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手拉加转弧圈球1、特点:又称“高吊弧圈球”。
上旋强烈,2、动作要领:两脚分开,两膝内收微曲,重心置前脚内侧,左脚在前,略提脚后跟,身体略右转,手腕外展,向后拉,拍形成横立状。
引拍至右后方,当来球跳至高点期或下降前期时,触球中上部或中部,腰髋带动上臂、前臂由后向前挥动,击球瞬间立即向前上方发力,右脚掌内侧用力蹬地,梢伸膝,前臂要迅速旋内收缩,协同摩擦,重心由右脚转向左脚。
整个动作类似于掷铁饼(图67、68)。
3、提示:⑴初学者常易拉漏球,或球擦拍边,找不准击球点,要多做徒手练习,牢记动作要领,逐步体会手、腰髋、腿的配合和肌肉感觉,产生手感。
⑵现在拉弧圈球,是先打后摩,又打又摩,以摩为主。
因此,手臂不能伸得太直,引拍不要过低,拍形前倾角度不能过大,向上发力时也要向前发力,以免造成漏球、击球时间迟、发力效果差等现象。
⑶手腕要先向后伸,触球一刹那,向前打击球后向上摩擦,这样爆发力大,还能起微调的作用。
加强了手腕对拍形、弧线的控制,增强了摩擦力。
二、正手拉前冲弧圈球1、特点:上旋强烈,第一飞行弧线低且长,球前进速度快,2、动作要领:基本姿势同拉加转弧圈球,但身体重心稍提高。
引拍时球拍与球同高或稍许低于来球,上臂带动前臂向右腰部侧后展开,拍形前倾于高点期或上升后期,摩擦球的中上部,由右向左转腰带动上臂、前臂、手腕,由后向左前方发力,配合略向上摩擦,重心前移至左脚(图69、70)。
3、提示:⑴正手反拉前冲弧圈球时,引拍后拉幅度要小,拍形稍前倾,于上升后期高点击球,运用腰、髋、前臂发力稍多一些。
对于初学者比较困难,先练好拉弧圈球的基本方法,根据来球性能变化,调整动作、拍形、击球时间和触球部位。
⑵重视腰髋、重心的调节,要移动步法到位。
三、反手拉加转弧圈球五、正手侧身拉弧圈球1、特点:当球处于反手位、步法跟得上时,适宜运用侧身正手拉弧圈球,以争取主动和得分。
直横拍弧圈选手侧身拉意识很强,都能较好地掌握与运用这一技术。
2、动作要领:同正手拉弧圈球,要注意正确选择侧身时机,步法移动迅速,侧身到位,并调节引拍方向、出手角度和挥拍方向,避免盲目侧身(图73)。
六、回击弧圈球方法对付弧圈球的技术手段有多种,有主动和被动回击之分。
能控制、减少直接失误或从被动转主动,使对方由不能拉、少拉到难以连续拉,以摆脱对付弧圈球的困境。
回击方法有“挡、快带、推挤、吸、反手快撕、反拉、攻打以及对拉弧圈球。
浅谈怎么拉弧圈1).弧圈球的最基本原理是摩擦球,使球产生强烈的旋转,从而改变球在空中的飞行路线和着台后的行为.2).摩擦球的方式不同(摩擦点和摩擦方向不同),弧圈球的特性不同,一般分高调弧圈,前冲弧圈,和加转弧圈三种.3).不同的球提拉弧圈的动作不同.通常可以提拉弧圈的来球有:上旋球,下旋球和不转球.一般来球出台,或台面上中高球,可以提拉弧圈.对于台内短球和高球,一般不好冲弧圈.4).摩擦球:一般在来球的下降期,拍面斜向上摩擦球的中上部.来球上旋越强,拍面越斜,摩擦点越靠上,挥拍向前趋势越大.下旋球,应该摩擦中下部,向前上提拉.5).最初的练习,应从提拉高调弧圈开始,对方发稍上旋的平高球,练习者向前上提拉弧圈,弧线较高.这里最重要的是寻找摩擦球的感觉,球从胶皮上擦过的感觉,在空中飞行的弧线高低....这就是所谓的手感.6).提拉弧圈的时候,应注意发力时间,即击球瞬间发力.开始准备击球时,手要放松,往后引拍..再"慢速""向前起动,在击球瞬间加速挥拍,用力摩擦球.(自己体会)7).当已能较好地提拉出有较强上旋的高调弧圈球后,可以开始练前冲弧圈.基本动作很相似,只是胶皮吃球更浅(指拍面与球的路线夹角更小),挥拍更向前,弧线要求很平.