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学家厄尔迪斯:波沙
现代数学家厄尔迪斯:波沙
匈牙利现代数学家厄尔迪斯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数学家就是将咖啡变为定理的机器。
”他就曾经发现过这样的“机器”。
有一次厄尔迪斯听说本国有个9岁的神童叫波沙,他便专程到布达佩斯去看他。
见面后,他问波沙:“从1、2、3 (100)
中任意取51个不相同的数,其中必有两个互质,这是为什么?”
波沙正在喝咖啡,他用汤匙在杯子里搅了几下,然后就轻松地回答了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将1、2、3……100分成50个组,每组两个相邻的数为1,2|3,
4|……|99,100|。
如果每组中各取一个数,那么至多只能取出50个数。
因此如果取出51个数,那么必有一组的两个数都被取出。
而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互质,因此取出的51个数中必有两个数互质。
厄尔迪斯又问:“从1、2、3……100中最多可以取出几个不同的数,使得每个数都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波沙毫不犹豫地回答:“可取50个不同的数。
”
“这是为什么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如果取出的数大于50的话,即51、52……99、100,那么每个数都不是另一个数倍数,这是因为51的2倍已经超过100了。
”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厄尔迪斯肯定了波沙的回答,并认为这个孩子前途无量。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
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果然,波沙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