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水环境保护及知识产权保护

4水环境保护及知识产权保护

第四部分水环境保护及知识产权保护一、污染源及其评价1、熟悉污染源与污染物分类及调查方法;污染源是指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任何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度、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或能量,统称为污染物。

1.1 污染源分类(1)按自然污染与人为污染分类人为污染是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源研究的主要对象。

(2)按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含化学存在形态)与生物特性分类(3)按环境质量标准中的项目分类方法分类(4)按污染物分布分类按污染物分布范围可分为局部污染物、区域污染物和全球污染物。

(5)按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分类(6)按污染源的状态分类可分为:固定源:点源、面源;移动源:线源。

1.2污染源调查方法(1)污染源调查的工作方法污染源调查一般采用普查和详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排放量大、影响范围广泛、危害严重的重点污染源,应进行详查。

其余的非重点污染源一般采用普查的方法。

污染源调查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2)实地调查、监测、评价阶段;3)总结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

(2)污染源调查的技术方法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物料衡算法、排污系数法、实地监测法。

1)物料衡算方法该方法的依据是物质不灭定律,根据工厂的原料、燃料、产品、生产工艺及副产品等方面的平衡数据来推求污染物的排放量。

a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包括: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产品生成的化学反应式和反应条件;污染物在产品、副产品、回收物品、原料、材料及中间体中的含量;产品产量、纯度(质量);原材料消耗量以及杂质含量;回收物数量及质量;产品得率、转化率;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污染物排放的监测数据。

b衡算模型物料衡算的数学模型为:A=B-(a+b+c+d)A——污染物流失总量;B——生产过程中使用或生成的某种污染物的总量;a——进入主产品结构中的该污染物总量;b——进入副产品、回收品中的该污染物的量;c——在生产过程中分解、转化掉的该污染物量;d——采取净化措施处理掉的该污染物量。

如果对各种产品制定A 、B 、a 、b 、c 、d 的相应定额值A 定、B 定、a 定、b 定、c 定、d 定,则污染物的流失总量为:A =A 定M=[B 定—(a 定+b 定+c 定+d 定)]M式中 M ——为某种产品总产量;计算中各种定额值按下述方法计算;B 定=U 1H 1H 1s K H1 + U 2H 2H 2s K H2+…+ U n H n H ns K Hn U ——原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转化率(%); H ——单位产品中所消耗的物质量(Kg/t ); H s ——原料主要成分的纯度(%); K H ——当量换算系数H H W WK E W W EE W W E ==+-+-----或 K 构成污染物的化合物的质量;产生污染物的化合物的质量;W --污染物量。

a 1000(/)S M S M K kg t M ----定M 单位产品中的物质定额量=主产品中与某种物质有关的主要成分的纯度(%);K 当量换算系数。

s s b (kg /t)F F FF K F F K 定副产品和回收物中某种物质的定额量=--副产品、回收物品中的回收定额;--副产品、回收物品中某种物质的主要成分纯度(%);--当量换算系数。

c S SS S LL K L L K ----定产品生产中某种物质的转化定额=分解定额;分解物中某物质的主要成分的纯度(%);--当量换算系数。

d L L L L αβαβ---定确定去除量或净化定额=治理前的污染物浓度;--治理后的污染物浓度。

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在当量换算系数取值的大小上平衡了设备理想状态运行与实际运行的差异。

2)排污系数法i i G MR =i i G M R 式中--某污染物排放量;--产品产量;--某污染物单位产品的排放量,即产品的 排污系数,与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 设备以及操作水平有关,取值可依类比 分析法进行。

3)实地监测法1)废水及排污量监测废水流量可用流量计、流速仪测定。

在生产过程变化不定的情况下,废水样可在不同时间采集,然后用不同流量加权混合检验分析。

污染物排放量可按下式计算i i M C Q =i i i i M C Q --式中第种污染物排放总量;--第种污染物平均浓度;--废水流量。

2)废气及排放量监测其监测项目的确定依其生产行业及技术水平而定。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必测项目:排放工况,诸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如果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a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一般按国家坐标系及分布平面图);b 排气筒高度(m )及出口内径(m );c 排气筒出口速度(m/s );d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 ,t/h 或kg/h );e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 );f 燃料燃烧排放物的计算。

废气排放量是指以煤、油、气等为燃料的工业锅炉,采暖锅炉等燃料燃烧装置在燃烧过程中通过排气筒或无组织排放大气的数量;如有净化装置,则是通过净化处理装置后排入大气的数量。

