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私法课程1第六章一般问题的法律适用教学内容一、自然人权利能力二、自然人行为能力三、法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四、时效五、代理一、自然人权利能力1.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1)在民事权利能力开始方面,各国均以出生为始期,但标准的理解与规定有很大差异,有阵痛说、露头说、独立呼吸说、出生完成说、存活说等,因此,这方面的法律冲突不可避免。
这在继承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示例一个住所在法国的法国妇女与一个住所在英国的英国男子非法同居,生下一个婴儿并很快死去,但他的父亲却死于他死之前,并在死前留下遗嘱将其财产遗赠这个即将出生的婴儿。
如果依法国民法典第906条第3款,可以否定该婴儿取得这笔财产的权利,但是如果依英国法,由于英国法无此种限制,他则可以取得这笔财产。
2)在民事权利能力终止方面,各国均以死亡为终期,但何为死亡,何时为死亡,各国立法及实践有较大分歧:☆生理死亡方面,呼吸停止说、脉搏停止跳动和心脏停止跳动说、脑电波停止说。
☆推定死亡方面,各国规定的“推定存活制度”不同,也会使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产生冲突。
(推定存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2.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
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在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方面(1)有的如中国同时存在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而有的只作单方面规定,如法、日(失踪),德国(死亡)。
(2)失踪或死亡宣告的时间。
法国4年、日本7年失踪、中国2年失踪,4年死亡。
(3)发生效力的日期不同。
中国公告3月,1年。
(4)实际法律后果不同。
2.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适用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大致有三种做法:(1)适用有关法律关系的准据法。
(2)适用法院地法。
(3)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
但大多数国家适用属人法,包括本国法、住所地法、惯常居所地法,混合法。
我国:认为适用住所(经常居所)地法。
3.失踪或死亡宣告的法律适用各国视失踪人国籍、住所、财产情况有不同主张。
(1)适用失踪人本国法。
土耳其PIL (2)适用失踪人住所地法。
秘鲁民法典(3)原则上适用失踪人属人法,但涉及在内国的财产时例外。
1939年泰国PIL夫异国打工被宣死亡妻另觅新欢被判重婚杨某与王某1993年11月1日登记结婚后不到4个月,杨某被单位派往日本工作。
2年期满后,杨某离开单位,滞留日本打工。
2002年12月其因非法滞留被遣返回国。
归国后,杨某四处寻找王某,但王某始终不与他相见。
杨某遂向法院起诉离婚。
此时,他才得知,王某已于2001年11月以其下落不明满四年为由申请法院宣告其死亡。
2003年3月10日,王某又与胡某登记结婚。
法院认为,王某隐瞒其多次收取杨某汇款的事实,恶意申请宣告杨某死亡,但在得知其已回国的情况下又与他人登记结婚,已构成重婚罪,判处拘役6个月缓刑1年,王某与胡某婚姻无效。
二、自然人行为能力荷兰人某甲,21岁。
1997年来中国旅游,在某风景区一户少数民族农家,看中一套当地人的民族服装。
经协商,以随身携带的照相机与之互易。
甲打电话给好友乙,告知此事。
乙称此交易不合算,劝甲把照相机换回来,甲回到农家商谈未果,甲遂以自己时年不满23岁,按其本国法(荷兰法律规定23岁为成年年龄)尚未成年,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为民事行为无效为由,诉至我国法院。
1.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1)关于法定成年年龄的规定不同,这直接关系到自然人是否具有民事主体地位。
2)关于禁治产的不同规定。
德国:心神耗弱或低能、挥霍无度、酗酒成性或吸毒成癖者。
苏俄:痴呆症、滥用酒精和麻醉品者。
英国:心神失常者。
法国、日本:心神完全丧失者为禁治产人,心神耗弱者为准禁治产人。
《民法通则》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三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3)关于禁治产的效力不同。
多数国家主张被宣告禁治产者,其行为无效,即使宣告禁治产人的原因已消失,只要本人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人未申请法律撤销禁治产宣告,则其法律行为始终无效;也有另一种主张:被宣告禁治产或准禁治产者,法律行为只是可撤销行为,并不当然无效。
2.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原则上依当事人属人法。
大陆法系国家以本国法,而英美法系国家和丹麦、挪威、冰岛以及拉丁美洲的一部分国家,仍以住所地法作为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准据法。
但有以下例外或限制:一是处理不动产的行为能力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二是有关商事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可以适用行为地法。
三是特殊缔约能力适用行为地法。
62.甲国公民汤姆19岁,1989年在我国境内购买了一件民间工艺品,价值1500元,现汤姆以其本国法上20岁为成年才具有行为能力为由,要求解除合同。
我国法院在审理此案时应如何处理?A.汤姆的行为无效,可以解除合同,买卖不成立B.汤姆的行为有效C.法院可以适用1980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处理该案D.合同成立91.大卫是甲国人,同时具有乙国国籍,其住处在甲国,其惯常居所在乙国。
后因在丙国为票据行为所引起的票据纠纷在我国涉诉。
为了确定大卫之票据行为的效力,我国法院首先要确定他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按照我国《票据法》的规定,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其本国法。