摩擦球时,球拍向前挥,使球强烈旋转并具有很高的水平速度.练习前冲弧圈时,很容易下网,因为要求水平速度快,所以难以控制高低,有时为了追求速度,拍面过于低,或吃球过浅,很容易吃空,觉得没使上劲儿.所以练球时,注意循序渐进,从高调慢慢过渡到前冲,逐渐提高速度和旋转.8).提拉高调和前冲弧圈时,要注意拍面方向,应尽量正面吃球(球路线所在平面与拍面垂直),提拉方向也要沿着来球路线,不要斜着拍面摩擦球.否则提拉出的弧圈上旋不强,带有一定的侧旋.这种侧旋,看起来在空中拐弯儿,很难接,实际上这种球质量是不高的,落台后,弹起较高,前冲不强,容易被扑死.初学者应避免一开始就拉出这种所谓的"加转弧圈".9).最后练习加转弧圈就比较简单.摩擦球时,斜向摩擦球的侧后部.特别注意击球手感和发力时间!左腿弓,右腿蹬,腰下移,猛一冲关于引拍的疑问请问网友引拍击球时要向后引拍到哪个位置感觉有的时候若引拍动作过大会容易打不到球特别是在打长胶的时候但若引拍动作过小打出去的球威力又不够或是容易下网首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 "引拍击球时要向后引拍到哪个位置?"其实没有固定的一定要引到哪个位置,应看来球而自我决定.一般来球是下旋球,那么向下引拍,略为向后;来球是上旋,那引拍向后为主,略微想下.第二个问题:"感觉有的时候若引拍动作过大会容易打不到球,特别是在打长胶的时候"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告诉你,长胶打过来的球跟反胶是不一样的,长胶打过来落台后是马上下沉的,不会有很漂亮的飞行弧度. 对付长胶之类的打法,你当然要多迎前,就是迎着球打过去,就象是哈佛彗星相撞一样的.只要你熟悉适应了长胶过来的这个节奏,引拍大小是没有关系的.现在是第三个问题了:"但若引拍动作过小打出去的球威力又不够或是容易下网"长胶这类怪胶挡过来的球是有一些下旋的, 你触击球的时候动作应该稍微再向前上点,就不会下网了.没有威力的原因是,你还不会发力,因此你目前还不是高手,呵呵~~~努力吧引拍就象拉弓,一定要稳定,要适度紧张,弯腰弓背准备,转腰拉手要匀速,弓拉满时有个明显停顿.然后发力拉弧圈球的一个问题拉弧圈球时,球拍的前倾角度在整个挥拍过程中是基本保持不变,还是逐渐增大前倾角度,到最后几乎水平?(我是横握球拍,拉弧圈球时球拍采取弧线向内弯曲的运行轨迹)。
zorro:一般是前倾角逐渐増加。
以我的经验,业余选手的动作稳定性都比较差,拉弧圈球很容易失误,如果在拉球过程中,球拍前倾角度逐渐变大,不但影响击球的速度,还会大大增加造成拉球失误的几率。
固定球拍的前倾角度,对摩擦球的作用并没有减小,因为拉弧圈球,特别是前冲弧圈球,发力要靠腰腿,瞬间的摩擦要靠快速回收前臂来完成。
因而固定球拍的前倾角度,不但增加了拉球的稳定性,也使得弧圈球的飞行速度也会变快。
那样会压不住弧线,容易出界。
再说现在弧圈球讲究打磨,先打后擦,所以前倾角是有变化的,不过不是逐渐要学会拉弧圈球,其实并不难。
但事实上不少人就觉得难,为什么?说几点个人看法:1、过多地关注手腕动作和球拍的运动状况。
其实正确动作很易学(难学的就不正确了,呵呵),可以说人人都会,只要你的攻球动作规范的话,按专业教练的说法,给一点摩擦就是拉球了。
怎样给摩擦?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比较正确的动作(我的观点)就是伴随引拍到击球这段时间,前臂匀速内旋,夸张一点来说,手腕不用,球都能拉起来,你就别管它摩不摩擦。
为什么一些人觉得不行呢?那是因为太过动脑筋了,老想去分解瞬间的动作,最后搞得动作是分解了,但球却拉不好了。
2、忽视了搭好拉球整个动作框架的重要性。
