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3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基地班关俊雷学号:01003108 时间:2005年5月一、近期(从各论至今)的学习总结:从各论开始至今的学习一直都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很多同学都抱怨说各论部分枯燥无味,但以我看来,却是不可多得的聆听地质演变历史的机会,尤其是中国东部生物及古地理演变,让我们了解中国东部在地质时期的形成过程及古地理概况,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全局性指导方向有重要作用.对于各论的学习,我一直都坚持预习加听课的程序(不过复习好象坚持的不好),虽然自己预习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因混乱、没有方向性而头晕脑涨,但是听课后却是感觉思路很清晰.而且我一直是把听课作为一种享受,一种聆听前辈讲述地质历史故事的心态,心态平静了对地史各论学习也就不觉得怎么气闷.二、地史学各论部分简介:(一).前寒武纪:1.基本特征:时限长;地层普遍变质(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构造变形复杂(因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生物化石稀少;酸性和还原大气圈和水圈;矿产丰富;2.生物界面貌:生命起源问题;太古宙主要为分子化石,而元古宙则出现微古植物(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有机体);震旦纪后期出现Ediacara Fauna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3.无机界:A.华北板块形成史: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冀北迁西太古宇剖面;早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五台-吕梁山剖面;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的形成期—蓟县剖面;B.扬子板块形成史:无肯定的Ar基底—鄂西元古宇剖面—晋宁运动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Pt1零星残留;Pt2以后为原地台(似盖层)发育阶段;4.震旦纪:A.震旦系特征:1)大型稳定板块已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无机界);2)发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3)冰川沉积发育(低纬度大陆冰盖).B.扬子板块震旦纪古地理:下震旦统分布局限;上震旦统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广泛超覆,岩相稳定.华夏板块---古陆;C.华北板块:主体缺失震旦系(处于大陆剥蚀状),仅在东缘胶东、辽南和南缘的豫西、淮南有震旦纪沉积;(二).早古生代:1.基本特征:早古生代距今570-400Ma年,共划分为三个纪:即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

他们的时限分别为:570-500Ma、500-440Ma、440-400Ma, 三个纪内部均为三分,不过奥陶纪现为四分.2.生物界面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态分异、生物分区);植物于晚志留世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繁盛的时期,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已经出现,因此早古生代有被称为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其中包含了划分前寒武纪与寒武纪界限最好标志的小壳动物群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典型代表澄江动物群.而三叶虫、笔石分别做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划分对比最为重要的依据.在寒武系底部(如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筇竹寺组)发现澄江动物群;在动物界方面,从奥陶纪开始,主要是志留纪,出现了淡水原始的鱼类无颌类,属于脊椎动物,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在植物界方面,寒武、奥陶纪都是以海生藻类为主,到了志留纪晚期,已出现半陆生的裸蕨植物,也意味着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生物界在寒武纪以前,还是低级的原始的(单细胞的菌类、藻类等极低等生物),分布面积不广,分布密度也不大,特别是还未形成硬体,很难保存成为化石。

寒武纪以前的漫长时代,是生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这种长期缓慢演化,为生物本身准备了质变的飞跃和大量繁殖的条件,因而一到寒武纪,在适宜的外界条件(如海水温度、成分、营养物质等)促使下,自然界的生命之火,即成燎原之势,出现动物界从软躯体到硬躯体、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和第一次大发展,并奠定了现代生命存在形式的基本框架.3.无机界:属加里东构造运动阶段,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登陆);沉积矿产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加里东构造阶段:在前寒武纪末,世界上一方面出现了许多古陆,而另一方面各古陆之间又为地槽所分隔。

进入古生代后,许多古陆重新为海水所浸漫,其中尤以奥陶纪海侵规模最大。

从整体看来,早古生代仍然是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早古生代初期的大地构造轮廓和震旦纪相似:冈瓦纳、北美、俄罗斯等以及中国的华南、华北等古大陆板块各自独立存在,而中国的一些主要板块、微板块处于这些板块群之间,多称为泛华夏陆块群,主要分布与赤道-南半球中低纬度原特提斯洋之中。

各板块之间的排列、方向不同,并为不同规模的洋盆或者裂谷盆地所分隔,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柴达木微板块、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拼合,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形成华南板块.。

