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对“课标”中的这些目标及要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对新课改理念中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也能脱口而出。
但如果真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使课标的精神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自觉,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反思,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教师要怎么教,而是从学生出发,要考虑学生会怎么学。
在这一指导思想引领下,我所执教的“平移与旋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堂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主动热情、投入,师生双方在认知世界、精神领域的沟通、汇聚、融合,使整节课充满了和谐与智慧。
片断一: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通过这几天看到的、感受到的,我们确实听到了春天的脚步。
你们想不想在春天里运动运动?
生:(学生跃跃欲试)想。
师:运动中的学问可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先做做运动,再研究一些运动中的学问。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用动作模仿一下录像里的运动现象。
2、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两个小朋友玩摩天轮、滑滑梯、旋转木马、空中缆车、观光电梯等游乐项目的录像片断,学生兴高采烈地用动作模仿着……
3、师: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你们能按他们运动情况的不同分分类吗?
(学生面对着面前写有5个游乐项目名称的小牌子深思着、摆弄着,有的态度明确,做出了决定便果断地分着牌子;有的手拿小牌子,犹疑不定,迟迟不能定夺,有的把一个小牌子,先放在一类,后来又挪到另一类……)
4、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把图片分类贴到黑板上,你能做个模仿动作,然后给每一类起个名字吗?
生1:旋转木马和摩天轮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转的;空中缆车和观光电梯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在空中直直地运动,我把他们叫做直行类;滑滑梯自己是一类,我把它叫做斜行类。
生2:我把观光电梯和滑滑梯分为一类,叫做上下移动类。
……
[评析:运动现象无处不在,“平移与旋转”是学生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要作为一种数学问题来研究,这还是第一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先站在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的角度出发,对什么较感兴趣,会怎样的去认识世界……于是这一环节,我从春天到来,人们打心底里想活动活动这种感受出发,让学生观看自己熟悉的老师的孩子的游玩录像然后以模仿镜头做运动为中介,由学生运动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这样会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地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学生由此也充分感受到
了数学学科的生活性、趣味性和挑战性。
]
片断二:
1、师: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可是有个小朋友却糊涂了,大家看他是谁?(师出示玩具娃娃)谁能帮他按平移或旋转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呢?
师:谁想给他发出指令呢?
生1:向右平移。
生2:斜着平移。
有的学生问:你要说明白向哪个方向斜着平移。
生2:向左前方平移。
生3:向右旋转。
2、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朋友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边做动作,边说:象这样平着直直地移动,或者是上下地直直地移动,斜着直直地移动,都是平移;围着一个点转圈圈就是旋转。
[评析:学生通过分析游乐活动中的运动情况并进行分类,只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尤其是平移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进一步的认识,设计这一环节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朋友寻求帮忙入手,让学生在进行具体的运动中进一步思考平移和旋转现象,然后再借助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是平移和旋转,既及时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迎合了学生的喜好,使学生愿学、乐学。
]
片断三:
1、师:生活中处处可见运动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吗?在小组中说出来讨论一下,如果大家一致认为举例是正确的,就在小组表现评价表上画一颗星,如果大家意见不一致的待会提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评价着同伴举出的例子,师巡视,并随时参与着讨论,并对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做出指导。
)
2、说一说、议一议。
生1:拉拉链是平移。
生2:电脑屏幕上右边的滚动条,上下来回地动是平移现象。
生3:我学舞蹈时,转手帕是旋转现象;芭蕾舞中有很多旋转的动作。
生4:我骑自行车时,轮子在旋转,自行车在向前平移。
生5:老师,小石子投入水中,泛起波纹是旋转现象吗?我们组的同学意见不一样。
生6:拉窗帘是平移现象吗?我们组意见不一样。
3、做一做。
师:请大家小组内商议,各设计一个平移、旋转的动作。
(每组同学都凑在一起,时而窃窃私语,时而激烈争论,时而做着动作。
他们有的排成一排开火车,有的拉起手来转圈圈,有的在推动铅笔盒,有的在表演舞蹈中的旋转动作……)
[评析: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想象力丰富,又善于表现自己的年龄特点出发,让学生在充满思考的小组讨论中,充分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并让学生自发地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这是他们进行继续学习的宝贵基石。
我们要经常让思绪返回到儿时,揣摸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思考怎样设计才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警示时时提醒自己,让它成为一种自觉。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将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相应的数学问题相联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主动地让学生从直观的生活体验中,渐渐剥离出问题本质的再发现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就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因此,这节课就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观察、模仿、做动作开始,让学生用手势和动作表示平移和旋转,在动作体验后,使学生在手、脑、眼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之间搭建起桥梁,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能动的构建起知识体系,形成数学模型。
这样会既尊重学生的经验,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时时处处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知识经验、情感兴趣等出发,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智慧与和谐。
下课了,学生争先恐后地用学过的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向我描述着:王浩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被张新不小心一脚踢得先进行了平移运动,然后在地上不停地旋转起来;训练拍篮球时,篮球在上下平移;王怀玉同学说,老师我得的五角星在小组是最多的,我还想再上一节数学课。
其实,这个同学有很多时候非常爱动,很难有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听着同学们意犹未尽的谈论,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时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