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的形成以及对当今社会政治建设的影响摘要: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嬗变都或多或少地与宗教有着关联,都能发现宗教存在的轨迹。
宗教不仅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至今还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还必将影响到人类遥远的未来。
因此,认识到宗教是一种多要素、所层次、多功能的社会现象,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又是社会实体。
关键词:宗教;宗教形成;宗教本质;宗教的影响一、宗教的形成过程以及认识(一)宗教的形成过程宗教的形成过程跟其他文化一样,也是同样属于人类文化范畴。
马林诺夫斯基是本世纪上半叶最具有影响的文化人类学家之一,他的观点指出:“人性的异同源于文化的异同。
”①要进行宗教的研究,必须从人类的文化进行研究,这是最科学的切入点之一。
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所谓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研究文化的特殊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文化,而其各个分支的“真正中心就是对文化进行科学研究”①,因此宗教的起源问题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因为宗教起源,已经体现在人类文化之中,诸如:基督诞生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今天的公元纪年就是以基督诞生为公元元年分界点,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则渗透了中东一些国家的法律之中,可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程度。
关于宗教的起源认识问题,有着众多的说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有:自然神话论、实物崇拜论、万物有灵论、祖灵或鬼魂论、原始启示论等。
这些观点归结起来呈现两大思想倾向:其一,把宗教视为人类智力和文化发展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对神学诠释宗教起源的垄断权,当然也因之受到教会势力的攻击和迫害;其二,把宗教看成是上帝对人类的启示,具有鲜明的宗教护教主义色彩,故得到了教会势力的推崇和支持。
然而,在宗教起源问题,至今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公认。
笔者在此认同恩格斯关于宗教演变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阶段的观点,着眼于对宗教本身演变的描述。
鉴于此,我们从宗教形成的三个环节进行论述。
(1)、从自然崇拜到偶像崇拜考古学成果证明,宗教不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的。
人类诞生以后的漫长历史时期,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宗教观念和宗教信仰活动。
因为宗教是一种相当复杂和高级的思维活动,猿人只有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有可能具备产生宗教所需要的智力条件和社会基础。
原始人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中,随着日益增多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自然现象打交道,认识和把握这些自然现象就势在必然,更不用说去掌握它们了,由之产生种种猜测、设想、幻想、乃至歪曲的认识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人类最初的原始宗教正是在这种历史情境基础上形成的。
可以肯定的是,原始宗教所反映的内容同原始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②。
原始人最先意识到自然界对于自己生存之重要性,而自然界又是压迫自己的一种异己力量,从而把自然界想象为与人同样地具有活动能力。
这就使得原始宗教以自然崇拜为①马林诺夫斯基:一种科学的文化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①起点。
凡是与原始人生活最密切的事物,也就成为人们引以为神力之所在的崇拜对象。
例如:捕鱼者崇拜鱼神,狩猎者崇拜兽神,种地者崇拜五谷神,而住在海边的人则崇拜海神等等。
自然崇拜就是把人们把与自身活动生活密切相关联的土地、天体、山峰、岩石、河流、水火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做崇拜的对象。
这种崇拜已经渗透了原始部落文化之中,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佛教的虔诚教徒,其苦行僧的表现就可见一斑,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所谓的文化“主要是由既得的工艺制品、财物、技术、观念、习俗和价值构成的。
”①要研究原始的自然崇拜,就需要懂得马林诺夫斯基给人人类文化进行的分类,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文明发现,文化实质上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即也已形成的的环境和业已承载的人类机体。
”②非常有趣的是,原始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可分为依赖“顺己”的力量和依赖“异己”的力量这两者情况,但人们只是对自己不能驾奴的与人相对立的自然力量加以崇拜,这多少反映了原始人逆来顺受的无奈心态。
由此,自然崇拜是怎样性质的宗教意识便一目了然。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权威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是的意识(自然宗教)。
”③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假若历史学派不对一文化先作功能分析,不了解该种文化的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便绝不可能认识该种文化的任何形式。
这样,改派的结论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④不过从古代的文化介绍来看,自然崇拜存在多种形式,比较常见的有:天体崇拜、土地水火崇拜、动植物崇拜等等,动植物崇拜晚于动物崇拜,大体上始于农耕时期之初,是随着种植互动日益成为人类主要生产活动和生活资料的来源而产生的宗教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原始人的思维水平逐步地提高。
人们开始自觉意识到自我,觉察出自我与纯粹自然的不同,于是便产生了灵魂的意识。
原始人按照活人的模样想象鬼神。
按照活着的人存在善恶之分,对鬼神进行划分类别。
鬼魂崇拜最突出地表现在对死人的葬礼上。
在鬼魂崇拜发生之前,人们对死者的尸体处理非常随意,但随着鬼魂意识的出现,开始慢慢改变。
