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化工系毕啸天2010011811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自由基本体聚合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掌握有机玻璃制造的工艺特点。
二、实验原理
本体聚合是指不用溶剂和介质,仅由单体和少量引发剂(也可采用热、光照、辐射等引发条件)进行的聚合反应。
本体聚合杂质少,纯度高,设备简单,可直接成型,生产成本低,特别适合制备透明度高的产品。
另外,该方法也适合于实验室研究,如单体聚合能力的判断、聚合动力学研究、竞聚率测定等。
本体聚合是最简单的一种聚合方法,但反应放出的热量难以控制。
在反应初期粘度不大时散热并无问题。
但是当转化率超过20%~30%后,体系粘度增大,使散热困难,此阶段的自动加速过程往往造成温度的急速上升,引起局部过热和产物分子质量分布变宽,严重的甚至引起爆聚,所得聚合物产品的均匀性较差。
为便于散热,通常采用两段聚合法:第一阶段保持较低转化率,这一阶段体系粘度较低,散热尚无困难,可在较大的反应器中进行;第二阶段转化率和粘度较大,可进行薄层聚合或在特殊设计的反应器内聚合。
本实验以甲基丙烯酯甲酯(MMA)进行本体聚合,实验同样采用两段聚合法。
首先在一锥形瓶内加入单体、引发剂,在加热条件下预聚。
体系粘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将预聚物倒入事先准备的方形模具中进行恒温聚合。
反应式如下:
O
O AIBN
*
*
O
O
三、实验药品
2、表中密度均指相对密度,以水为基准1;
3、表中熔点、沸点单位均为摄氏度。
四、实验仪器
玻璃模具,150mL锥形瓶,毛细管,温度计,加热器,搅拌器。
装置见下图
六、实验注意事项
1.选取玻璃片时应尽量保证二者大小相同,此外还要保证橡胶垫在包好铝箔后高度大致相同。
这样得到的有机玻璃片形状会较为规整美观。
2.玻璃片要充分洗干净,杂质有可能对自由基聚合起阻聚效果,影响聚合速度。
3.制模时要把四角封死,否则预聚物可能流出。
4.橡皮塞中含硫,它是此聚合反应的阻聚剂。
(查得44℃下硫磺对MMA 聚合的阻聚常数C z =0.075,从数值上看似乎并不大啊。
)但是如果直接暴露在反应体系中,硫的渗入会减慢聚合速度。
因此反应时用的锥形瓶上的橡皮塞也要用铝箔包严。
5.反应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温度计示数,控制在85~90度。
6.预聚完成,将预聚物倒入模具时不要紧张……漫出来又烫又粘……
七、参考文献
1.《高分子化学》,唐黎明、庹新林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高分子化学实验与技术》,杜奕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八、结果计算
我的有机玻璃产品形状是梯形。
测得其上底5.2cm
,下底6.5cm ,高10cm ,厚0.6cm 。
扣除一个橡胶垫体积约为0.5cm 3。
故得到的产品体积mL V 1.342*5.06.010)5.62.5(2
1
=-⨯⨯+=
原始模具体积mL V 4886.0100=⨯⨯= 这个数据有些大,可能有没倒满或者是后来单体流出来的因素。
九、思考题
8.1 简述本体聚合的特点
优点:杂质少,纯度高,设备简单,可直接成型,生产成本低,特别适合制备透明度高的产品。
适合于实验室研究,如单体聚合能力的判断、少量聚合物的制备、聚合动力学研究、竞聚率测定等。
缺点:转化率提高后体系粘度增大,散热困难,此阶段的自动加速过程往往造成温度的急速上升,引起局部过热和产物分子量分布变宽,严重甚至引起爆聚,所得聚合物产品的均
匀性较差。
对观察到的两个细节的猜想:
此外在比对寝室四人产品时,发现某室友的产品边上有一排气泡。
这应当也是本体的缺点之一。
由于本体聚合的体系粘度较大,气泡产生后时不易排出,最后就嵌在了产品中。
观察发现他的气泡排列挺整齐,都集中在玻璃的其中一个短边上。
姑且对气源的来源提出我的几个猜想吧:1、气泡集中出现,可能是后期聚合时局部过热了,MMA汽化生成气泡;2、局部温度升高,可能使引发剂半衰期变短,分解加快,AIBN分解会产生氮气;3、AIBN分解加速又会让体系局部反应加速,从而进一步增加局部的粘度,气泡更出不去了……
另外还注意到一点细节,当我把玻璃板装在书包里带回寝室后,一打开书包就闻到满书包的MMA单体的味。
这么冷的天肯定不是板子在解聚吧,那肯定就是聚合物内部还有未反应完的MMA单体散发出来了。
本体聚合不像溶液聚合,可以反应完后将液体倒入沉淀剂,让聚合物形成一层膜,同时单体溶解在沉淀剂中除去。
所以这应该也是本体聚合粘度大的一个体现,即未反应的单体会分散在聚合物中,而且聚合物成型后单体就很难除尽。
总结一下,其实各种缺点归结起来基本都是粘度大、散热困难。
8.2 在制备有机玻璃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预聚合?
预聚完成后体系粘度还不高,自动加速现象不严重,在粘度增大前充分减轻了聚合热、体积收缩。
而且预聚物灌模较容易,适当的粘度可以减少灌模渗漏。
8.3 在本体聚合的过程中,为什么在各阶段控制的反应温度不同?各阶段的具体反应温度
是怎样确定的?在第二阶段的反应聚合过程中,如果不严格控制反应温度,会导致什么结果?为什么?
预聚阶段温度为85-90℃。
这一阶段体系粘度较低,自动加速不严重,散热良好。
即
使在较高的温度下反应,只要注意不要局部过热,一般没有问题。
此外这个温度还考虑到引发剂该温度下的半衰期与反应时间相适应。
中期聚合温度为50±2℃。
采用低温聚合的目的是为了使聚合热产生速率与散热速率平衡。
如聚合过快,来不及散热,将影响到分子质量和强度。
MMA沸点100.1℃,如温度过高,也易产生气泡。
后处理时活性链浓度低,增长速度已经降低。
此时需要升温以提高反应速率,使单体充分聚合。
而且此时温度应在PMMA玻璃化转变温度(105℃)以上。
第二阶段如不严格控制反应温度,使得聚合过快,来不及散热,将影响到分子质量和强度,使分布变宽。
而且过热会使产品变黄、产生气泡。
如果温度不均匀,可能造成体积收缩不均匀,从而造成产品的光折射率不均匀或者是局部皱纹。
8.4 结合实验分析,如果要制备厚度不同的有机玻璃板,或是形状不同的模具,是否可采
用同样的工艺条件(如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为什么?
其主要思想是相同的。
一般单体与引发剂用量之比大致相同。
厚度改变,散热条件会相应改变。
越厚散热越困难,此时应当调节反应条件,如适当降低反应温度以达到产热散热平衡,但是此时引发剂分解会变慢,应当适当延长反应时间。
散热效率主要决定于模具的比表面。
比表面越大散热越良好。
后续工艺应当据此调整。
8.5 铸板聚合也可不进行预聚合而达到同样的效果,请考虑可采取什么工艺条件?
自由基聚合的过程中,从单体聚合到高分子时间极短,可认为不存在中间低聚物,只
有单体、高分子、活性链。
因此预聚完成后,得到的实际上是单体和少量高分子的混合溶
液,其粘度约为1Pa·s(甘油在25℃时的粘度为0.954 Pa·s)。
可以将聚合物溶解于单体中制得相似粘度的溶液,可以实现不进行预聚合而达到同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