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类题型分析

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类题型分析

公务员考试:申论提出对策类题型分析提出对策题是申论考试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是对考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考查。

应该注意的是,考生如果想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首先要弄清楚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分别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题型综述提出对策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限定身份类2008年浙江申论第2题:假如你是浙江地方政府的一名公务员,请问评价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从哪几方面考虑?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评价应有具体内容;(2)全面、准确、扼要,字数控制在500以内。

2008年吉林申论第3题(甲类):假如你是市政府某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如何解决出租车管理部门与出租车司机间的矛盾提出对策。

要求:条理清楚,措施合理,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不超过200字。

2008年吉林申论第3题(乙类):假定你是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给定资料9所反映的问题,写一份整改要求。

要求:有条理、有针对性、切实可行,字数不超过300字。

2007年四川申论第2题:假如你是某市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你所在城市也开始出现大量的电动车,并由此因此引起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的争议。

因此领导要求你以政府工作部门名义给市政府起草一份如何处理本市电动自行车问题的解决方案。

要求:完整、简明、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限500字内。

2007年天津申论第3题:以一个公务员的身份,就如何杜绝“民怨工程”,提出对策建议。

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

字数400字左右。

(二)限定角度类2008年北京申论(应届)第3题:请从行业协会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地位。

要求:简要明确,合理可行,字数不超过400字。

2005年山东申论(选调生)第2题:根据材料二,指出通信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五种表现形式,请站在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字数不超过200字)(三)对策分析类2009年国考申论第三大题第2小题: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

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

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

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

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

据某市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

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

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

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指导。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中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上都存在问题。

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20分)要求:(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2005年浙江申论第2题:省政府要实现从“无为而治”到打造“有为”政府的转变,下列哪些不属于打造“有为”政府的正确措施?请指出并分别说明为什么,字数不超过300字。

A. 政府应该把该管的管好。

比如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应该而且只能由企业自己决定;但在企业采用什么样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上,一定要由政府决定。

B. 政府尽可能地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倡导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唱主角。

C. 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自律管理。

D. 营造发展民营企业的社会氛围,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附属机构。

E. 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并使它逐步占支配地位。

F. 改革“审批经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杜绝乱收费和垄断部门的寻租行为。

2005年国考申论第1题: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

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

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

(20分)A. 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

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B. 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

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C. 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

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D. 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E. 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

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财政的监督管理。

(四)具体实务类2008年吉林申论第2题:给定资料中提到Z市出租车司机欲成立“一元基金”,需向红十字会呈报一份申请材料。

请你为他们拟写一份申请提纲。

要求:(1)目的明确、理由充分、做法合理;(2)语言准确、不考虑文体格式、不超过200字。

2007年国考申论第四大题第2小题: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

二、应试技巧(一)提出方案的有效方法1.运用倒推法,全面分析原因任何问题的产生总是有原因的,如果要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就必须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区分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并针对各个原因分别提出解决方案。

在分析原因时,我们通常使用倒推法,即从材料所反映的表面问题一步一步地推导出产生表面问题的本质原因,即深层次存在的问题。

2.针对不同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在弄清引起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针对各个原因分别提出不同的对策。

一般说来,问题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即人、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利益、科学技术、宣传、教育等。

因此,我们在提出相应对策的时候就应该从以上方面考虑。

一是由“人”的因素引发的问题,我们可以具体分析是由哪类人引发的,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人提出相应的对策。

如果是政府的原因,我们就要追究相关领导者和当事人的责任;如果是群众的原因,我们就要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如果是个别人的原因,我们就要对个别人进行奖励或惩罚。

二是如果是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考虑修改政策,完善法律法规,撤销或改变相应的规章制度。

三是如果是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考虑以下方面,当某些企业或个人为了私利而危害公共安全或损害大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时,我们就可以责成企业或个人限期改正,如果拒不改正或不可能改正的,则强制关闭企业,或追究个人的相关责任。

而对于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不得已损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的情况,我们则可以视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将损害降低到最低点,并给予受损害的群众一定的赔偿。

四是如果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可以考虑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可以引进人才、先进的管理方法等;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培养科技人才等。

五是如果是宣传、教育方面的原因,就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及各职能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巩固相应宣传成果等。

(二)提出方案的具体步骤1.细心审题,准确定位考生应仔细审题,看清出题者为你设定的身份(即“虚拟身份”)。

身份定位错了,提出的方案一定会“走偏”,解决的任务更是无法完成了。

身份定位准了,才有可能“抓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

当然,扮演“虚拟”身份时应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如果“身份”定得很醒目,一说净是外行话,效果会更差。

这点考生务必要注意。

2.主次分明,抓住主题作为考生,应在概括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清层次,理顺关系,对问题进行排序,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做到胸有成竹。

把握主要矛盾,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关键点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突破了这个关键点,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诚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在综合分析“材料”时弄清“材料”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

但是,遇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要根据“身份”抓住要害,切忌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

3.确定步骤,写出草稿找准问题的关键以后,接着就应该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提出可行意见。

所谓可行的意见或办法,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问题”要明确“归口”,要有直接能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落实;二是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办法;三是要考虑到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切忌模糊、脱离实际和坐而论道。

4.认真修改,完成定稿方案草稿写出来以后,还应加以修改。

内容上,要前后一致,逻辑严密,去掉细枝末节;形式上,要文从字顺,一气呵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