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韩愈、李白和杜甫,他们也在湖南一些地方留下了活动的足迹及
诗篇。
4、两宋:湖湘学派的形成 湖南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楚国割据五十余年,这是历史 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应当说为湖南的区域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到北宋统一后,中原王朝将重心移向南方。南移的枢纽虽在江 浙,但湖南间接地通过江西而得到相应的带动。
明代,湖南成为朱氏王朝分封藩王的一个主要地区。朱元璋 有3个儿子封在湖南。以后历代分封在湖南的王共达48人。分
封的地区包括长沙、常德、衡阳、武冈、宜章、宁远、江华、
绥宁、祁阳、常宁、永兴、安仁、泸溪、沅陵、麻阳、安仁、
永明。其中先后封在武冈州的王就达11人。
明代湖南接受移民的输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原有
佛教传入湖南也在魏晋之际。湖南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为麓 山寺,建于西晋初年。稍后又有巴陵君山寺、圆通寺、桃源净照 寺、衡阳上圆清寺、衡山衡岳寺、攸县证果寺等一批佛教寺庙的
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在文化学术上已经有所表现。 东晋耒阳人罗含著《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
三国时湖南的著名文士有蒸阳(今衡阳)人刘巴、湘乡人蒋琬
但是同样也不能对明代湖湘文化的发展程度估量过高。明代 湖南在国内的排名其实仍然还是十分落后的。与邻近的江西和 湖北比较:一部《明史》列传中的人物,江西385人,湖北
157人,而湖南只有63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有专传及
附载的重要人物:江西55人,湖北5人,湖南仅2人。又钱谦 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的人物,江西102人,湖北26人,湖
16人;
官至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的有方显(巴陵人)、张奎 祥(华容人)、罗典(湘潭人)、周克开(长沙人)、严如煜(溆浦 人)、杨健(清泉人)、周系英(湘潭人)、郑敦谨(长沙人)、唐训方
(常宁人)、胡林翼(益阳人)、江忠源(新宁人)、郭嵩焘(湘阴
人)、贺熙龄(善化人)、胡达源(益阳人)、俞东技(善化人)、严正 基(溆浦人)、丁善庆(清泉人)、常大淳(衡阳人)、陈启迈(武陵 人)、唐鉴(善化人)、何绍基(道州人)等21人。这无论如何是以 前不曾有过的现象。清末郭嵩焘曾称道湖南国朝“人文远过明 代”,洵非虚言。
和长沙人桓阶。并且刘巴作过蜀国的尚书令,蒋琬作过蜀国的 尚书郎与大将军,可以说是当时中央一级的官吏。湖南人最早 崭露头角,参与中央国家的政治生活,在东汉时有耒阳人蔡伦 (任中常侍)、桂阳人胡腾(任窦武之佐治属官)、泉陵(令零陵)人
蒋晋(任尚书郎)和刘优(任尚书右仆射),到魏晋时期则为刘巴与
蒋琬。 湖南的文化学术从秦汉到魏晋,虽然较之以前有了进步,但 是在全国范围内估量,其总体水平还不高。
观。湖南的第一个进士是长沙人刘蜕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所 中,号称“破天荒”。
唐前期的湖南文化之所以不竞,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湖南缺 乏一个政治经济中心。 唐代宗广德二年之后,湖南的西部虽仍被分割,岳阳地区
也划归于鄂岳沔节度使管辖,但湘资二水流域大体上从江右
(江西别称江右)分出来了,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管辖区,即置 湖南观察使,领衡、潭、邵、永、道5州,这就使得湖南有了 一个政治经济中心——长沙,于是中唐以后,在今湖南地区出 了大批人才。
南才15人。
6、清代:湖湘文化的空前发展 清代,是湖湘文化空前发展的新阶段。造成其空前发展的原因 很多: 首先是湖南的单独建省,这是湖湘文化空前发展的先决条件。 康熙三年(1664),中央便将原湖广行省一分为二,分设湖北布 政使司和湖南布政使司。在设湖北巡抚的同时,将原设于沅州 (今芷江)的偏沅巡抚移驻长沙。雍正二年(1724),正式将偏沅巡 抚改名为湖南巡抚。是为湖南建省的经过。 其次是湖南人口的大幅度增长,这是湖湘文化空前发展的基本 动力。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湖南的人口曾比明朝减少,只有121万 余。但至乾隆十一年(1746),即剧增至1 354万人,至道光二十 年(1840)鸦片战前,更增长为1 989万人。与明代的人口数相 比,300年间增长了10倍。
而 为“湖南熟,天下足”。大抵从乾隆初年开始湖南的粮食生产水 平 就已赶上和超过了湖北。
再次是教育的兴盛与两湖乡试的“南北分闱”,这是湖湘文 化
空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康熙三年(1664)湖南成为独立的行省以后,湖南的历任巡抚
赵申乔、潘宗洛、李发甲及布政使宋致等人多次奏请“南北分 闱”,终于被清朝采纳,于偏沅巡抚改称湖南巡抚的这一年, 即 雍正二年(1724)在长沙设试院,是年第一次单独举行了湖南乡 试,按朝廷议定分配给湖南乡试的中式名额,正取49名,副榜 9名,又武举25名。
载南宋时湖南全境有书院51所,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庐山的白鹿洞
书院、衡阳的石鼓书院、应天的应天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竟有两所在 湖南!据清光绪朝《湖南通志》所列举两宋时期湖南县以上官吏390余
人,其中进士达179人。
5、元明:从低迷到复兴 元代是湖湘文化发展的一个低迷期。元朝因为是由游牧民族所 建,其文化势能低于汉族。与前代比较,元代在制度文化的建设 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元代湖南也一度出现了人口骤增的现象。据统计元至元二十七 年(1290),湖南所属14路3州的总人口达571.9万余人。
