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地震的预报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
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
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
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
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
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
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情况紧急时,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
北京地区的地震预报则由国家地震局负责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后,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
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的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政府。
属于地震系统的任何一级行政单位、研究单位、观测台站、科学家和任何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
1、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地动,是通过感觉或仪器察觉到的地面震动。
它与风雨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的发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来自天体的、地球内部的、外部的、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致地壳不同部位出现受力不均衡,分别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地应力集中区,比较脆弱的地方,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变动,地震也就随之发生了。
2、什么叫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上地幔中,我们把地球中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理论上常常将震源看成一个点,而实际上它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一个区域。
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实际上震中也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深度是从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根据震源深度可以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3、地震多发生在什么地方?地震的发生是受着地质构造这个条件控制的。
因此,地震的分布,多发生在那些活动构造体系内的活动构造带上,而且主要分布在存在着活动断层的地方。
也就是说,地震的发生主要与活动断层有关。
4、世界上哪些国家地震多?全世界地震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泊尔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
以上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98%,我国正好介于两地震带之间,是个多地震国家。
5、地震有前兆吗?地震前出现的与地震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异常现象都叫地震前兆。
因此地震是有前兆的。
地震前兆分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宏观前兆是指人能直接感觉到或用眼睛能看到的包括动、值物不正常反应,地下水变化,气象变化以及小震活动等。
微观前兆是指人直接看不到或感觉不到,只能用仪器测量的,如地壳形变、地面倾斜和海面升降、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地电、地磁、地温、地应力微弱变化及人们不能感觉到的小震活动等。
6、什么是地声?地声,是地震时地下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多伴随地震出现,主要表现为:狂风怒吼声或山洪咆哮声,兵戈砰湃声,马达轰鸣声,响雷声或闷雷声,大树折断的“咔嚓”声或履带拖拉机、坦克开动时的吼叫声,撕布声等等。
地震、山崩时有液体或气体从地壳内冲出或爆炸,在地内运移等等都可造成发声现象。
由于声源介质、能量、传播介质、距离,人的经历,精神状态各不相同,再加上不同地形地物的反射折射等等,人们描述地声时自然就千奇百怪,各具特色了。
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
掌握地声知识对于紧急避险防灾好处很多。
7、什么是地光?在地震前或地震同时在地面或在天空中出现的发光现象,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称为地光。
它和地声一样,也是地震即刻到来的警报。
同样,看到地光后,马上采取果断措施是可以减轻危害的。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前,从大连开往北京的列车,在将要到唐王山站时,看见前方突然出现了紫红色的耀眼亮光,司机断定是地光,紧急制动,还未等列车停稳,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强裂地震发生了,列车剧烈摇晃但由于停止前进,没有发生危险。
地光的发光形式不同,可分低空大气发光,电晕放电发光及地下逸出的物质流发光。
形态上有闪电状、火球状、片状、条带状、柱状或探照灯状、散射状等等。
地光有的不动,也有的在空间运动行走,或随时间延长不断变化。
8、地震前地下水升降的原因是什么?大震前,有时天气大旱,但井水(地下水)却猛涨,甚至溢出地表。
在多雨的季节里,井水本应逐渐上升,但却猛降,甚至干涸。
有的地方,本没有水源,却有大量水从地下涌出等等。
产生的原因是因地震孕育过程中,地应力不断增强,尤其在震中区附近,因地应力的作用;地壳活动随之加强。
压性区水位会逐渐抬升;张性区在张应力作用下,水位会逐渐下降。
尤其是地壳局部区域在地应力作用下遭受破坏,发生变形或加速位移,以及由岩层破坏而引起上下层间水的贯通,都会使水位产生急剧的升降运动,这就是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的依据。
9、地震前,气象上常出现什么异常?一次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总会出现一些气候和天气的异常现象。
如热异常,在某些地震之前非常明显。
1966年3月8日邢台7.3级地震前的7天内,平均气温由零下13度一下增到零上11度。
海城1975年2月4日的7.3级地震前的一旬,比历年同期高出3.7度。
临震当天八时至九时半暴发性增温12度,使寒冷的冬天出现了闷热的现象。
这种异常现象,是由于孕震区处于地壳激烈变动前夕,临破裂前地下热能发生了剧烈扩散,并通过某种途径输送给了大气。
这种热异常范围小,持续时间短。
有的专家还总结出,在地震前的一年或几年的一定时段内,先出现大旱而后是洪水大涝,或先是大涝而后大旱;或旱涝交替出现,之后发生大地震。
这种震例,国内外均有,如1970年南通地震,在前二、三年都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造成大涝,之后又出现少有的大旱。
1989年河北大名地震前出现过旱涝交替的现象。
其它还有震前怪风、淫雨、黄尘、大气混浊等各种现象。
10、对地震宏观异常怎样识别?大地震前会出现多种类的宏观异常,已被大量的地震活动所证实。
如何识别它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产生非震动物异常的干扰因素有天气因素(如鱼类上浮、蛙类迁徒)、生理因素(如动物生病发情)、环境因素(如水质污染)、敌害侵扰等等。
产生非震地下水异常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象、水文、地质、生物等干扰的因素影响。
人为因素包括灌溉、注水、排水等。
产生非震的植物异常因素有病虫害和气象异变。
地震前宏观异常的特点,一是不是上述非震影响因素导致;二是宏观异常有规律性,空间上受地质构造控制,时间上有同步性,各类上有广泛性,数量上有众多性。
当然,若判断是否地震异常,还必须综合地震活动和其它微观前兆监测手段变化来确定。
11、地震时喷砂冒水是什么原因?地震时,由于地裂缝切过地下含水层,地下水受到挤压,并沿着裂缝夹带着泥砂涌出地表,即形成喷砂、冒水现象。
有些地方冒出的是黑水,红水,是因地下土质为黑色淤泥或红色、黄色土层,地震时形成黑色、红色、黄色泥浆带出地表所致。
12、地震时为什么地面先颠簸后摇晃?地震时先颠簸后摇晃是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造成的。
地震波的传播通常分为两类,一类在地球内部传播称为体波,另一类沿地表面和岩层表面传播,称面波。
体波又分纵波和横波。
纵波传的快先到地表,在1—20公里间,速度为7—8公里/秒,而横波才4—5公里/秒,面波最慢只有3公里/秒。
由于纵波行进时波形的物理特点引起地面物体上下颠簸,也就使人感到先是上下动。
横波慢,后到之,它的波形特点是使物体左右摇晃。
所以,人觉得上下动后,左右动,连贯起来便是地震来了先颠簸后摇晃了。
13、什么是地震灾害?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强烈的振动,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
直接破坏如:由于地面强烈振动引起的地面断裂、变形、冒水、喷砂和建筑物损坏、倒塌以及对人畜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等。
这种由地震引起的破坏,统称之为地震灾害。
14、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统称为次生灾害。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次生灾害尤为突出,国内外历次大地震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