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商业争银行财务分析与评价(Ⅰ)财务报告理论与分析原理财务报告理论财务报告原则为充分披露原则,指为了达到公允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让用户易于理解,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
财务报告分析原理财务报告分析的基础理论为信息不对称理论。
其主要原因为: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拥有较多信息的投资者有动机“积极”交易,因为他们可以凭借信息优势在与信息较少投资者的交易中获利。
因此投资者有动机进行私人信息采集,但由于私人信息采集是有成本的,这导致投资者之间是负和博弈的关系。
如果投资者之间能够达成协议,均不进行私人信息采集,那么整个投资者整体福利将得到改进。
但是这种协议的执行成本极高,签订人有强烈的动机私自违反协议。
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两种情况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公司管理层比外部投资者掌握了更多有关公司当前状况和未来前景的信息。
公司管理层可能通过其信息优势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例如通过扭曲财务报表信息来误导投资者的买卖决策。
道德风险涉及到公司管理层的努力工作问题,它的产生来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观察到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或者说这样的监督行为成本太高),于是公司管里层可能不努力,或将公司状况恶化归结为不可控因素。
(Ⅱ)会计循环会计循环(AccountingCycle)是会计记录、分类和总结会计记录的过程经常被称作会计循环。
会计信息起始于商业交易的初始记录,包括正式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合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这个循环意味着这些程序必须持续重复,在合理的会计期间准备新的、更新的财务报表。
基本流程为:第一,根据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和完成的真实情况编制必要的会计分录。
第二,根据每笔会计分录所确定的应借、应贷金额,分别过入有关总分类帐户和名细分类帐户之中。
第三,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来检查、验证会计分录和过帐工作有无错误,以确定帐本记录的正确性。
第四,根据债权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要求,按照收入、费用的归属期,对帐本记录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正确的计算出当期损益和反映企业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
第五,根据分类帐户提供的会计数据和会计主体财产清查的结果,在每一个会计期末进行对帐,以确保帐薄所反映的会计资料的正确、真实和可靠。
第六,根据一定时期内全部入帐的经济业务的内容,将各种帐薄记录结算清楚,即结算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以便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标准的资料。
第七,根据分类帐户中有关帐户的发生额和各帐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资产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以及财务状况说明书。
从而使得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及政府的财政、税务、审计等监督部门可以及时地了解报表单位的会计信息,以满足相关部门做出经济决策的需要。
(Ⅲ)财务比率商业银行的财务比率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类指标: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风险指标和清偿力及安全性指标。
盈利性指标衡量商业银行运用资金赚取收益的能力。
两个核心的盈利性指标是股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再辅以其它派生的财务比率指标可以较好的分析银行的获利能力。
流动性指标主要指标主要为以下内容:(1)存贷比率:各项贷款总额/ 各项存款总额该比率以75%为上限,其中外汇存贷款比以85%为上限(2)中长期贷款比率:中长期贷款总额/ 中长期存款总额该比率以120%为上限(3)备付金比率:人民币备付金比率:(在央行的备付金存款+库存现金)/ 各项存款≥5%外汇备付金比率:(外汇存放同业款项+库存现汇)/ 各项外汇存款期末余额≥5%(4)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 流动性负债≥25% 风险指标信用风险①低质量贷款/贷款总额②贷款净冲销额/贷款余额③每年提留的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总额④累计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总额安全性指标(1)资本风险比率①资本与资产比率:资本总额/资产总额该比率最低应为5%左右;最高不超过9%-10%②资本与贷款比率:资本总额/贷款总额一般在15%左右为宜③资本与存款比率:资本总额/存款总额一般认为以达到10%为宜④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比率:风险权数:0%、10%、20%、50%、100%表内风险资产=表内资产×风险权数表外风险资产=表外资产×信用转换系数×表内相同性质资产的风险权数(2)利率风险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3)贷款风险比率①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额/贷款总额②贷款加权风险度:∑加权风险贷款额/∑贷款余额其中:单项贷款的加权风险贷款额=贷款余额×贷款资产风险度贷款资产风险度=贷款方式基础系数×贷款对象变换系数×贷款形态过渡系数③贷款分散化比率对同一客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对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总额/ 资本总额≤50%(4)拆借资金比率①拆入资金比率=拆入资金平均余额/ 各项存款平均余额≤4%②拆出资金比率=拆出资金平均余额/ 各项存款平均余额≤8%(5)固定资本比率=固定资产净值/ 资本金≤30%(Ⅳ)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是商业银行常将经营活动通过会计科目的分类、计量,将经营成果在财务上进行反应。
阅读银行商业的财务报表需要利用商业银业业务知识和商业银业的会计知识。
财务分析分析可以参考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他比和自比。
他比主要针对行业标准,标杆商业银行的标准等;自比主要针对本商业银行制定的目标标准,本商业银行历史最优标准等。
对商业银行单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可以采用纵向的历史比较法、横向的类似比较法和预定目标比较法。
对商业银业整体绩效分析可以采用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价法。
(Ⅴ)财务诊断与保健财务诊断是管理咨询的重要工具,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会计账簿与业务处理、财务结构、资本运用、利润及费用管理、会计资料的利用等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评价。
提出改善方案并指导实施。
改善企业管理的服务性活动。
目前,财务诊断已发展成为专门用于帮助企业消除经营管理中的弊病,改善经营管理,开发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保障企业生存与不断发展的有效工具。
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在信贷活动中引入财务诊断,对客户进行财务诊断,必将实现自己与客户的双赢。
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
(7)商业银行财务管理(Ⅰ)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工作。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内容分别为: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费用管理、营业处收支管理和收入管理。
(Ⅱ)商业银行管理的一般步骤:规划、预测、计划、预算、控制、监督、考核、评价和分析。
(Ⅲ)成本管理、收入或利润管理(6)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金融风险来源、种类,风险管理指标、风险评估、风险评级、压力测试、风险预警、银行欺诈及防范、计算机犯罪及其防范、外部监管金融风险来源、种类:商业银行是一种经营风险的特殊性企业。
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特征,按诱发风险的原因,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及战略风险八大类。
风险管理指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
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
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
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
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风险评级:风险管理评级是对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即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政策、程序、技术等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评级的过程。
商业银行的风险评级以防范风险为目的,通过对银行风险及经营状况的综合评级,系统地分析、识别银行存在的风险,实现对银行持续监管和分类监管,促进银行稳健发展。
风险评级的程序如下:收集评级信息;分析评级信息;得出评级结果;制定监管措施;管理评级档案。
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压力测试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充分了解潜在风险因素与银行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供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讨论并决定实施的应对措施,预防极端事件可能对银行带来的冲击。
对于日常管理中广泛应用各类风险计量模型的银行,压力测试应成为模型方法的重要补充。
压力测试也能够帮助银监会充分了解单家银行和银行业体系的风险状况和风险抵御能力。
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行业务发展、风险状况和某项压力测试具体内容的复杂程度,确定不同的测试方法;可以选择复杂模型,也可以根据经验做出合理的判断。
商业银行应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压力测试技术手段,提高压力测试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