中国东部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寒武纪A.华北板块:晚元古后期抬升至早寒武世早中期一直处于古陆剥蚀区;从早寒武晚期至中奥陶开始海侵,为滨浅海沉积(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北均为大洋环境,南缘以活动类型大陆边缘与古秦岭洋毗邻;B.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是南秦岭列裂谷,东南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主要剖面类型:A.华北板块:山东张夏剖面;B.扬子板块: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奥陶纪: 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A.华北板块:主体为碳酸盐沉积,下统发育完全,岩相稳定,中上统仅在少数地区有沉积;B.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从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其中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加剧,导致晚奥陶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主要剖面类型:A.华北板块:河北唐山剖面;B.扬子板块:宜昌黄花场剖面;志留纪: 加里东构造阶段晚期,构造运动相对活跃,板块之间碰撞拼合,如换华北板块与柴达木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等;A.华北板块:主体为古陆剥蚀区,缺失志留纪沉积,但大陆边缘地区志留系相当发育;B.扬子板块:此期为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期.受其影响,板块早中志留世海域仅局限于北部,晚志留世海退,仅残存于川滇与钦防海槽,其他地区均抬升成陆.志留纪后期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拼合成统一的华南板块;主要剖面类型:A.华北板块:无典型剖面;B.扬子板块:鄂西宜昌剖面;(三).晚古生代Pz:1.基本特征: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

它划分为三个纪,2即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晚古生代,在加里东运动之后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陆生生物开始大量发生和繁盛。

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物达到极盛,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

动物界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鱼类和无颌类广布于泥盆纪,两栖类全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晚古生代发生了两次生物集群绝灭,一是在晚泥盆世生物量的突然变化和生态系的更替;一是在二叠纪末许多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蜓、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珊瑚中的两大类)、大部分腕足动物的绝灭,成为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志。

晚古生代陆生植物繁生,是地史上形成大规模煤炭的时代。

晚古生代后期冈瓦纳大陆是冰川广布的时代。

晚古生代发生海西运动,主要板块发生碰撞,大部分地槽和活动带(除去古特提斯海和古太平洋边缘活动带)褶皱成山,形成统一的劳亚古陆,同时与冈瓦纳古陆相接形成联合古陆。

2.生物界面貌: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陆上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

到泥盆纪,三叶虫类逐渐减少,繁盛于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笔石类延续至早泥盆世后期已全部绝灭。

但珊瑚类、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等科属数量达到极盛。

属于软体动物的头足类菊石(纲)动物在海中开始繁盛.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原生动物有孔虫类蜓繁盛起来,演化迅速,层位稳定,成为石炭-二叠系的重要分带化石。

在陆上因有大规模森林出现,石炭-二叠纪昆虫类空前繁盛.泥盆纪又称鱼类时代。

为向高等脊椎动物发展提供了基础。

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这是动物界发展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到了石炭纪,总鳍鱼逐渐演化成两栖类。

最常见的为迷齿类,又称坚头类,广泛生活于成煤沼泽环境(图13-2H)。

所以石炭二叠纪又称为两栖类时代。

从水到陆这是动物界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到了中晚石炭世,随着陆地面积增大和地势分异加剧,许多地方进一步转化为广阔的内陆河湖盆地。

气候由潮湿向干燥变化。

两栖类为适应离水较远的生活条件,其中一支进化到原始的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产卵和繁殖后代,不能脱离水体;而爬行动物则完全可以在陆上产卵和繁殖后代,真正地“征服”了大陆。

晚泥盆世中晚期之交,发生称为弗朗斯期-法门期生物大灭绝。

晚古生代末期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更为明显。

冈瓦纳古陆,包括印度和中国西藏,曾普遍生长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

繁盛于早古生代的三叶虫至此全部消失。

蜓类在晚二叠世结束时全然无存。

菊石绝灭;3.无机界: 晚古生代可以称为海西构造阶段,联合古陆的形成中国东部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泥盆纪: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沉积记录.A.华南板块:三种沉积类型:海槽型,南丹型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及象州型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沉积.主要剖面类型:A.华南板块:桂中泥盆系剖面;石炭纪:是泥盆纪的继续和发展.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极地大陆冰盖几乎覆盖整个冈瓦纳大陆;而海陆变迁和陆地森林的首次大规模出现使之成为我国地史上第一个重要成煤期;A.华北板块:自奥陶纪晚期开始一直处于隆起状态缓慢剥蚀.至晚石炭世下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B.早石炭世与晚泥盆世相似,晚石炭世海侵明显扩大,滨浅海成因的白云岩、灰岩广泛发育.主要剖面类型:A.华北板块:山西太原西山剖面;B.华南板块:黔南独山剖面;二叠纪: 地壳运动渐趋活跃,联合古陆Pangea在本纪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剖面类型:A.华北板块:山西太原剖面;B.华南板块:黔中地区剖面;(四).中生代:1.基本特征: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地层年代符号为Mz。

中生代划分为三个纪,即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2.生物界面貌:最突出的是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爬行动物代替了两栖动物,而盛极一时。

但是到白垩纪末期,恐龙类爬行动物全部绝灭,是地史中的一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

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中生代是生物界大变革的时代,无论是古植物或古动物,其演化均进入一个新阶段。

1.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

苏铁、银杏、松柏等类是最主要的代表植物.早白垩世晚期,地史上第一次出现被子植物并迅速发展,到晚白垩世取代裸子植物在大陆占统治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