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平淡质朴,内在深刻隽永----论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2278于海洋指导教师:张家壮【摘要】:杨万里,南宋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的写作的主要兴趣是描写自然景物,诗歌构思新巧,语言流畅,汲取了民歌的精华,自成一体。
他的诗歌处处流露出诗人敏锐的艺术感受与灵动的诗思匠心。
杨万里以自然景物为主的山水诗洋溢着诗趣之美,给人一种独特而新鲜的审美感受。
从他《小池》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到《宿新市徐公店》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但杨万里的诗歌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他写诗专学江西派,竭力仿效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风格,然而江西派写诗强调字字有出处,并讲究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以至于使他的诗存在模仿的现象,影响不佳。
经过认真思量,杨万里认为与其戴着江西派的镣铐写诗,阻碍自己的个性发展,不如反判师门独树一帜,为此杨万里的诗风为之一变,变得意境鲜明,通俗清新,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他的诗歌创作本着广学博取、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特点,形成了一个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特色诗风,后自成一体,时称“杨诚斋体”。
扭转了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弊端,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更因其擅长“活法”,博得盛誉,不仅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而且在中国诗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就如文学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杨万里的诗歌取景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处处有过人之处。
下面就两大方面来浅说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关键词】:童趣奇趣理趣自然生活一、诗歌中一样的荷塘,别样的情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所做,都是描写夏天的荷塘景色。
构思都很新颖,语言都很通俗流畅。
但是取景却有所不同。
1、描写景物的范围不同:两首诗虽然都以荷塘景色为描写对象,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诗人对整个荷塘的总体感观:满眼碧绿的荷叶与天相接,荷花在日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夺目,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盛夏的西湖之美远非其他季节所能比。
诗人把对朋友林子方即将离开的心情全都隐藏在每一句诗中,每一句诗都是他对朋友离开的谆谆告诫。
这首诗歌主要写西湖的静景,而《小池》写的是诗人近距离观察所得:泉水无声无息,无知无尽地为小池补给水源,树影倒映在池水中。
尖尖的小荷刚刚从水中探出头来,已有蜻蜓悠闲地立在上面。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荷塘的动景。
它写的是生命,留给读者的是对生命的思考,这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境界有大小,不以是非而分优劣”。
2、修辞方法不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用了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将西湖的六月与其他季节对比,用碧绿的荷叶和灿烂的阳光衬托鲜艳的荷花。
而《小池》诗人用了拟人手法,写泉水怜惜小池,无私地为小池补给水源,树阴也喜欢天空的晴朗与微风的轻柔。
3、表达方式不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侧重描写六月西湖的景色,展现其勃勃生机。
而《小池》诗人则侧重抒情。
诗中的景物充满人情味儿,表现出诗人对新生事物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诗歌中充满着童真童趣在教学有关杨万里的诗歌时,学生的一句话使我对杨万里的诗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诗歌中充满着童真、童趣。
那次学习的是杨万里的诗歌《小池》,学生在读完课文后,一个学生说了一句:“真有意思。
”我立即追问了一句:“有什么意思?”学生说:“在那有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的地方玩多好呀!”学生的这句话启发了我,课下查阅了有关杨万里的所有作品,我惊奇的发现杨万里的诗歌里中充满着情趣,甚至是童真、童趣。
杨万里写诗诸多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是对自然景物兴趣浓厚,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出充满着童真、童趣的画面。
就先说说《小池》吧。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这首诗描写一个无声的泉眼、一池浓密的树阴、一道涓涓细流、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展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和谐的关系,也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一道涓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无声无息;池边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宜人的境界之中,这样的初夏风光,朴实而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泉眼因为爱惜涓滴,所以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绿树生命,似乎因为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所以用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才”和“早”,前呼后应,形象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互相依偎的情景。
嫩绿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站立在上面了,轻盈而又富有动态,带来满池的生机与活力。
