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湖南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质量管理技术导则(1)
湖南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质量管理技术导则(1)
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验。
解读:对于严重缺陷的构件应该废弃,对于一般缺陷还是可以进行处理的。
2 PC构件制作与验收
构件制作质量检验 3.5.1 预制构件制作应采购符合设计和标准要求的钢筋、保温材料及拉结件、连接材料等, 并按相应标准按批次进行复验。 解读:原材料需要按照材料;类型和相应技术标准规范进行复检
3.2.6 固定在模具上的预埋件、预留孔洞中心位置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2.6的规定 表3.2.6 模具预留孔洞中心位置的允许偏差 项次 1 2 检验项目及内容 预埋件、插筋、吊环、预留孔洞中心线 位置 预埋螺栓、螺母中心线位置 允许偏差(mm) 3 2 检验方法 用钢尺量 用钢尺量
解读:模具精度是预制构件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主要是驻场监理和企业自检。
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应按设计要求确定。
项次 1 2 3 4 5 6 7 8 9 检验项目及内容 ≤6m 长度 >6m且≤12m >12m 墙板 截面尺寸 其他构件 对角线误差 侧向弯曲 翘曲 底模表面平整度 组模缝隙 端模与侧模高低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2 用钢尺量平行构件高度方向,取其中 2,-4 偏差绝对值较大处 3,-5 1,-2 用钢尺测量两端和中部,取其中偏差 绝对值较大处 2,-4 3 用钢尺量纵、横两个方向对角线 L/1500且≤5 拉线,用钢尺量侧向弯曲最大处 L/1500 对角拉线测量交点间距离值的两倍 2 用2m靠尺和塞尺量 1 用塞片和塞尺量 1 用钢尺量
湖南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质量管理技
术导则(试行)解析
前言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从2016年开始至今已经推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相关的标准规范仍待完善。 各地相继出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安全管理办法。
GB/T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JGJ 1-201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金科玉律)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从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全 过程,涉及到建筑生产的全产业链、全系统。
建筑工业化特征
标准化
工厂化
装配化
一体化
信息化
设 计
生 产
施 工
装修
管 理
智能化
应用
“ 六化一体”生产方式
1 导则编制目的与质量要点
装配式建筑几四大基本要求
1 2
• 楼盖装配化:楼(屋)盖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应 用比例不低于70% • 维护墙体装配化:非砌筑墙体应用比例不低于 80%
………………
解读:构件厂搅拌站还需要符合当地质量监管部门的要求。
2 PC构件制作与验收
3.3.11 预制构件脱模之后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且不宜有一般缺陷。对于已出现的一般缺陷,应按技术方
现象 严重缺陷 一般缺陷 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 纵向受力钢筋有漏筋 其他钢筋有少量漏筋 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浆而形成石子 蜂窝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蜂窝 其他部位有少量蜂窝 外漏 混凝土中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 孔洞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孔洞 其他部位有少量孔洞 护层厚度 混凝土中夹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 夹渣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夹渣 其他部位有少量夹渣 层厚度 疏松 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疏松 其他部位有少量疏松 缝隙从混凝土表面延伸至混凝土内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影响结构性 其他部位有少量不影响结构性 裂缝 部 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 能或使用功能的裂缝 连接部位 构件连接处混凝土缺陷及连接钢筋 连接部位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 连接部位有基本不影响结构传 缺陷 、连接铁件松动 缺陷 力性能的缺陷 外形缺陷 外表缺陷 缺棱掉角、棱角不直、翘曲不平、 清水混凝土构件内有影响使用功 其他混凝土构件有不影响使用 飞出凸肋 能或装饰效果的外形缺陷 功能的外形缺陷 构件表面麻面、掉皮、起砂、沾污 具有重要装饰效果的清水混凝土 其他混凝土构件有不影响使用 等 构件有外表缺陷 功能的外表缺陷 名称 漏筋
留下影像资料。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 解读:与常规项目不同点在于留下影像资料,
2 PC构件制作与验收
3.3.3 构件混凝土生产用搅拌站(楼)应符合《混凝土搅拌站(楼)》GB/T 10171相关要 求,所有计量设备应由计量监督部门进行定期检定,精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浇筑 前应对预制构件的混凝土质量进行检查,并形成混凝土检查验收台账。检查内容应包括:
3.5.2 预制构件的混凝土用原材料及其施工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应符合设计要求,且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和《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 JGJ/T193的的规定检验评定,试样应在制作地点按标准要求随机抽取。 解读:混凝土的材料性能也需要按照现浇混凝土进行相应的检验
1 预制构件的平面图、立面图;
2 单个预制构件模板图、配筋图; 3 预埋吊件及其连接件构造图; 4 保温、密封和饰面等细部构造图; ……………… 解读:1、加工图需根据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 2、需经原施工图设计单位签字确认
2 PC构件制作与验收
3.2.4 预制构件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3.2.4的规定。当设计有要求时,
前言
目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导则编制目的 第二部分:PC构件制作与验收 第三部分:建筑主体检验与验收
第一章 导则编制目的与质量要点
1 导则编制目的与质量要点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指大量采用工厂预 制的墙板、楼板、整体卫浴等构件在 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而成的建筑。
1 导则编制目的与质量要点
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当采用驻厂监理时,驻厂监理工程师应在预制构件隐蔽验
收部位、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进行监理旁站。 解读:首件验收制和驻场监理是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的重要质量保证体系。
第二章 PC构件制作与验收
2 PC构件制作与验收
3.2.1 预制构件制作所用的混凝土及其原材料、钢筋、套筒、保温材料、连接件、预埋件、 吊具、外墙板接缝处密封材料等应符合设计要求、现行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按 照现行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进场复检,必要时可根据监管部门要求由具有相应
运输进场质量管理
1 导则编制目的与质量要点
目前我们管理中存在什么问题?
