坐那里看。

老师说一句,才吃一口,吃的时候也不扶着碗,吃一口就会把手拿开歇一歇,一句话:吃饭真累。

应该说这类孩子很聪明,他们很能掌握成人的心理;我不吃你会看不下去,你会担心我挨饿,你最终会来喂我。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首先做到老师之间教育的一致性:坚决动嘴不动手。

我能够多提醒你,能够坐在旁边看着你,能够帮你把饭热一热,但是,坚决不会喂你。

有一次,在我们的多次提醒声中,季冬东还是吃到了最后,我坐到他身边,拿起勺,他立刻很顺理成章的面对我张大了嘴巴,而我,仅仅将碗里四散的米粒归归拢,又将勺子放下说:只剩下这么一点了,今天你吃得真快。

他看到我放下勺子,很失望的合上嘴,眼神也有点打蔫儿,又听到我表扬他,来了精神,大口大口的三两下,就吃完了。

可能因为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还不能完全掌握成人的心理,或者发现原来大人不都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所以,接下来每天的进餐就容易多了。

陈鹤琴曾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绝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理应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可见,好的方面习惯了也就是一个好的习惯,不好的方面如果也是一句“习惯了”那就等于默认了一个坏习惯的养成,所以,有时候打破了幼儿的习惯性思维,他们的心理也会从依赖中跳开,这是加以适当的正面引导,对好习惯的养成又有很大的协助。

三、持之以恒,协助幼儿改掉挑食的不良习惯挑食的现象在班上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小班幼儿比较多,占班上人数的65%。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怪现象:有的家长会特意来对老师说我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吃,最喜欢吃什么等,他们已经成了孩子挑食吃饭的支持者了。

这个时候老师一方面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明白,孩子挑食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孩子健康,请家长与老师共同配合,来改变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故事讲解,情感迁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故事中会有很多的小动物,这是小朋友非常感兴趣,非常喜欢的。

所以我就利用了“爱屋及乌”的心理,让小朋友来尝试了解各种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吃。

比如故事《小兔乖乖》中,兔妈妈去采萝卜和蘑菇,回来小兔们都爱吃。

我就介绍萝卜、蘑菇,并且还介绍几个相关的菜肴,让小朋友也来假装的吃萝卜和蘑菇,吃了变得很聪明,战胜了大灰狼。

从而激发小朋友想尝一尝的欲望。

等到幼儿园吃相关的菜了,我们再出示相关的动物形象,调动幼儿的食欲,改变进餐习惯。

2.餐前引诱,调动情绪小班幼儿还处在直觉思维的阶段,他们易受具体事物的直接影响,同时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模仿老师。

针对幼儿的这个心理特点,我非常重视每天饭菜到班后的诱导工作。

菜到了教室后,特别是遇到小朋友不太喜欢的菜,我都会用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出自己对这个菜的喜欢。

像我们这个班的小朋友不太喜欢吃青椒土豆丝,所以当我一看见这个菜,就会很夸张的大声说:“哇,青椒土豆丝,我最喜欢吃了,留给我吃吧。

”并用力的闻闻菜的香味,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

同班的老师立刻给予配合说:“不行啊,这是给小朋友吃的,噍,黄的土豆丝、绿的青椒丝,都好看啊,小朋友都喜欢吃,是吗?”小朋友们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起来了,一个个都争抢着吃,吃完了还要再加一点,好香啊!老师的诱导还真管用。

3.树立榜样,循循善诱小班幼儿的模仿意识较强,所以同伴的影响力非常大。

而且这阶段的儿童移情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明显增强,所以这个时候树立一个榜样,对一部分孩子会有很大的作用。

4.浅尝即止,逐渐加量5.不愿意吃的东西摆在面前,是一种压力,非常影响进餐的情绪。

这时对量的有效控制,有助于给幼儿减轻心理压力,更容易接受本不愿接受的食物。

“浅尝即止”是第一步,尝一小口,试试味道。

反正就是一口,吃下去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

因为少,所以仅仅浅尝,压力相对应的就会比较容易排除。

这个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得让他的身心慢慢的适合食物、接受食物。

“逐渐加量”是一个慢慢的过程,由少到多,老师要有充足的耐心实行等待。

说话得再三思量,不能因为一句话而前功尽弃。

表扬得适时给予,让他的行为即时得到老师的肯定,给他信心,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

5.巩固保持,奖励肯定点滴的进步来之不易,一定要保持住。

这时抓住孩子“爱表扬”、“好表现”的心理,给予孩子一些言语上、物质上和行动上的奖励,不但会让他的好习惯养成,还会让他更自信。

小红花是他们的最爱,是最好的物质奖励。

在一日的活动中,因为他的进餐表现,多给一些在活动中的表现机会或者优先权,调动他的积极性,这会更加增强他克服挑食的信心。

最后,注重幼儿进餐后的卫生教育在陈鹤琴教育家提出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第一条就说到“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理应让他自己做”。

他还提到: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那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孩子们从听老师讲方法,到自己实践,也许第一次、第二次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协助,但慢慢的,从“不觉到自觉”、“被动到自动”,他就能独立去完成,逐步地就会变成习惯。

卫生也从老师口中的一个深奥的词语变成了他的一种自觉行动了。

通过各种形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但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

因为,养成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就要使幼儿坚持下去,持之以恒。

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争取到他们的理和配合,即时的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使幼儿在园和在家里的表现一样,家园共育,这样才会避免教育的脱节现象,孩子的习惯才会在持续的巩固中得以养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