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公司中央空调清洗保养培训讲稿

某公司中央空调清洗保养培训讲稿

市XX汽车中央空调清洗消毒业务员培训演讲:日期:2010年3月5日目录一、公共场所中央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相关法规二、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污染三、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四、中央空调清洗消毒市场前景五、本公司拓展业务围六、潜在客户分布七、须立即清洗消毒的七种情况:八、清洗消毒给用户带来好处九、中央空调清洗消毒的一般程序十、中央空调清洗消毒的基本方法十一、中央空调清洗消毒的常用工具十二、中央空调基础知识第一章、公共场所中央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相关法规1.1、国家颁布以下强制标准规文件:一、《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传播,保障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的要求。

第三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新风应当直接来自室外,严禁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

新风口应当远离建筑物的排风口开放式冷却塔和其他污染物,并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

送风口和回风口应当设置防鼠装置,并定期清洗,保持风口表面清洁。

第四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保持清洁,无致病微生物污染,并定期清洗:1):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2)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6个月检查或更换1次。

3)空气处理机、表冷器,加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1次,4)风管系统的清洗应当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者公共场所应当立即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待其检测评价格后方可运行:1)冷却水、冷凝水中检出嗜肺军团菌。

2)送风中检出嗜肺军团菌,β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3)风管集尘中致病微生物。

4)风管表面细菌总数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单位,5)风管表面真菌总数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单位,6)风管表面集尘量每平方米大于20克。

等等。

第六条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启动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应急预案:符合下列要求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方可继续运行:1)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的2)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并保证该装置有效运行的。

3)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能确保各房间独立通风的。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应当立即停用。

第七条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每周对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下列设备或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1)开放式冷却塔,2)过滤网、过滤器、净化器、风口。

3)空气处理机组,4)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

第八条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发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符合规定时,应当责令改进,经责令仍不该进的,以予公示。

第九条对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行政部门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2006年3月1日起施行,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实施,规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colony forming units, cfu/cm2指的是每平方厘米样品中含有的细菌群落总数)。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围约为0.1-100微米。

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

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1 总则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

2 围本规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规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它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3.1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去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装置。

3.2 净化效率净化装置入口、出口空气污染物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污染物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3.3可吸入颗粒物(PM10)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物。

3.4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空气污染物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4卫生指标4.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4.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卫生要求4.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应符合表2的要求。

-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4.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表面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风管表面卫生要求4.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4.5.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则上本身不得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其卫生安全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

≤5 w/cm24.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应符合表5的要求。

5 卫生检验5.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送风及风管采用抽样法检验,抽样数量根据系统设置、运行或风管清洗情况确定。

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见附录A。

5.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见附录B。

5.4 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方法见附录C。

5.5 空调送风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D。

5.6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卫生安全性检验5.6.1 卫生安全性检验指标根据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安装位置确定。

5.6.2 臭氧浓度的检验采用GB/T 15438规定的紫外光度法或GB/T 18204 规定的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5.6.3 紫外线泄露强度的检验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规定的方法。

5.6.4 TVOC浓度的检验采用GB/T 18883附录C热解析/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5.6.5 释放出的PM10浓度的检验采用WS/T 206规定的光散射法。

5.7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检验5.7.1性能检验应在实验室和现场分别进行。

5.7.2 装置阻力的实验室检验方法见附录E。

5.7.3 颗粒物净化效率实验室检验方法见附录F。

5.7.4 微生物净化效率、消毒效果检验方法见附录G。

5.8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消毒剂的评价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中规定的方法。

5.9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表面积尘量的检验方法见附录H。

5.10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I。

6 本规自2006年3月1日起实施。

三、《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2006年3月1日起施行,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规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各主要构成部分清洗方法、清洗过程以及专业清洗机构、专用清洗设备的技术要求;1)清洗方法:应采用机械清洗方法2)清洗围:风管:送风管、回风管、新风管;部件:空气处理机组的表面,冷凝水盘,加湿和除湿器,盘管组件,风机、过滤器、室送回风口;冷却水塔3)消毒处理:应先进行系统和部件的清洗,达大到卫生要求后再进行消毒。

4)清洗效果:清洗后的积尘量应达到每平方米风管表面小于1.0克,部件清洗后应无残留污染物检出。

5)消毒效果:消毒后的风管壁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的去除率应大于90%,致病菌不得检出。

6)专业清洗机构:甲级,乙级7)清洗频率:开放式冷却塔应当每六个月至少清洗一次;空气处理机组、过滤网、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设备或部件应当每年至少清洗一次。

四、《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2006年3月1日起施行,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规规定了新建、改建、扩建和已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工作2 围本规规定了新建、改建、扩建和已投入运行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工作。

本规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3.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依据国家法规、规章、卫生标准和卫生规,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和竣工验收进行的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评价。

3.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经常性卫生学评价依据国家法规、规章、卫生标准和卫生规,对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进行的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评价。

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4.1 评价目的预防和控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能出现的健康危害因素。

4.2 评价依据(1) 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主要包括:a.《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b.《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c.《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d.《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e.《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f.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 9663~9673,GB 16153)。

(2) 建设单位或公共场所经营者提供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a. 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b. 建设项目概况资料;c.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资料及设计说明。

(3) 其他相关文件和资料。

4.3 评价容与方法4.3.1.1 基本情况分析对所提供的技术资料进行基本情况分析,主要包括:(1) 建设项目地点、总投资、平面布局、建筑面积;(2) 建设项目用途、服务人数;(3) 空调类型、气流形式和系统设计参数;(4) 冷却塔的类型和位置;(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种类、用途及安装部位。

4.3.1.2现场调查在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主要包括:(1) 周边环境现状及危害因素监测;(2) 建筑物现况及自身污染状况。

4.3.1.3 评价结合基本情况分析和现场调查结果,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资料进行评价,主要包括:(1) 温度、相对湿度、噪声、新风量等设计参数;(2) 机房、风管、冷却塔、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应急关闭回风的装置、控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等设备、设施;(3) 新风、排风、送回风等通风系统;(4) 空调水系统、运行工况、气流组织、空调管道材质和保温材料等其他相关方面。

4.3.2 竣工验收评价4.3.2.1现场调查主要容包括:(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备设置和布局;(3)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安全性。

4.3.2.2 卫生检测(1) 抽样抽样应具有随机性、代表性和可行性。

a.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机组)抽样量原则:类型相同系统,30套以下的抽样比例为20~30%,30套以上的抽样比例为10~20%。

类型不同系统,每类至少抽1套;b. 每套系统抽样量原则:冷却水:不少于1个冷却塔;冷凝水:不少于1个冷凝部位;新风:每个进风管不少于1个部位;送风口:抽取风口总数的5~10%,且不少于5个;风管:主风管中(如送风管、回风管、新风管)至少选择3~5个代表性断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