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新进展课件
策使用不同焦点。
三、导致自己—他人决策差异的原因
3、信息加工方式 自己决策——分析型加工方式; 他人决策——整体型加工方式; 信息框架效应
4、卷入度和情绪强度 自己决策——高卷入度——高情绪唤醒; 他人决策——低卷入度——低情绪唤醒
三、导致自己—他人决策差异的原因
5、后悔与自责 自己决策——较多的后悔和自责体验; 他人决策——较少的后悔与自责体验
(4)初始所有权对公平感的影响
当钱财所有权属于方案制定者时人们更愿意接受不公 平的分配;属于自己时公平也会拒绝。晚期窗口中 P300的波幅受到分配方案和初始所有权的共同影响。
神经经济学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周晓林实验室对这三个阶段所做的研究: 2、决策制定 (1)ACC和ERN与决策制定中风险评估的关系
6、心理过程不同 他人决策——预测他人偏好后决策,比预测 自己更容易出现偏差; 那么,为谁决策更理性呢?(存在矛盾)
四、自己——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1、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为Simon的“有限理性”提供了实验 依据;实践意义: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 做出更好的决策;灵活转换角色。
2、研究展望 还在哪些情境中存在自己—他人决策差异,这些 差异是否稳定并可以进行归纳;进一步探讨导致 自己—他人决策产生的深层机理;从认知神经科学 的角度考查两种决策过程中不同脑区的激活程度; 他人决策者的角色划分为纯建议者和替代决策者等
他人意见影响人们对自己选择结果的评估,体现在输 钱与赢钱引起的脑电活动差异上(不一致时大,一致 时小)。 (2)信任选择调节大脑在结果评估中的活动 ERP结果表明,信任选择的确影响着人们的大脑活动 ,体现在FRN和P300中,信任情况下获益与损失之间 的波幅差异最大。
行为经济学新进展——神经经济学的角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将经济活动参与者当做具有有限理性的人 类,探讨社会、认识和情绪因素对消费者、贷款者和 投资者经济决策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中有两个主要现象: 分别是启发式(人们做决策时常依赖于相似的生活经验 而非完全的理性分析)和框架效应(很多决定受环境 中无关信息的影响)。
行为经济新进展——神经经济学的角度
北京大学周晓林实验室对行为经济学基本现象做的研究: 1、合作与竞争启动对利己行为的调节作用
结果说明合作与竞争启动的确可以改变被试的利己行 为,但是不能改变被试对他人利己行为的估计。 2、性别、吸引力、公平对第三方惩罚倾向的影响 “美丽的惩罚”性别效应研究范式:独裁者博弈范式 结果表明:有吸引力的人做出不公平的行为时,如他 与被试是同性别,被试惩罚他的愿望明显比异性时强 ;反之,当无吸引力的人做出不公平行为时,被试惩 罚他的愿望同性时比异性时弱。
一、自己—他人决策是否存在稳定的差异
1、为谁决策更受羁绊 他人vs自己 (解释水平理论)
2、为谁决策更有创意 他人vs自己 (解释水平理论)
3、为谁决策更易“超负荷” 他人vs自己 (目标导向理论)
二、风险决策中自己—他人决策差异的矛盾现象
1、研究结果不一致: 为他人决策更冒险; 为自己决策更冒险; 两者无差异
神经经济学研究进展
神经经济学是一门融合了心理学、经济学与认知神经科 学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在做经济学决策时大脑的 活动情况,它的核心问题是人是怎样做出决策的。 决策过程中有三个阶段:选择评估、决策制定和结果评 估。
神经经济学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周晓林实验室对这三个阶段所做的研究: 1、选择评估
财产公平分配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研究公平在选择评估阶段常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通 过fMRI研究发现,相对于公平分配的方案,不公平分 配的方案激活了双侧脑岛和前扣带回(ACC)活动。
神经经济学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周晓林实验室对这三个阶段所做的研究: 1、选择评估 (1)可以有福同享,却不能有难同当。
与获益相比,人们对损失更敏感。损失比获益激活更 多的脑区是背侧前扣带回(dACC)和左侧前脑岛。 (2)友谊的代价 友谊对公平或不公平判断的条件作用不仅反映在行为 上,也反映在大脑活动中。内侧额叶负波(MFN)在 朋友提供不公平方案时波幅更大。陌生人无差异。
2、哪些因素影响差异的产生 自尊与焦虑水平;决策对象的抽象性;人际 相似性;自我建构;情境的影响力;人们赋 予风险的价值
三、导致自己—他人决策差异的原因
1、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远——事物的高水平特征; 社会距离近——事物的低水平特征
2、目标导向 Higgins的调节焦点理论(防御焦点与提升焦 点);Polman(2010)发现自己决策与他人决
自己—他人决策差异研究 行为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自己—他人决策差异研究
自己决策和他人决策: 两种决策模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决策的问题和问题描述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不同之处在于决策的对象和环境不同,决策结果的承担人也不同
。
研究他人决策的意义所在?
为了寻求好“决策”,寻求让他人和自己都满意的决策。
神经经济学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周晓林实验室对这三个阶段所做的研究:
1、选择评估 (3)社会比较影响人们在财产评估中的公平感
评价公平性时,大脑活动的差异既会表现在早期自动 的过程中(非常不公平引发更大的内侧额叶负波,发 生在早期时间窗),也会表现在后期认知评价的过程 中(社会比较调节作用发生在LPP晚期时间窗口)。
更大的赌注引起更强的错误相关负波(ERN),前扣 带回(ACC)在风险决策中的作用可能主要是作出预 警。 (2)社会从众与判断 当大部分人都与被试判断不一致时,被试改变自己判 断的概率最大,越多人判断与自己不一致时反馈相关 负波(FRN)波幅越大。
神经经济学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周晓林实验室对这三个阶段所做的研究: 3、结果评估 (1)责任分散现象
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第一讲 决策研究新进展
决策研究
决策与理性决策:
“好的决策”的前提假设: 传统决策认为好的决策是效用最大化的决策,“好
的决策”的前提假设是人是理性的。
在有限理性的原则下,怎样的决策才是理性的 呢?(4条标准)
1、基于决策者当前拥有的资产; 2、基于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3、当选择结果不确定时,可用概率论的基本原理去 评价结果的可能性; 4、在概率、价值和满意度的约束下,理性的选择应 具有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