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目录被子植物(Angiosperm)被子植物的特征被子植物的分类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恩格勒系统分科目录被子植物的起源经济利用[编辑本段]被子植物(Angiosperm)被子植物(bèizǐzhíwù)是种子植物的一种。

被子植物或显花植物是演化阶段最後出现的植物种类。

它们首先出现在白垩记早期,在白垩纪晚期占据了世界上植物界的大部分。

被子植物的种子藏在富含营养的果实中,提供了生命发展很好的环境。

受精作用可由风当传媒,大部分则是由昆虫或其他动物传导,使得显花植物能广为散布。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

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

被子植物能有如此众多的种类,有极其广泛的适应性,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的,特别是繁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殖过程的特点,提供了它适应、抵御各种环境的内在条件,使它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矛盾斗争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产生新的物种。

下面我们列举的被子植物的五个进化特征,是与裸子植物相比较而得出的,至于能产生种子、精子靠花粉管传送、有胚乳等种子植物共有的特征,在此就不赘述了。

亦称显花植物。

现代植物中最大的类群,种类数目(约250,000种以上)和个体数目都占优势,构成当今地球表面的优势植被。

其分类位置尚无定论,早期的分类是把被子植物列为种子植物门下的一纲,後提升为被子植物门,最近列为木兰门(Magnoliophyta)。

被子植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住所、衣料、药品和花卉,是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如禾谷类(特别是稻、小麦和玉蜀黍)、甘蔗、马铃薯、块茎蔬菜和果品。

被子植物的习性、形态和大小差别很大,从极微小的青浮草到巨大的乔木桉树。

大多数直立生长,但也有缠绕、匍匐或靠其他植物的机械支持而生长的。

多含叶绿素,自己制造养料,但也有腐生和寄生的。

有几个科的植物是肉食的,如茅膏菜属(Drose ra)植物以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物。

许多是木本的(乔木和灌木),但多为草本,草本被子植物比木本具有更进化的特征。

多异花传粉,少数自花传粉。

花粉粒到达柱头後即萌发并产生花粉管,通过花柱向下进入子房腔。

花粉管前端有管核和生殖细胞。

随著花粉管的发育,生殖细胞分裂成两个雄配子。

花粉管一般通珠孔进入胚珠。

花粉管进入雌配子体後,顶端破裂,两个雄配子释出,进入雌配子体的细胞质内。

其中一个雄配子钻入卵细胞内,与之融合而受精。

受精後产生的核子常发育成胚。

另一个雄配子同雌配子体的其他两个核(极核)结合(或同两极核预先融合成的一个核相结合)形成胚乳核,胚乳核产生胚乳,用以贮藏养料。

两个雄配子均参加融合过程,这称为双受精作用,为被子植物所独有。

被子植物分两个纲,其种子内胚发育的早期阶段相同,但进一步的发育却以不同方式进行︰在双子叶植物,茎原基两侧的侧生子叶均发育,而在单子叶植物仅一个原生子叶得到发育,并向顶端移动。

胚的发育过程清楚地表明,被子植物胚的早期均有双子叶阶段。

双子叶植物的胚分化为4个主要部分︰胚根、胚轴、子叶和胚芽。

被子植物的花的结构特徵被子植物的器官与其他维管束植物一样,分为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

木质部有特化的导管,在韧皮部内筛管分子末端相接形成筛管,筛管侧面同伴细胞相接。

叶的大小、形状和结构很不一致,叶序有互生、对生或轮生。

互生是原始的类型,对生和轮生是在进化过程中衍生形成。

全缘、具羽状脉的单叶较为原始。

在冬季或旱季脱落的叶由「常绿」叶进化而来。

叶表皮具有特化的气孔。

花是高度变异和特化的繁殖枝。

孢子叶(雄蕊和心皮)藏于花托上,通常由花被(萼片和花瓣)环绕。

花托是节间缩短的茎,原始的花花托较长。

萼片常为绿色,叶状或苞片状,是特化的叶。

花瓣通常与萼片互生,其质地、颜色(除绿色外)和大小不同于萼片。

雄蕊(小孢子叶)总称雄蕊群,每个雄蕊通常由柄状的花丝和带孢子的部分(花药)组成。

心皮(大孢子叶)总称为雌蕊群,心皮由包围胚珠的子房、花柱和柱头构成。

柱头用以接受花粉粒,生于花柱的顶端。

(一)具有真正的花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4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称为花部。

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数量上、形态上有极其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于虫媒、风媒、鸟媒、或水媒传粉的条件,被自然界选择,得到保留,并不断加强造成的。

(二)具有雌蕊雌蕊由心皮所组成,包括子房、花柱和柱头3部分。

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得到子房的保护,避免了昆虫的咬噬和水分的丧失。

子房在受精后发育成为果实。

果实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多种开裂方式;果皮上常具有各种钩、刺、翅、毛。

果实的所有这些特点,对于保护种子成熟,帮助种子散布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进化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具有双受精现象双受精现象,即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以后,1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另1个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3n染色体,发育为胚乳,幼胚以3n染色体的胚乳为营养,使新植物体内矛盾增大,因而具有更强的生活力。

所有被子植物都被子植物:细胞类型和组织。

有双受精现象,这也是它们有共同祖先的一个证据。

(四)孢子体高度发达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在形态、结构、生活型等方面,比其他各类植物更完善化、多样化,有世界上最高大的乔木,如杏仁按(Eucalyptus amygdalina Labill.),高达1 56米;也有微细如沙粒的小草本如无根萍[Wolffia arrhiza (L.) Wimm.],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纳300万个个体。

