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升本类试卷]广东专插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49.doc

[专升本类试卷]广东专插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49.doc

[专升本类试卷]广东专插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49一、单项选择题1 《左传》最擅长的是叙写( )(A)心理(B)环境(C)对话(D)战争2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A)《春秋》(B)《国语》(C)《左传》(D)《尚书》3 在诸子散文中语言简短而比较整齐,部分整章用韵的是( )(A)《论语》(B)《孟子》(C)《老子》(D)《庄子》4 《楚辞·九歌》的体式是( )(A)论体(B)赋体(C)骚体(D)七体5 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的是( ) (A)贾谊(B)董仲舒(C)王充(D)陆贾6 按照《史记》体例,全书的纲领是( ) (A)本纪(B)世家(C)列传(D)表7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A)《赤壁赋》(B)《赋篇》(C)《李夫人赋》(D)《归田赋》8 在李白的近体诗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 (A)歌行(B)乐府(C)绝句(D)律诗9 陶靖节的原名为( )(A)陶元亮(B)陶彭泽(C)陶渊明(D)陶潜10 影响杜甫思想最大的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佛家11 下列属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作品是( ) (A)《聊斋志异》(B)《孽海花》(C)《儒林外史》(D)《金瓶梅》12 《闲情记趣》的作者是( )(A)吴伟业(B)顾炎武(C)沈复(D)袁枚13 张洁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 ) (A)《方舟》(B)《祖母绿》(C)《沉重的翅膀》(D)《爱,是不能忘记》14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作家是( )(A)汪曾祺(B)朱光潜(C)启功(D)余秋雨15 《二月兰》的作者是( )(A)张洁(B)季羡林(C)陈启佑(D)从维熙16 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马丁·路德·金演说的题目是( )(A)《我有一个梦想》(B)《我们将战斗到底》(C)《自由或死亡》(D)《葛底斯堡演说》二、古文翻译题17 <u>来</u>丕豹、公孙支于晋。

18 昔者仲尼<u>与</u>于蜡宾。

19 是以事行而不<u>悖</u>。

20 近臣尽规,<u>亲</u><u>戚</u>补察。

21 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2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3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4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三、名句默写题25 盛衰之理,________,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26 今王弃高明昭显,________。

(《国语·史伯对桓公问》)27 ________,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长恨歌》)28 城上斜阳画角哀,________。

(陆游《沈园二首》)29 ________,上则为日星。

(文天祥《正气歌》)30 我最怜君中宵舞,________。

(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31 ________,击空明兮溯流光。

(苏轼《前赤壁赋》)32 扣舷独笑,________。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四、阅读理解3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随风吹笛林清玄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

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乡下的一片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面是一片麻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于麻竹林。

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

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竹林。

因为树林在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它,唯有树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有些树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在其间就迷途了。

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树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

过了一会我看看天气尚早,离竹林大约两公里路。

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

<u>整个人被天风海雨的音乐震撼了</u>,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过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了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一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孟夏的时候,它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就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盒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

冷漠的房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

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一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树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

原来在自然里所以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

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很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

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的那么好。

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u>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u>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

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33 文章以“微微的雨”开篇,有什么作用?34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①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②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35 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36 “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作者得到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

3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7 作者的择师标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这一标准体现了韩愈怎样的从师思想?38 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请指出主要有哪几组对比。

38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

秋浦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39 诗歌的前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作简要分析。

40 诗歌的第三句以“鸿雁”做意象,有何作用?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