大卫同时具有甲国国籍和乙国国籍,我国法院应如何确定其本国法?A.以大卫有住所的甲国法律为其本国法B.以票据行为地丙国的法律为其本国法C.以大卫有惯常居所的乙国法律为其本国法D.以与大卫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注意新法第19条与原民通意见不同我国的相关规定《民法通则》第143条:“中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适用定居国法律。
” 《民通意见》——三种人179、定居国外的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其定居国法律。
180、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行为能力。
181、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的,适用其住所地国法律。
《票据法》第97条规定:“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其本国法律。
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照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而依照行为地法律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适用行为地法律。
”3.禁治产宣告的法律适用对此法律适用问题,各国有以下作法:(1)法院地法;德国(2)被宣告人的本国法;奥地利(3)被宣告人本国法及法院地法;日本禁治产宣告同死亡宣告一样,一般都属于本国的公法行为,为维护内国及内国人的利益,各国在实践中一般适用法院地法或者重叠适用本国法与法院地法。
三、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一)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与自然人相比,法人的权利能力与其行为能力具有一致性(时间、范围、解决)。
但由于各国民事立法规定不尽相同,法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常常发生法律冲突。
比如,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国承认合伙为法人,而英国、德国和瑞士等国则不予承认;德国商法规定登记为公司成立的要件,而日本仅将其作为对抗第三人的要件。
(一)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与自然人相比,法人的权利能力与其行为能力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时间、范围、解决)。
但由于各国民事立法规定不尽相同,在实践中,法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常常发生法律冲突。
比如,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国承认合伙为法人,而英国、德国和瑞士等国则不予承认;德国商法规定登记为公司成立的要件,而日本仅将其作为对抗第三人的要件。
(二)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通行作法是依法人属人法的规定。
实际上,外国法人在内国活动,其在内国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范围要受到本国法和内国法的双重限制和制约。
(外国法人的认可)我国《民通意见》中规定:“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
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
”(本国法+内国法)(2005)珠中法民四初字第24号裁定书原告新华地产建筑贸易行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个人企业的企业名称,其商业名称为盘志雄个人企业主,企业主为盘志雄(PUN CHI HONG)。
对原告诉讼主体资格的认定应依其属人法即澳门法律的相关规定。
《澳门商法典》第14条规定:商业企业主在经营企业时须以商用名称作为其称谓,该名称为商业名称;商业企业主应在与其企业有关之文件上以该商业名称签名。
商业企业主得以其商业名称在法院起诉及被起诉。
本案的原告系盘志雄个人开办的商业企业,根据澳门法律,应由商业企业主作原告进行诉讼,本案原告新华地产建筑贸易行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民事诉讼主体资格,新华地产建筑贸易行不是本案适格的原告,原告起诉不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受理民事案件的规定,应当予以驳回。
四、时效35.甲乙均为俄罗斯公民。
甲定居中国,乙定居韩国,双方在汉城订立了一借贷合同,其中约定有关该合同的争议由中国法院排他管辖,英国法律为合同准据法。
后双方因执行该合同发生争议而诉至我国法院。
关于该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所应适用的法律?A.当事人双方都是俄罗斯公民,该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应适用俄罗斯法律B.当事人在汉城订立合同,该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应适用韩国法律C.当事人选择由我国法院管辖,该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应适用我国法律D.当事人选择英国法为合同准据法,该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应适用英国法律(一)时效的概念、性质和识别1.时效的概念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存在一定时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
(事件) 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取得时效或占有时效;二是消灭时效或诉讼时效。
(内容与后果)各国关于时效的具体内容、时效的期间和效力、适用范围以及时效的中止、中断、延长等方面的规定却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国际民商事交往中,时效的法律冲突亦时有发生。
2.时效的性质强行性规定,当事人不得约定、变更时效(时效≠期限)3.时效的识别1)认为时效属于实体法事项:大陆法。
2)认为时效属于程序法事项:英美法。
(二)时效的法律适用1.时效的准据法与其识别密切相关大陆法系国家认为时效问题为实体法问题,因而应适用案件的准据法,即时效所属民事法律关系的准据法。
1966年波兰国际私法普通法系国家原来由于坚持时效为程序问题,因而主张适用法院地法。
不过,随着这些国家对时效问题态度的转变,它们也倾向于对时效问题适用案件准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