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建设申 请 表课程名称 名老中医教学查房资料收集、整理和总结负责人 张婷婷 窦丹波 职称(学位)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院、部 曙光临床医学院 教研室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教研室 填表日期 2006 年 8 月 14 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制课程类别填写说明:1.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将分期分批地扶植已有一定基础的、量大面广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照教研室申请、同行评、专家审核、择优扶植、重点建设、面上推广的原则,有步骤地进行。
2.各院、部、中心提出申报的建设课程,必须是重点建设课程,它应具备以下条件:教学条件齐备,教学环节完善,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教学考核手段科学。
3.为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课程建设验收通过后,各院、部、中心可提取适当奖励经费。
4.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及经费预算须经校课程建设委员会审核通过。
各院、部、中心须加强督促,并将检查结果及时上报教务处。
5.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一年,经费下拨半年后进行中期检查,一年后验收。
6.凡按期或提前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并有一定推广经验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在各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可优先推荐。
7.申请表中各栏应准确填写,不够可附页。
附页及提供材料须与申报表大小一致,并装订成册。
附件一:课题组成员介绍张婷婷1993年,1999年先后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妇科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医学会中医妇科分学会委员兼秘书,日本东京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会会员。
2000年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工作一年。
曾赴日本东京参加中医临床医学研讨会4次,参加全国性中医研讨会4次,多次与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昭和大学医学部、美国加州博克力大学医学部等妇产科临床与科研工作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所研究项目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承担各类研究生、进修生、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及临床实习任务。
主要负责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中医管理局及上海市教委课题等4项科研项目,已完成和主要参与的医学研究课题有5项。
其中参与的中药红藤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9年获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发表的论文近30余篇,副主编及参与编写的书籍有6本。
2003年获上海市第九届“银蛇奖”提名奖。
副主编及参与编撰的著作:1.《实用中医临床妇科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6年2.《子宫肌瘤必读》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沈仲理临床医案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0年4.《实用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2000年5.《月经失调的自测与防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年6.《妇科疑难病现代中医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2003年主要文章:1.张婷婷,黄彩梅,秦保锋.辨证论治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140例.山东中医药杂志.2006,25(4):235-2372.Tingting Zhang ,Qi chen,Kangmei Zhu.Effect of “sargentgloryyine formula” on experiment endometriosis in rat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2005,16(4):213-2183.张婷婷,陈麒,朱抗美.中药“红藤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的形态学影响[J]. 生殖与避孕.2005,25(12):716-7194.张婷婷,刘津翚,束兰娣. 红藤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MMPs-9和MMPs-2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19):48-515.张婷婷.药物流产大鼠子宫匀浆中TNF- 的水平及活血化瘀药的影响. 中国特色医药杂志.2001;3(5):47-486.张婷婷,戴德英.中药祛膜汤对子宫收缩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附200例药流后出血病例.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11(5):7.张婷婷,戴德英,束兰娣:物流产后大鼠子宫匀浆中一氧化氮及合酶的变化与祛膜汤的调节作用. 上海中医药学报.2000;14(1):48-498.张婷婷. 戴德英教授以活血祛瘀法论治妇科疾病的经验.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6): 436-4379.张婷婷.中药温经汤治疗不孕症在日本的研究近况. 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2:2410束兰娣,张婷婷, 戴德英. 不同剂型的红藤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第二次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611.秦保锋,张婷婷. 子宫肌瘤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现代诊断与治疗.2005, 16(4):230-234 12.秦保锋,张婷婷,刘津翚. 谈《金匮要略》妇科腹痛的辨证论治. 河北中医.2005,27(5):392-39413.秦保锋,张婷婷,曹霖.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基因学研究进展现代诊断与疗.2005,16(6):230-23414.秦保锋,张婷婷. 试谈阴吹与治验. 江西中医药. 2005,36(9):41-42窦丹波男,汉族,1971.10出生;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学位:医学博士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一部。
主要学习和工作简历:1989.9~1994.7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医学学士1994.9~1999.7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医学博士1999.7~2002.1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治医师2003.8.~2004.8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医学院,皇家维多利亚医院,访问学者2003.1至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获曙光医院2002-2003年度光华科研奖励基金三等奖。
2002年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届后备专家培养计划;2004年入选上海市卫生局百名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万华女,汉族,1960年12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攻中西医结合乳腺病,中华全国中医外科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外科分会委员、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题专家。
1996年至2000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师承于上海市名中医陆德铭教授。
2003年1月至2003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乳腺外科进修,2003年7月至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进修。
发表论文:1.丹岑逍遥合剂治疗乳腺增生60例.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37(6)2.扶正祛邪在治疗乳腺中的运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16(1);30-313.陆德铭教授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经验.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1,44.陆德铭中医外科学术思想精要. 辽宁中医杂志. 2000,8;339-3415.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9,16.陆德铭外科临床用药特色举隅.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8,(8);14-157.陆德铭外科临床运用益气养阴法的经验. 中医文献杂志. 1998,(2);24承担的课题:1.2003.10~2006.10 “乳癌术后方”抗癌作用的疗效评定和作用,上海市教委,第一负责人2.2003.7~2005.7 乳宁Ⅱ号方对转移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作用,上海市卫生局,第二负责人3.2003.11~2005.11 乳宁Ⅱ号方调节4T1小鼠乳腺唉APC功能的实验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负责人4.2004.1~2006.12 从COX-2、P53调控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及其癌变机制,参与实验林勋男,汉族,31岁,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科教处副处长(分管教学工作),兼任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发表论文:[1]林勋,李益其.拔伸旋转推扳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50例.江苏中医药,2003,24(3):39[2]林勋,程英武.膏摩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1):78[3]林勋,蒋健.试论中医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对策.上海高等医学教育,2005,3:128[4]林勋.关于中医临床课程开展PBL教学法的若干思考.新疆中医药,2005,23(6):57[5]林勋,蒋健,余小萍,等.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临床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2):6-8[6]林勋,蒋健,邹菁,等.SP及OSCE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评估中的应用探讨.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5):544-545[7]林勋,蒋健,邹菁.中医经典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8):56-57参与的科研及教育教学课题:1. 2003年~2006年上海市教委课题——摩膏的制备及膏摩治疗家兔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已结题),第五负责人;2. 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临床实习状况调研及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第六期课程建设项目,第一负责人;3. 2005年8月~2007年8月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临床教学科学研究课题:综合中医诊疗中心教学平台建设,第一负责人;4. 2005年~200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课题——颈椎椎骨错缝诊断标准的临床研究,第一负责人石瑛男,汉族,1974.1出生,197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
现任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治医师。
中华医学会上海骨伤分会委员。
发表论文:1. 石瑛,石关桐,石印玉. 固本壮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5,13(4):11-152.沈卫东,石瑛. 石印玉针药结合治疗骨关节病经验. 中医文献杂志. 2005,23(4):52-53主要科研项目:1. 2005年~2008年中医药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重大项目. 第三负责人2. 2006年~2007年密骨胶囊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体脂成分变化的影响. 院内课题. 第一负责人3. 2006年~2008年补肾中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体脂变化的影响优势. 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之子项目. 第一负责人赵刚男,汉族,1987 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日本政府文部省奖学金,在日本佐贺医科大学留学,1995年入同大学大学院,1999年日本佐贺医科大学大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2000年作为人才引进,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现任曙光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兼秘书,《实用肝脏病学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