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东帝汶的民族文化东帝汶位于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最东端,岛国。
东帝汶面积14874平方公里,包括帝汶岛东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地区以及附近的阿陶罗岛和东端的雅库岛。
西部与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
海岸线长735公里。
境内多山,森林茂密,沿海有平原和谷地。
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3/4。
最高峰塔塔迈劳山的拉玛劳峰海拔2495米。
平原、谷地属热带草原气侯,其它地区为热带雨林气侯。
东帝汶概况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德顿语:TimorLorosae,葡萄牙语及英语:Timor-Leste)是位于东南亚地区帝汶岛东端的国家,1999年8月底通过公投决定从印尼独立,2002年5月20日零时独立,成为世界第193个已获承认的独立国家。
东帝汶政府采用“Timor-Leste”同时作为其葡萄牙语和英语的国名。
leste是葡语“东”的意思;而Timor本来是印尼语timur,也是“东”的意思。
而在印尼统治时期的东帝汶,采用“TimorTimur”作为地名,并简称东帝汶为“Tim-tim”。
东帝汶人口107万(2010年),主要是巴布亚人和马来人后裔,居民中约91.4%信奉罗马天主教。
东帝汶是世界上极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大部分物资都要靠外国援助,该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包括重建基础设施、加强公务员管理,解决大量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近海的石油天然气开发极大的补充了政府的收入,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澳大利亚。
自然资源有黄金,石油,天然气,锰,大理石。
由于农业还大量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导致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0%,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
主要农产品有玉米、稻谷、薯类等。
粮食不能自给。
经济作物有咖啡、橡胶、椰子等,咖啡是主要出口产品。
2005年农、林、渔业产值1.113亿美元。
农业是其经济支柱。
农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许多地区的居民基本上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中。
主产玉米、稻谷、薯类。
经济作物有咖啡、橡胶、可可和椰子等。
饲养马、牛、羊等牲畜,帝汶种小马颇有名气。
工业基础薄弱,仅帝力及附近有小型的加工业。
主要出口咖啡、椰子、紫檀木、橡胶;咖啡、橡胶、紫檀木有“帝汶三宝”之称。
主要进口食品、纺织品、车辆及其它工业品。
交通不发达,有2000多千米的土公路,仅旱季能通行。
帝力是唯一深水港,近郊有两个小机场,包考镇有一个国际机场。
东帝汶地处热带,自然条件较好,已发现的矿藏有金、锰、铬、锡、铜等。
在帝汶海域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储量估计在10万桶以上。
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
一些地区的居民基本上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农业为经济主要成分,农业人口占东帝汶人口的90%。
历史:6世纪前,帝汶岛曾先后由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国和以爪哇为中心的满者伯夷王国统治。
一直到18世纪帝汶岛陆续遭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殖民势力侵入。
1942年日本占领东帝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葡萄牙恢复对东帝汶的殖民統治。
1975年葡萄牙政府允许东帝汶举行公民投票,实行民族自决。
主张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简称革阵)、主张同葡萄牙维持关系的民主联盟(简称民盟)、主张同印尼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简称民协)三方之间因政见不同引发内战。
1975年1月革阵军方面宣布东帝汶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1975年12月,印尼出兵入侵东帝汶。
此后联合国大会多次审议东帝汶问题。
2002年,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由于长期被葡萄牙殖民统治,东帝汶无可避免地烙上葡国文化的深深印痕,足球也不例外。
在这个被称作和平之岛的国度中,有许多足球俱乐部与葡甲豪门同名,例如本菲卡、里斯本竞技等。
2002年5月就职的东帝汶现任总统古斯芒,就曾担任过首都帝力本菲卡队门将。
现年59岁的古斯芒被国际媒体称为“东帝汶的曼德拉”,他年轻时梦想成为足球明星,并因此结识了一群反对殖民管治的伙伴,继而走上争取民族独立的奋斗之路。
虽然政务繁忙,但古斯芒并没有抛下足球。
东南亚海啸后,为了给灾民筹款,他亲自参加了两场慈善球赛。
随后,“黑豹”尤西比奥访问东帝汶,古斯芒邀请他出席新足球场的揭幕仪式,两人居然当场玩起了点球游戏。
尤西比奥射得刁钻,但古斯芒却敏捷地倒地将皮球挡出,威风不减当年。
东帝汶是联合国列为全球20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约41%的人口日均收入不足0.55美元。
如果不是国际足联捐助了20万美元,东帝汶足协至今尚不会有一个像样的办公环境。
有人把东帝汶比作足球世界中一名饥饿的新生儿,虽然他们为独立牺牲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现在还有很多人为衣食发愁,训练条件和硬件设施也根本没法跟中国各级国字号球队相比,但这个小岛上人民对足球的热爱和激情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球迷。
2005年9月12日,东帝汶被接纳成为国际足联的新会员,成为FIFA大家庭中最年轻的一份子。
“在我的国家,除了足球还是足球。
”东帝汶足协主席弗朗西斯科·卡尔布亚迪自豪地介绍。
这个人口不到90万人、国土面积小于昆明辖区的国家却拥有200家足球俱乐部,在2002年开国大典前一天,首届东帝汶全国足球联赛作为惟一体育项目得到了复兴。