3、隋唐五代:湖湘文化的酝酿期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中央在衡州设立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 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由此始。大历五年(769), 湖 南观察使始迁往潭州(今长沙)。其时,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徙,据 载在唐贞观至开元年间,湖南境内的人口已达123万余人。
隋唐五代时期,湖南的文化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所改
这样一个“风俗夷僚”、“蛮越杂处”的“卑湿”、“炎热” 之地,在当 时普遍为安置贬官谪吏的去处。如王昌龄被贬龙标(今黔阳),刘 禹锡被贬朗州(今常德),褚遂良被贬潭州(今长沙),赵冬曦、张 说被贬岳州,令狐楚被贬衡州,元结、吕温被贬道州,戎昱被贬 辰州等等。当然,也有视湖南为“清绝地”而前来漂泊游览者, 如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主讲:周秋光
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湖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古代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概略
1、楚文化:湖湘文化的源头 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境内便发 现有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可考的古代湖湘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 湖南在新石器时代的全部文化积淀到了青铜器时代,便都融入 到逐渐形成的楚文化之中。 楚文化成为后来湖湘文化的源头。 楚人不仅与湖南的土著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 也创造了新兴的封建的制度文化与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 由楚人与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 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 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教育的兴盛与南北分闱,导致了湖南人才群体的蔚起。据载 清朝自顺治九年开科至道光二十年(1840)凡75榜(不包括咸丰至 光绪朝),湖南成进士者达441人,中举者则达数千人。
其中,官至总督、尚书、大学士的有陈鹏年(湘潭人)、彭维新
(茶陵人)、杨超曾(武陵人)、陈大受(祁阳人)、罗源汉(长沙人)、 刘权之(长沙人)、何凌汉(道州人)、赵慎轸(武陵人)、陶澍(安化 人)、贺长龄(善化人)、易棠(善化人)、罗绕典(安化人)、李星沅 (湘阴人)、劳崇光(善化人)、曾国藩(湘乡人)、左宗棠(湘阴人)等
2、秦汉魏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秦汉时期因兵祸与天灾的频繁发生,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口大 规模地向南迁徙。
秦时湖南地区的人口尚不足50万。西汉元始元年(公元1年)达
到约51万。及至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时,便增长到281万。 中原人和楚人再同那些没有退徙的湖南土著居民融合,便构成 了湖南境内新的主体民族——汉族。 湖南境内的楚文化与新进入的中原文化融合,在原有的基础上
继续向前发展,形成新的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汉文化。
在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湖南地区的人口由140年前的
281万减少到只有97万。三国时,“长沙好米”已是名声在外。 由于崇尚“老庄”和清谈玄学之风的盛行,与之相近的道教 在 湖南得到广泛的传播。 道教的主要据点在南岳衡山。衡山的祝融峰有南岳观,西晋 太康八年(公元287年)所建。在其他地方的著名道观有巴陵的青 霞观,醴陵的登真观等。
的湖南境内的居民大批地逃往外省——主要是逃往四川;而随 后,外省的居民——主要是江西的则以从征、屯垦、宦游和经
商等方式,又大批地涌入湖南。这种情形,正好印证了民间所
流传的那种“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湖南居民的族源与血缘,在明朝中晚期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
模的更新。不过明代湖南人口的数量,却比前朝减少了许多。
然而我们估量唐后期湖南文化的发展也不宜过高。在中原人
的眼里,湖南当时还是一个未完全汉化的地方。
中唐人张谓撰《长沙风土碑铭》,序中有云:“郡邻江湖,大
抵卑湿,修短疵疠,未违天常,而云家有重膇之人,乡无颁白之 老,谈者之过也。地边岭瘴,大抵炎热,寒暑晦明,未愆时序,
而云秋有赫曦之日,冬无凛冽之气,传者之差也。”
江西带动湖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向湖南输出移民。
两宋时期也是湖南地方文化在全国形成自己特色的时期,这就是 该时期湖南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学中的重要学 派—— 湖湘学派。
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是北宋湖南营道(今道县)人,他的《太 极图说》与《通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本规模。
但把周敦颐所开创的理学传到湖南并创立湖湘学派的却是南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在明万历六年(1578)7府8州(不包括湘西 南的18个土司)的人口大约只有191万。明代湖南的社会经济较 之前代有重大发展。宋代曾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谣,而到
了
明代中期,谚语则称“湖广熟、天下足”, 明代湖南的学校教育远比元代发达。明代举行的会试82场, 湖南进士题名者计达541人,其中状元、榜眼、探花各1人,分 别为华容的黎淳、安仁的邓伟奇、临武的曾朝节。与前代相 比,明代湖南的人才格局已有新的突破,用晚清湖南经学家皮 锡瑞的话说是“浸浸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