有重达25千克仅含1颗种子的果实,如王棕(大王椰子)[R oystonea regia (H.B.K.) O. F.Cook];也有轻如尘埃,5万颗种子仅重0.1克的植物如热带雨林中的一些附生兰;有寿命长达6千年的植物,如龙血树(Dracaena dra co L.);也有在3周内开花结籽完成生命周期的植物(如一些生长在荒漠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水生、砂生、石生和盐碱地生的植物;有自养的植物也有腐生、寄生的植物。

在解剖构造上,被子植物的次生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伴胞;而裸子植物中一般均为管胞(只有麻黄和买麻藤类例外),韧皮部无伴胞,输导组织的完善使体内物质运输畅通,适应性得到加强。

(五)配子体进一步退化(简化)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单核花粉粒)发育为雄配子体,大部分成熟的雄配子体仅具2个细胞(2核花粉粒),其中1个为营养细胞,1个为生殖细胞,少数植物在传粉前生殖细胞就分裂1次,产生2个精子,所以这类植物的雄配子体为3核的花粉粒,如石竹亚纲的植物和油菜、玉米、大麦、小麦等。

被子植物的大孢子发育为成熟的雌配子体称为胚囊,通常胚囊只有8个细胞:3个反足细胞、2个极核、2个助细胞、1个卵。

反足细胞是原叶体营养部分的残余。

有的植物(如竹类)反足细胞可多达300余个,有的(如苹果、梨)在胚囊成熟时,反足细胞消失。

助细胞和卵合称卵器,是颈卵器的残余。

由此可见,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体均无独立生活能力,终生寄生在孢子体上,结构上比裸子植物更简化。

配子体的简化在生物学上具有进化的意义。

(六)颈卵器消失,其余为卵器。

被子植物的上述特征,使它具备了在生存竞争中,优越于其他各类植物的内部条件。

被子植物的产生,便地球上第一次出现色彩鲜艳、类型繁多、花果丰茂的景象,随着被子植物花的形态的发展,果实和种子中高能量产物的贮存,使得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为生的动物界(尤其是昆虫、鸟类和哺乳类),获得了相应的发展,迅速地繁茂起来。

被子植物分为两个纲——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

被子植物拉丁名Angiospermae,来源于希腊文复合词。

Angio—包被的与—sp erma种子,两者接合,用复数第一格即成Angiospermae,英文名为Angiosperm。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

在不同的系统,被子植物有300多至400多科,1万多属,20—25万种。

超过植物界总种数之半。

它们分布于各个气候带。

由于气温高、雨水多的缘故,热带、亚热带最多。

南美亚马逊河区有约4万种。

其他热带地区有2—3万种。

温带地区因气温降低,雨量少了,种类渐减。

以我国情况看,云南省气候条件好,植物达万种以上,而河北省地处北纬26—43度之间。

相对种类减少很多,约有2,500种。

北极地区则大大减少,许多地方几乎无被子植物,仅少数地方有少数种类顽强生存。

如北极柳(Salix lanata)、北极罂粟(Papaver radicatum),其分布纬度达80度以上。

在南半球南极大陆的莫尔吉特湾詹尼岛附近,有石竹科植物厚叶柯罗石竹(Colobanthus crassifolius)生存。

另外,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5℃,植物种类组成也有变化;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严寒,只有少数耐寒种类方可生存。

5,000—5,500米地区还能找到石竹科的伏繁缕(Stellaria decumbens)。

雪莲花(Saus surea involucrata )在新疆天山高处也有分布。

极端的自然环境还有沙漠。

如我国新疆省的沙漠地区,有胡杨(Populus diversif olia )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生存,能适应干旱气候。

北非撒哈拉大沙漠中下雨极少,有的地方十几年无雨。

有一种植物叫矮生齿子草(Odontospermum py gmaeum),由于极端干旱形成只有几十天极短的生命周期,称为短命植物。

它在稍有雨水时,能发芽生长到开花结实,完成一代任务。

平时稍有湿润,花就张开,一旦干燥,花即闭合,十分灵敏。

美洲墨西哥的沙漠地区,有一类特殊适应干旱的植物就是多浆植物,著名的为仙人掌科。

全身多刺,叶退化,茎含水多用以抗旱。

其中有的种类形如巨人,如用刀砍开,可以直接喝到水。

在盐碱地上,有抗盐性强的被子植物,以黎科最著名。

如盐角草(Salicornia herbacea)为一年生草本,肉质,叶极小。

茎节状,可以行光合作用。

在它的茎的横切面上有引人注目的特征:如表皮薄而光滑,栅栏组织有两层,内部细胞大、含水多,维管组织在中心。

多水性是由于钠(Na)离子影响下形成的。

盐角草活物重量的92%以上为水分。

干燥了的盐角草燃烧后留下的灰分极多,占干量的45%以上。

上述的茎结构、含水多和灰分多,均是典型的盐生植物特性。

盐角草生在盐沼地上,是盐分最多的地方,可为其标准代表。

黎科的盐生植物的进化就是在盐演条件下进行的。

[编辑本段]被子植物的特征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现知被子植物有1万多属,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

我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是药用植物最多的类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