东帝汶问题的历史由来:1、葡萄牙四百多年的殖民地:葡萄牙在15世纪开始向海外扩张,建立了许多殖民地,成为海上强国。
1520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帝汶岛(Timor)。
荷兰人迟于葡萄牙人于1596年才入侵印尼,1602年成立具有政府职能的东印度公司。
1613至1618年荷兰人进入帝汶岛西部,与葡萄牙人发生冲突。
葡、荷两国殖民者于1859年签订条约,正式瓜分帝汶岛。
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整个帝汶岛。
二战结束,1945年8月17日,印尼宣布独立,1949年荷兰殖民者移交政权,归还西帝汶给印尼。
东帝汶,包括该岛西北部的欧库西和阿陶罗岛仍归葡萄牙。
2、葡萄牙放弃东帝汶1974年4月25日,里斯本发生军事政变,统治40多年的葡萄牙极右政权被一批中下级军官组成的武装部队运动所推翻,开始民主化进程。
新上台的葡萄牙政府决定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计划于1978年10月安排东帝汶独立。
1975年8月27日总督及其行政机构从东帝汶首府帝力(DILI)搬到海上的阿陶罗岛。
当时,东帝汶出现三个派别:主张独立的左翼党派独立革命阵线;(简称革阵);主张同葡萄牙维持关系的民主联盟(简称民盟)和主张同印尼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简称民协)。
三个派别发生冲突,爆发内战,1975 年8 月,民盟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革阵予以反击,并于1975年11月 2 8 日单方面宣布东帝汶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次日,民盟和民协等四个政党发表联合声明,反对独立,且宣称东帝汶是印尼的一部分,并邀请印尼政府出兵。
3、印尼出兵侵吞东帝汶:印尼借口东帝汶内战将导致左派力量的壮大,在美、日、澳等国家的默许下,1975年11月29日印尼外长马列克宣布东帝汶归印尼所有。
12月7日,印尼宣布东帝汶为印尼的第27个省。
印尼出兵侵占东帝汶遭到联合国决议和东帝汶人民的反对:联合国对印尼入侵东帝汶作出迅速和强烈的反应。
1975年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将印尼入侵东帝汶列入大会议程,通过决议,谴责印尼的军事入侵。
同时,在东帝汶境内,革阵发动了广泛的游击战,利用山地森林茂密的有利条件打击入侵军队。
印尼占领东帝汶给印尼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外交上,联合国一系列决议和国际社会的谴责使印尼在道义上陷于孤立; 军事上军人死伤数万人,陷入了深深的泥潭不可自拔; 经济上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支撑落后的东帝汶,每年国会预算投入东帝汶建设,印尼占90%,地方占10%。
印尼传媒形容东帝汶是印尼的一块肿瘤,浑身感到痛苦。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印尼,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总爆发,酿成了1998年5月社会大骚乱,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下台,哈比比接任总统。
在国内外强大压力下,哈比比未与军队协商,就在1999年1月27日宣布,如果东帝汶拒绝自治方案,印尼最高立法机构议会(MRR)可能讨论东帝汶的独立问题。
同年5月5日,印尼与葡萄牙签署里程碑式的协议,同意东帝汶在8月举行全民公决,决定东帝汶的未来。
4、东帝汶独立:1999年举行的全民公决,以78.5%的支持率选择独立而非自治。
10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负责全权管理东帝汶在正式独立前的一切事务。
2001年8月30日,东帝汶举行由16个政党参加的首届大选。
选举产生了由88人组成的制宪议会。
9月20日一个全部由东帝汶人组成的过渡政府宣誓就职。
2002年3月22日制宪议会通过了东帝汶第1部宪法。
4月14日;本东帝汶举行首届总统选举。
独立运动领袖沙纳纳•古斯芒以高票当选东帝汶正式独立后的第1任总统. 5月20日,东帝汶正式独立,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
东帝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分为社会经济、语言教育政策、国内政治问题东西对立、及对外政策课题四个方面:一、东帝汶的社会经济问题:一支百余人的叛军并不能让东帝汶陷入全局动荡,贫困才是东帝汶政治和社会问题丛生的深层原因。
东帝汶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东帝汶贫困率达41%以上,约41%的人口日均收入不足0.55美元,人均寿命57岁。
东帝汶的经济基础几乎为零。
东帝汶没有工业,农业是其经济支柱,80%的人靠农业维持生计。
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外,东帝汶的资源缺乏。
联合国临时管理后的混乱是东帝汶骚乱的直接因素:经济低迷和事业问题无疑是暴乱的背景。
此外,由于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的撤退,外国资本的超市、酒店等开始关闭,外国资本不断撤走。
学生们的抗议行动主要是因为学费上涨,而经济不景气和就业困难。
学生们提出了拒绝使他们生活困难的外国工人入境、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等要求。
此外,以独立运动功臣自居的原东帝汶民族解放军士兵的就业问题也趋于严重。
据报道,他们也参与了这次暴乱。
二、语言、教育政策的矛盾1、语言方面:葡萄牙语作为通用语的问题东帝汶宪法规定德顿语和葡萄牙语是东帝汶民主共和国的通用语。
第147 条(实用语)规定,只要认为有必要,印尼语和英语可与通用语一起作为市民生活的语言加以使用。
关于这个规定,政府人员与年轻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对立。
在东帝汶全国约有30种语言和方言,全部人口的82%会讲帝力等地区的语言德顿语。
43%的人会讲印尼语,5%的人会讲葡萄牙语,2%的人会讲英语。
对于葡萄牙语作为通用语的情况,年轻一代的反对比预想的还要强烈。
这无疑是因为年轻一代是在印尼统治的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一方面以德顿语等地区语言作为母语,另一方面普通话及学校的课堂语言等使用了印尼语。
2、教育状况方面:把葡萄牙语作为课堂用语的决定不仅在大学教育中,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也引起了很大的混乱。
第一,缺乏葡萄牙语教师。
第二、有些地区的小学生已经在使用各地方语言、德顿语、印尼语等至少 3 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