像《闲居初夏午睡起》里“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在对孩童的描写性语言中使画面生机烂漫,充满儿童的活力,有一种诙谐的风趣,表现了童真的回归。
如《秋山》中“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杨万里把乌桕称其为老染工,在风趣之中透着温情。
乌桕一生不辞辛苦用缤纷的色彩打扮秋日的山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老染工。
诗人诙谐地调侃乌桕一生只顾装扮他人,不免犯老糊涂,用错染料,把乌桕树叶染成暗褐色。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请孤松掩醉容。
”幽默地把枫叶秋天变红的自然写成枫树昨夜偷吃了仙酒,醉红了脸,央求孤松帮忙遮掩醉容的生动情景剧。
诗人笔下的“乌桕”是糊涂的老染工,红枫是浪漫贪杯的小淘气,青松是乐于助人的人,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童趣。
三、诗歌中洋溢着奇趣奇趣,就是指超出平常,出乎人们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
杨万里品评诗歌,注重奇趣,他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把这当作写作诗歌的一个宗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着意表现它。
试看《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五日银丝织一笼,金鸟捉取送笼中。
知谁放在扶桑树,秪怪满溪烟浪红。
”细雨连绵下个不停,那蒙蒙的雨丝仿佛织成水晶笼子,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就恰似关在笼中的鸟儿。
满溪烟浪映衬着红光,人们才悟到不知道谁把鸟笼子挂在扶桑树上。
全诗从瑰丽的想象入手,充满绚丽神奇之奇趣。
《八月十五日诚斋望月》中的“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把天空的颜色说成是鸭青色,把圆圆的月亮想象成一团冰,并且认为这一团冰不依傍天空,而是自由自在地运行,同样是别出心裁,饶有天真烂漫之奇趣。
《湖天暮景五首》其二:“坐看西日落湖滨,不是山衔不是云。
寸寸低来忽全没,分明入水只无痕。
”诗人坐在湖滨,看着夕阳一寸一寸地缓缓地落向远处的湖面,就在其接近湖面的一刹那,忽然一个冲刺,全部落入湖水中。
分明见它入湖,细查湖水,湖水却平静依旧,了无夕阳入水的痕迹。
真是奇景,充满了一种新鲜的奇趣。
他的古体诗也充满了这种奇趣,如《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
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
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
计程一日二千里,今逾滟滪到峨嵋。
更吹两日江必竭,却将海水来相接。
老夫早知当陆行,错料一帆超十程。
如今判却十程住,何策更与阳侯争?水到峨嵋无去处,下梢不到忘归路。
我到金陵水自东,只恐自此无南风。
此诗除开头四句正面描写长江风浪之大以外,其余全是从想象入手写狂风骤起“五日五夜无停时”的骇人威力。
诗人由北风劲吹,逆风阻船这一目前实情入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长江水倒流向西,一日千里越滟滪而抵峨嵋,江水流尽而与海水相接;更想象水至源头,前无去路,后亦无归途,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惊人语,乃未经人道矣”,诗歌带给人们的是充满惊人之感的奇趣。
奇趣来自于诗人新颖离奇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但这种想象和夸张绝不是无生活和感情依据的炫奇立异,想入非非,而是以此深刻地表现诗歌作者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而使读者产生新奇之美的艺术感受。
四、诗歌中启人心智的理趣杨万里的山水诗富于理趣。
所谓理趣,是指诗歌将哲理巧妙地熔铸于诗情诗境中,既蕴含着启人心扉的哲理,又不失诗歌的形象美。
沈德潜《清诗别裁凡例》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
杨万里的山水诗为这句话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杨万里是理学家,更是诗人,因此他并不像有的理学家那样把诗歌写成押韵之语录讲义,一味下“理语”,而是把理学的观物体验方式引入诗歌创作,用理学家“活处观理”的方法来观照活生生的自然景物,力求借物体道。
由微知著,从具体的山水景物中体味天理,发掘宇宙万物造化之妙。
同时认真学习和汲取前代诗人在山水诗中表现哲理的艺术经验,用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来寄寓深奥的哲理,写出了理趣盎然的诗歌,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得到哲理的启悟。
如《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乍看起来,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万山终于阻挡不住小溪奔流的壮观图画,读之使人感到心胸开朗。
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给予我们的仿佛又不仅仅如此,细加咀嚼寻味,其中仿佛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在万山与小溪富有童话色彩的斗争中,我们既可像胡适先生那样认为“此诗可象征权威与自由的斗争”;亦可认为弱小的小溪经过不断的抗议、喧叫,最终堂堂正正地奔向更广阔的前程,蕴含着“小溪”所代表的新生事物的潮流不可阻挡、逆转,而“万山”所代表的守旧势力必定失败的道理;还可体会到由阻而行,由塞而通,由不懂而懂的道理。
由于此诗不是枯燥抽象地言“理”,而是在诗人与自然的审美感兴中生发出哲理,于形象而有趣的画面中呈现出哲理,以“趣”含“理”,故此“理”与“趣”浑然一体,毫无牵合之感,仿佛如盐之溶化于水一样,无痕却有味。
再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把层峦叠嶂、峰回路转的自然景观写得活灵活现。
莫说下山容易无艰险,这不过是你的错觉,未免高兴得太早了,小心诡诈的群山骗了你。
一个“赚”字,一个“拦”字,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刹那感受写得惟妙惟肖,也饶有诙谐之趣。
不是么,你兴致勃勃地爬过一道山梁,以为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刚过,一山又横亘面前,挡住了你前进的道路,原来你已经陷入了群山万壑的重重包围之中。
山行如此,人生的征途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山放出一山拦”,一段艰苦路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就一帆风顺,前头尚有千山万水还等待我们跨越。
五、诗歌善于抓住自然景物例如《新柳》一诗:“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柳”是很多诗人喜欢写的一个意象,大家都写,也就没有几个人能写出新意。
然而杨万里的这首《新柳》却别出心裁,诗人将柳拟人化,柳不仅会动,还有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