经验公式如下:①固体燃料燃烧的烟气量net y a net a neta 3.72 1.65m kg 1000k /kg 4.22m kg 1000Q V Q J Q αα⨯⨯33=++(-1)V (/)--燃料低位发热量,;--空气过剩系数;V --固体燃料的理论空气需要量V =+0.5(/)②二氧化硫的单位时间排放量22223rso so 3so so r 273t 0.7m /)1002732kg h 100m /kg h t kg h t S B V h S BG V h G S B +⋅⨯⋅⨯=+(或=(/)--二氧化硫单位时间排放量,;--二氧化硫单位时间排放量,/;--煤气含硫量,;--用煤量,/;--排烟温度。

③NO x 的单位时间排放量x 0.4535(kg /h)NO G ⨯⨯ 1.186Q 1.05506=()3.810Q --热量,KJ 。

④燃煤烟尘的单位时间排放量12112(1)(t /h)t Y W A B W A B ηηηηηηηηη=⨯⨯-总总--用煤量,;--煤的灰分,%;--烟气中的烟尘占煤总灰量,%,其值 与燃烧方式有关。

--除尘器效率,%,若安装两级除尘装置, 其效率分别为、,则除尘装置总效率按下式计算=+(1-)⑤废水与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6i 9i i 3m 10(t/a t/d)m 10(t/a t/d)m mg mg/m t/a t/d i i i Q Q Q --⨯⨯⨯⨯i i i =C 废水:或=C 废水:或--污染物排放量;C --实测质量浓度,/L (废水),(废气);--废水或废气排放量,或。

2、掌握污染源评价的方法。

污染源评价方法很多,目前多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排毒系数法,分别对水、气污染物进行评价。

2.1 等标污染负荷法933n n 10mg/L() mg/m ()d m /d ii ii i i i C Q S C S C Q -=⨯⨯--∑i i i 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 )定义为P P 某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针对水或针对气;--某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标准与同单位的数值,为无因次量;--某污染物的排放量,L/(针对水)或(针对气)。

污染源(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P 是其所排各种污染物的等标负荷之和,P =P 区域的等标m m nP P ∑污染负荷为该区域(或流域)内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即=P(1)污染物等标负荷比i ii i n n n nP P K P P P K P ∑∑污染物占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比==污染源占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比=(2)主要污染物的确定:将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按大小排列,从小到大计算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列为主要污染物。

(3)主要污染源的确定:将污染源按等标污染物负荷大小排列,计算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列为主要污染源。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处理容易造成一些毒性大、在环境中易于积累且排放量较小的污染物易被漏掉。

然而,对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又是必要的,通过计算后,还应做全面考虑和分析,最后确定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2.2排毒系数法i 污染物的排毒系数F 定义为ii im d F =i i m mg /d d mg /--污染物排放量,;--能导致一个人出现毒作用反应的污染物最小摄入量,人,根据 毒理学实验所得的作用阈剂量值计算求得:i i d mg kg kg kg d mg kg m m /⨯⨯33废水中污染物=污染物毒作用阈剂量(/)成年人平均体重(/人),成年人平均体重以55/人计算。

废气中污染物=污染物毒作用剂量(/)人体每日吸入空气量(/人),人体每日吸入空气量以10人计算。

i 污染物的排毒系数F 定义为:ii im d F =i i m mg /d d mg /--污染物排放量,;--能导致一个人出现毒作用反应的污染物最小摄入量,人,根据 毒理学实验所得的作用阈剂量值计算求得:i i d mg kg kg kg d mg kg m m /⨯⨯33废水中污染物=污染物毒作用阈剂量(/)成年人平均体重(/人),成年人平均体重以55/人计废气中污染物=污染物毒作用剂量(/)人体每日吸入空气量(/人),人体每日吸入空气量以10人计算。

二、水环境质量及其评价1、熟悉水环境质量的相关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单位:mg/L2、掌握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通过对水体的水质评价能够判明水体被污染的程度,为制定水体的综合防治方案提供 科学依据。

水质评价是根据监测取得的大量资料,对水体的水质所作出的综合性的定量评价。

水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①对不同地区各个时期水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②分析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③分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单项污染指标的具体浓度值,仅能反映这项指标的瞬间水质状况,而不能反映由多种污染物共同排放所形成的复杂水质状况。

故应采用综合指数对各种污染物的共同影响进行评价。

评价又可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