1、管理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够明晰;
生产过程管理属于哪一方面管理职责:住建部门还是质检技术监督局? 2、管理内容不明确,缺乏依据标准; 哪些部位需要验收?哪些材料需要检验?需要哪些部门参与检验?
1 导则编制目的与质量要点
装配式建筑质量还有哪些问题:
1 导则编制目的与质量要点
2、施工质量质量问题:
预制构件安装不准确,构件倾斜、偏位、钢筋碰撞安装不准确等; 支撑系统不合理; 现浇部分存在质量问题; 外墙密封胶质量问题; 灌浆套筒不够密实; …………
1 导则编制目的与质量要点
3、材料过程控制不严密;
装配式建筑应用了很多新材料,部分新材料缺乏相应的检验技术标准,国家相关规定也
3
4
• 内隔墙装配化:非砌筑类型不低于50%
• 全装修
1 导则编制目的与质量要点
装配式建筑质量生产流程与传统建筑有什么不同?
在建造流程中增加了一个生产的过程;
原材料
现场施工
生产制造
1 导则编制目的与质量要点
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流程与传统建筑有什么不同?
原材料管理
现场施工质量管理
生产制造质量管理
解读:模具精度是预制构件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主要是驻场监理和企业自检。
2 PC构件制作与验收
3.2.5 预埋件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2.5的规定。
表3.2.5 预制构件预埋件加工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项次 1 2 3 检验项目及内容 预埋件锚板的边长 预埋件锚板的平整度 锚筋 长度 间距偏差 允许偏差(mm) 0,-5 1 10,-5 ±10 用钢尺量 用直尺和塞尺量 检验方法
生产过程
构件进场 现场施工
1.1 导则编制目的
导则编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规范装配式建筑构件的生产与验收以及装配式建筑
房屋验收的标准与流程,从而实现建筑质量“过程可控、质量可控、进度可控”
的要求。
第二章 基本规定
2 基本规定
导则的基本内容: 导则共6章,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基本规定; 第三章 构件制作及检验; 第四章 进场工程质量验收; 第五章 安装施工质量验收 第六章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2 基本规定
2.1.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应根据相关标准和设计图纸进行预制构件的深化设计, 应满足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等各专业以及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各环节的综合要求。 解读:1、装配式建筑的过程如下:
设计
深化 设计
模具 设计
构件 制作
检验、 存储、 运输
吊装 施工
验收
重点:设计与深化设计的区别?
法定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随机抽查并提交抽检报告。
解读:进场复检是材料质量检测的重要保证手段。原材料的复检可以按照数量与批次进行。
2 PC构件制作与验收
3.2.2 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前,应根据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构件设计制作图, 并经原施工图设计单位签字确认,委托监理的应经监理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生产。构件设 计制作图应包含下列内容:
装配式建筑设计≠传统设计的施工图 深化设计≠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图纸进行拆分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以经包含了构件的拆分,节点的构造; 深化设计是将设计中的每一个构件制作加工图,同时将设备管线、吊具、预埋件等施工构 件进行布置,工厂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2 基本规定
基本规定: 2.1.4 宜建立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首件验收制度。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的同类型首个预制 构件,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单位进行验
未对一些材料提出检测要求。 4、新技术的使用缺乏足够的检验 大量新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推广应用,但是缺乏足够的技术应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