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
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
”想要改变现状,就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
就得改变自己的观念。
一切成就,都是从正确的观念开始的。
一连串的失败,也都是从错误的观念开始的。
要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变化,就要学会改变自己。
柏拉图告诉弟子自己能够移山,弟子们纷纷请教方法,柏拉图笑道,说:“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
”弟子们一片哗然。
这一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移山之术,唯一的一个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便过去。
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改变环境,那么我们就要改变自己。
一个黑人小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
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干净,然后一排排地整齐地放好。
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
父亲摸着小男孩的头说:“孩子,不要哭,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
”于是小男孩擦干了眼泪坐在木桶边想啊想,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从井边挑来一桶又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然后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觉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男孩就匆匆地爬了起来,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个一个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的。
小男孩开心地笑了,他对父亲说:“要想木桶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的重量。
”男孩的父亲赞许地微笑了。
是的,我们不能改变风,改变不了这个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给自己加重,这样我们就可以适应变化,不被打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最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我在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
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能改变我的国家。
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人生如水,人只能去适应环境。
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实现自我。
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环境不利,从而把改变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变环境上,这实在是徒劳无益。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我们用爱心和智慧来面对一切环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看《百年孤独》中的人物>。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
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
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
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
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
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
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
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于乌尔苏拉则是一位任劳任怨的劳动者。
在那个时不时闹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远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
她从没有唱歌的乐趣,也没有游玩的雅致,各种劳动如同拼图一般拼凑出她那紧凑而又孤独异常的一生。
她无处不在。
她的身影出现在家具的迷幻倒影中,出现在朴实无华的天地中,出现在糖果小作坊的喧嚣声里。
她又虚无缥缈,就像是来到人间通过劳动来赎罪的亡灵。
到最后,伴随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丢到了记忆的深渊之中。
作者写出她冗长的一生,同时也是对哥伦比亚所有孤独的劳动着的赞歌。
至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这位最为孤独的前行者,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义,却又为了重归原先的生活毁掉了自己创造的战争成果。
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官至革命军总司令,却只换来了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孔多街道。
他的一生如飓风般浩荡壮烈,又如死水般宁静孤独。
就像那些在哥伦比亚为自由而战的人们,不论生时建立了多大的功绩,死后依然被大多数人遗忘。
一个村庄中,有着一个世界的万象。
这个孤独的村庄在雨季无尽的雨水中,在旱季无边的干旱中,在漫天飞舞的蝴蝶和遍地横行的蚂蚁中,品尝着人间的各种苦涩和孤寂。
但是,如马尔克斯所说:“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现代化的社会用文明将孤独消除,还给这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个崭新的天地。
这样,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会忘掉内心的迷茫,赢得充实的人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断箭》。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
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自己才是一支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挂。
晴雯,怡红院的丫头,《红楼梦》中或轻或重的一个角色。
只因“生得比别人略好些”,遭人嫉妒,死于非命。
读毕《红楼梦》,晴雯的形象带给人以难以抹灭的记忆,也正是她,为大观园的黑暗注入了了不可多得的光明。
晴雯是作为一个礼物送给贾母的,既是礼物,其命运当然该由拥有这份礼物的人来决定。
晴雯的出场无疑是一个悲哀,无论是对于宝玉、对于大观园还是对于她自己。
晴雯用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向世人证明了这样一个礼物是具有怎样的不可践踏的灵魂,同时,她带来的影响也完全超越了礼物的作用。
她的生命毫无疑问是称得上完美的。
相信“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给每一个读者心中留下了一片属于晴雯的烙印。
曹雪芹的眼中晴雯是相当美丽的,自然也是任性的。
宝玉骂了她两句“蠢才”,就惹恼了她并肆无忌惮的说:“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
好离好散的,倒不好?”气得宝玉“浑身乱战”。
不能不说在晴雯眼里是没有对主子的畏惧的,心中也从未把自己弄得一个奴才的身份。
看她把扇子一条条撕碎,就仿佛在撕封建等级那张污浊的脸,更像在一下下鞭笞那位“温柔和顺”的袭人,此情此景难免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暗暗为晴雯骄傲同时也伴有一丝悲哀。
这对于晴雯来说也许只是由着性子胡乱做的一件取乐之事,而对于袭人、麝月这些丫头们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甚至认为这根本就不应该是身为下人的人做的事。
于是我们不得不惊叹曹老人家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是如此的惟妙惟肖并让人难以释怀。
而曹雪芹并没有忘记晴雯仍是一个丫头,便不惜笔墨的又刻画了“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这一节,为晴雯的形象添上可敬之笔。
晴雯心再比天高,身却终为下贱。
她明白宝玉虽是淘气,却是她的主子,她必须尽到一个奴才的责任与义务,带病连夜替他补衣。
她在维护尊严的光环下,仍不失身份尽其所能,这便是维护了最原始最高贵的人性。
同时也为晴雯身上带来了更多的闪光点。
晴雯最终是被王夫人把“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她拖下炕来,硬生生给治死的。
晴雯的死,袭人是脱不了干系的。
袭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奴才,她“津津乐道”的赞赏美妙的奴才生活并对和善好心的主子感激不尽,她曾“无可推脱”的同宝玉私通,事后又在王夫人耳边说宝玉和众姑娘及众丫鬟们年纪都大了,须防越轨之事。
王夫人自然是很关注宝玉的成长环境,认为晴雯“这样美人似的人,心里是不能安静的”,再加上晴雯的姿色与聪慧有点像林黛玉,王夫人更是仇恨淤积,最终下场可想而知。
晴雯死后,袭人增加月例钱白银二两并成为主人心腹。
正所谓“寿夭多因诽谤生”。
宝玉把晴雯当作芙蓉之神,傲岸高洁美得孤寂。
临死前她把指甲弄下送与宝玉,并叮嘱道“别人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
”她就这样坦然微笑着仍带着浑身的傲岸不羁与锋芒毕露死去。
惨淡却不失伟大。
晴雯是深受作者敬仰的。
把小说中最长也最火热的赋体诗篇《芙蓉女儿诔》送给了她,用以慰藉一个十六岁的生命。
忆女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与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这是多么神圣的评价,在诗里我们无处不嗅出封建的腐烂气味,以及幽幽的飘来的那一分天庭中芙蓉的清香。
曹雪芹不愧为一代宗师,留下如此让人悸动的文字去悼念晴雯,悼念所有因封建而受迫害惨死的人们。
对于袭人,宝玉是清醒的:“毁奴婢之口,讨岂从宽!刨悍妇之心,忿犹未释!”晴雯是第一等的人,无论她身份的卑微,她的精神自始自终是第一等,坚持自己宁死不屈反抗到底的气节与个性,公然揭露狠毒狡诈的主子,没有一丝的奴颜媚骨。
她的形象在无形中高大无比,并坚韧得无懈可击。
在那样一个时代,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残酷与黑暗,而晴雯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给人以希望。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整个精神世界的代表,并悄悄地给人留下命运的伏笔。
面对这样的高大与孤傲,我们除了怀着沉重的敬意去拜读它领悟它,已无须更多。
我坚信,高处芙蓉定以其姿色而常开不败!分析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刘姥姥.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第一一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刘姥姥是她是红楼梦中形象突出的小人物,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她善良淳朴,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精明能干与聪明,而且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