重心的交换、腰的运用、前臂的运用是拉球整个动作的关键。
一些人宁愿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练习手上动作,精益求精,而对腿、腰、手的协调性练习不屑一顾,或非常宽容。
而这些可能恰恰就是拉不好球的主要原因。
3、初学者错误地认为拉弧圈需要很大力,所以在练习时力量过大,导致整个动作不规范的定型。
我的教练说,初学者练习时3~5分力就足够了。
我认为有道理,力量不大,动作才好控制,尤其是在学习掌握一个不熟悉的动作时非常重要。
在实战中也一样,一个球的来回中,真正发力的可能就一、两板,其他都是在控制,毕竟成功率才是首要的。
最后一点建议:学拉球,先把整个动作框架搭好、定型,之后在去雕琢细部动作,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乒乓力学(二) --- 打摩原则与弧圈球[原创]挥拍方向与球拍拍面当球拍挥动的方向与球拍拍面成90度时, 我们称之为打.当球拍挥动的方向与球拍拍面成0度时, 我们称之为摩.当球拍挥动的方向与球拍拍面介于0度与90度之间时,我们称为打摩.当打摩的角度很小时, 我们称为薄摩, 由于厚薄只是相对名词, 这里无法提供一个角度, 少于这个角度时我们称为薄摩, 大于这个角度时我们称为厚摩, 加转弧圈球一般使用薄摩, 前冲弧圈球使用厚摩.内弧与外弧无论内弧与外弧, 拍触球的一刻少于1/4秒, 它的方向可看成是直线, 所以不用太着意它是内弧或是外弧.先打后摩打和摩是同时发生, 没有先打后摩这回事.加转弧圈球当打摩的角度极小时, 球会出现打滑现象, 这是由于正压力不足, 摩擦力太少的原故, 这时球既没有速度, 也没有旋转, 所以弧圈球不是摩擦得越薄越好, 而且如果摩擦得太薄的话, 很容易出现拉漏(拉空气)现象.前冲弧圈球前冲弧圈球需要摩得很厚, 如果发力不佳, 便制造不了旋转, 结果是制造不了弧线, 容易造成失误.乒乓力学 --- 从力学的角度看前冲弧圈球[原创]硬海棉和软海棉硬海棉由于提供较大正压力, 可以摩得薄一些, 软海棉需要摩得厚一些, 摩得厚前速(第一速)较强, 旋转较弱, 会造成后速(第二速)较弱乒乓力学 --- 从力学的角度看前冲弧圈球[原创]1. 力距假如你用乒乓球拍能将乒乓球打到20尺外, 用羽毛球拍便轻易打到40尺外, 这是因为力距越大, 速度越高.为了增加前冲弧圈球的速度, 球运动员便努力增大力距, 如直臂拉手及身体过分前倾, 这点可参考老金或小马的前冲弧圈球动作, 但这种动作还原较难, 业余的能做到挥拍时, 手臂尽量舒展已很不错, 这就是为什么常常强调挥拍要放松, 这是因为放松了, 手臂便自然得到舒展.2. 速度的叠加原理要跑得比时速60哩的黑豹快, 方法是在一列时速59哩的火车上向前跑, 自身的速度加上了火车的速度便胜过了黑豹.前冲弧圈球挥拍的速度由以下数个速度叠加而成:a. 蹬腿的速度, 即重心转移的速度b. 转身的速度, 或称为转腰的速度,c. 上臂的速度d. 前臂的速度e. 手腕的速度动作协调才能叠加以上各个速度.3. 力的叠加原理火车起动时, 人要向前行是有点困难的, 火车正在发力加速, 人便承受着火车加速的推力, 要向前行简直是吃力不讨好, 还是等火车加速后, 均速前进时才开始向前行较省力.前面第2点的a,b,c,d,e的发力加速是按先后顺序的, a加速完了, b才开始加速, b加速完了, c才开始加速, 如此类推.即用蹬腿带动转身, 转身带动上臂, 上臂带动前臂, 前臂带动手腕, 整个过程俗称为鞭打过程.听了广东球友的话,虎爪真的研究起快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