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之三种处世哲学

中国之三种处世哲学

中国之三种处世哲学
于波永
中国从古至今,既有三种处世哲学来支撑着人的精神生活。

人一旦离开了精神支撑,就会失去意义甚至会去自杀的。

而且越来越多的知识和力量,在没有精神支撑的时候,通常就会自我爆破的。

这个可以用很多来证明。

例如:历史上的尼采,就是失去了精神支柱,或者没有了方向
性。

而对于中国来讲,很多西方人认为我们中国是无神论者,他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没有什么宗教信仰而生活的依然蓬勃向上,生机盎然。

这个主要是他们对中国的古典哲学了解的要小一点。

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就早早的提出了三个哲学观点,而且后人降遵从这三个哲学观念作为人生精神支撑。

以下,简单表达出来。

第一种,也是我们的入世哲学:儒家思想。

这个儒家讲究的是如何来应对这个世界上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甚至是最基本的生活规律。

用礼法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律,用道德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存价值,用货币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用多寡和名利让人们忙碌,用刑法来约束和处罚那些触犯条例的人。

这种哲学思想,一直从春秋到现在。

大部分人都受这个思想的影响。

通常人们会带着面具,表现的不是人自身
的东西,往往不真实的东西都在外表,而内心的世界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工作一个样子,生活一个样子。

不同的地方说不同的话,不同的人面前表现的就不同,讲究顺应,讲究中立,讲究中庸,讲究“剩”者为王。

一旦入世之后,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不是儒家,即是儒人。

第二种,也就是我们的入世后出世的哲学:道家思想。

这个道家思想,必定是从俗而不俗,从俗而脱俗的道家。

道家可以把问题看的更洒脱,更加没有章法。

万法取乎自然。

自然而然,顺应天道。

独善其身,自然为乐。

无为而不为,无为而为之。

先取道,后有德,再有法,再上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不为权钱,不为名利,淡薄明智,一身轻松。

洒脱超脱,而心中自有景象。

而如要达到这个境界,却非入世后才能脱俗,超凡入道。

生来不可为道。

这种人,大隐于市,隐于林,隐于山水之间。

道高一尺,因此,很多高人,对凡俗世界了解透彻的人,都会遵从道来。

自己用道来明了自身,而用儒家思想去约束别人。

自己能够超脱,让别人去受苦。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这种思想也一直
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境界。

第三种,就是我们说的清地思想:禅宗思想。

可以用佛家来做为代表,他们选择的方式,是遁世。

也就是不进入凡俗世界。

只求一生清静,不让别人打搅。

不入世,不问世间事。

所谓空门,自我修行。

从古至今,也有不少的佛家思想精粹流下来,供人们参考。

佛既是我心,又是它心。

无我无他,境地重生。

不知生,蔫知死。

生死两茫茫,入土为安。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人生在世,如同其他生命一样,不知从何处来,又不
知该往那里去。

一种佛门清静的境界在心中荡漾。

不为它物所动,心如
止水。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影响至今的思想;不会超过这三个重要的哲学思想领域。

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这三个思想领域中,不断变化,不断了解,不断寻求适合自我发展的可以依靠的哲学范畴。

得益于我们对他们的了解。

人生将不断完成不同阶段的人生任务。

总的来说,高人在道家,清人在佛家,庸人在儒家。

但是,无论哪一种,都没有贵贱之分。

都是活生生的人生观念。

如果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生旅程上采用不同的人生的态度。

也可以叫随自然而然,看起来象是道家的样子。

实际上,也是儒家的思想范畴,而归根到底,也都成为了佛家清静境地。

所以,一切因净而起,因静而息。

万法取乎于一
个存字。

存,既是合理。

那么我所能解释的这些,当然有自己的看法。

到头来,这三个思想从根源上来讲,都是统一的。

而且辩证起来的话,就是中国的现代思想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