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品的名称作曲家创作的这部作品的体裁是什么以及它的

作品的名称作曲家创作的这部作品的体裁是什么以及它的

1 请回答大屏幕播发的音乐作品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的名称?作曲家创作的这部作品的体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体思想?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

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第九交响曲》创作于1819─1824年间,与《第八交响曲》整整相隔了十年之久。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次演出了《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在广大听众面前亲自指挥乐队演出。

由于他的耳疾严重恶化,已经完全听不见演出后满场如雷般的掌声。

当时贝多芬谢幕竟达五次之多。

听众无不以感激、震惊和仰慕的心情热烈鼓掌、欢呼。

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少有的盛况。

总谱于1826年出版。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高峰和总结。

《第九交响曲》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拓大了当时交响曲的规模和范围,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雄伟颂歌。

整部作品的基本形象是,通过悲剧性的痛苦斗争,走向胜利和欢乐。

其中有苦难、有战斗;有炽烈的热情、也有严肃的沉思;有痛苦和忧郁,也有愉快和希望。

全由合乎逻辑地将“欢乐主题”作为整个作品思想发展的终点,尽情加以颂扬。

贝多芬的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着首要的地位,恩格斯称之为‘革命英雄主义艺术的典范”,可谓是一阙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表现了理想中英雄的斗争与生活;第五《命运》交响曲中英雄与人民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而走向胜利;第六《田园》交响曲是英雄与大自然的水乳交港;第九《合唱》交响曲,贝多芬向世界宣告了他的理想的目标:全人类的友爱与大同。

贝多芬的交响曲乐思广阔,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性、发展性、戏剧性和统一性。

门德尔松最早“成熟”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和《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展现出他的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旋律风格,标志着标题性或描写性音乐会序曲创作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后来的作品中他的视野大为扩展(交响曲、协奏曲、清唱剧、合唱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管风琴奏鸣曲、歌曲),但在“技巧”或表情方面却未见有多大的进展。

他的很多音乐作品所共有的精练、美妙与和声上的规规矩矩在《以利亚》的伯明翰首演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为维多利亚中期的音乐趣味定下了规范。

但是他也大胆探索,那首被低估了的《宗教改革交响曲》(No.5,D小调)中不同寻常的结构和瓦格纳风格的先兆就证明了这一点。

钢琴独奏《无词歌》是一些精致的小品,柔媚之极,以致使人无法一首又一首地连续聆听,但其中充满令人悦意的创新。

他为《马太受难曲》所作的那次著名的演出大大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而自从他指挥布业大厅乐队后,他的盛名开始蒸蒸日上,管弦乐演奏也因他的指挥而确立了新标准。

2 请说出印象主义乐派的代表人,并简答这种乐派的风格及两部代表作品。

印象主义音乐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称为“近代音乐”时代。

在这一时期,以印象主义音乐为代表的几种音乐流派,实现了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

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

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

1894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音乐”加以赞扬。

以后此词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并不再带有贬意。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养料。

其艺术表现手法有:①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

②在节奏上喜欢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

③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

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

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

④由于喜好对不同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⑤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

在声乐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

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

⑥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

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

德彪西(全名: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

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

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

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

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牧神午后》是一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

从这个标题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诗篇《牧神午后》启发而写的。

虽然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作者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德彪西的世界充满了朦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语还休的言词,他的印象派音乐正如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那样,用鲜艳的色彩玩着光与影的游戏。

3请根据自己学习的体会谈谈大学生如何在音乐鉴赏中寻找自己的人文素质修养定位。

音乐教育论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一)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

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98%的同学都喜爱音乐,他们每天都在欣赏音乐,可以说为欣赏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二)在喜爱音乐的同学中,喜爱古典音乐的约占31%、喜爱流行歌曲的约占23%,喜爱民族音乐的只占1%;他们喜爱的音乐家是贝多芬、聂耳、莫扎特;喜爱的歌曲排在前三位的都是流行歌曲。

可以看出他们因人而异的审美情趣。

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

一个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不喜欢那种音乐,和学生的家庭、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关系。

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意的音乐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生审美情趣的明显差异,给音乐课,特别是音乐欣赏课提出了任务和要求,正像教学大纲要求的,应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应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

“音乐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只是在有了音乐艺术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乐的审美意识。

同时,又只有当审美主体作为一个社会的实践着的人,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中产生了音乐审美感受时,音乐的美对他来说才能成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他才能真正具有音乐的审美意识。

”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每个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成为欣赏教学的中心任务。

二、如何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欣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提出音乐教学应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同时,了解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那么,在欣赏音乐时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呢?1、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音乐艺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其它艺术的不同点是,作曲家创作出作品来,只是完成了音乐艺术的一半,它还必须经过“在创造”即演奏家、乐队和指挥,甚至需要有听众的积极参与,一个音乐艺术作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也即达到实际作用于客观世界,并对社会产生效益。

音乐欣赏有三个阶段,即感官、感情和理智阶段。

如果仅仅追求旋律的优美,节奏的生动,和声的悦耳,这是初级的;体验到音乐的喜怒哀乐,分清调性、节奏与句法的表达,音的高低、强弱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及和声的表现形式,各种乐器音色的区别,这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真正的欣赏,是进入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阶段,即达到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欣赏者能熟知音乐的“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以及名曲的风格和流派特点,才能与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也只有到达这个阶段,才是真正进入了这个神气的音乐世界。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演奏之后所以泪下青衫湿,是音乐有感于琵琶女的悲哀,并联想到自己遭贬谪后飘泊不定的生涯。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之所以感动的泪珠满腮,是他从这首以俄国农民歌曲为素材的作品中“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2、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提高音乐鉴赏力是欣赏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音乐世界中,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复杂状态,存在着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与良莠同在、商业气氛浓厚的流行音乐并存的社会现象。

对于年纪不大、音乐全面修养素质不高的学生来说,则因此而形成欣赏音乐方面的两个偏差,一是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缺乏了解,二是部分同学的音乐欣赏面比较狭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