祖先崇拜也是最灵魂崇拜的一种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就是把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互相结合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
血缘关系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组成氏族。
在同一氏族中,知足成员同源的观念得到大家的认同,故人们追溯自己的来源,缅想自己的祖先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图腾崇拜具有普遍性,世界各个民族都经历过崇拜形式,图腾是知足成员亲缘关系的标志,人们根据同一图腾而相互认定为同一氏族人,从而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
偶像崇拜是在灵物崇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偶像崇拜的出现,反映了人类初步懂得了用符合代替实物,为此后宗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从多神意识到一神信仰原始社会,人们在一起劳动,生产资料公共所有。
氏族或不良等人群共同体,没有压迫和剥削,原始宗教乃是人群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共同信仰和活动。
宗教信仰是全体成员“自发”形成的,毫无欺骗和有意编造的因素。
由于原始宗教具有全民性,所以,原始人在崇拜对象面前人人平等,而崇拜对象对每一个人也①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②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30—131.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是“一视同仁”。
当遇到某些重大事件需要举行宗教仪式时,宗教活动就表现为全体成员的集体行为。
原始人智力相当低下,未能从多种多样的异己自然力量中概括出一个具有共同性的力量,未能在主观世界虚构出一种抽象统一的统摄诸神神灵,从而形成了“多神意识”。
原始宗教的这一特点也使其具有鲜明的功利性质,亦即人们的宗教活动就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之直接需要的,除此之外,别无它用。
正因为如此,神灵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尚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神圣性,就像人们在“人为宗教”中对待神灵那样。
原始社会末期,山洪暴发,自然灾害频繁,自然界对人们所造成极度心理恐慌,这样新的宗教信仰就应运而生了。
在原始社会“自发宗教”的基础上,阶级社会形成了“人为宗教”。
“人为”并不意味着阶级社会的宗教完全根据主管鸳鸯,在没有任何现实之客观基础的情况下,编造出来的。
人为宗教是一种定型的、完备的、成熟的宗教。
它既有自己的宗教名称和成文的系统的教义,也有严密的宗教组织及其各级负责人,并有复杂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等等。
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用,人为宗教的本已含义昭然若揭。
由于社会存在阶级差别,神灵也因之出现了等级区分。
国家建立以后,人间生活也出现了统一的君主这一“最高统治者”,神灵世界也就有了“至高无尚的神”。
一神信仰不是说只信仰一个神,不再信仰其他的神,而是指所信仰的诸神都统一于至高无上的神的主宰和支配。
当然这一转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原始总监奥崇拜对象的自然属性日益减少,社会属性日益增多,最后把“许多神的全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
这就产生了神教。
”①作为宗教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使从自发宗教向人为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为宗教适应了社会统治的需要,比如:皇帝自称为“天子”。
这就是适应统治的需要。
总之,人为宗教比自发宗教成熟和高级,这就决定了某些人为宗教有可能打破地域、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3)从地域宗教到世界宗教人为宗教最初的表现形态是国家宗教。
这样,不论是自发宗教还是人为宗教,都具有地域的局限性核种族的狭隘性。
大约在风景社会的中兴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世界性沟通和融合开始出现,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普遍。
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各种宗教通过交流和比较,有的被淘汰了,有的则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这就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二),对宗教认识的深化宗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曾经发生过的普遍现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正因此故,文明社会对宗教本身的思考与研究,就像信仰宗教一样,始终有着极大的兴趣,而“宗教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地或隐含地成为研究宗教的中心话语。
然而,“每个宗教定义,从其出发不久,都会激起另一个断然否定它的含义。
看来,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而坚持不同宗教定义的人们之间的敌意,几乎不亚于信仰不同宗教的定义,而坚持不同宗教定义的人们之间的敌意,几乎不亚于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
②这种现象至少说明,给宗教下定义无疑是困难至极。
那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的定义又是什么?1.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近代以来,西方在宗教上的认识来,费尔巴哈无疑是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7.人物,其研究深深影响着许多学者。
在宗教问题上,费尔巴哈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用理性的火炬照亮宗教黑暗的本质,最后使人得以不再成为宗教曾经利用来压迫人民的幻想力量的玩物。
具体而言,他就是要使人“从神的朋友转变为人的朋友,从信仰者转变为思想者,从祈祷者转变为人,转变为完全的人”。
费尔巴哈坚信,“人是宗教的始端,人是宗教的中心点,认识是宗教的尽头。
”①他何以获致如此之认识呢?(1)、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整个本质表现在献祭之中。
献祭的根源就是“依赖感”,即恐惧、怀疑、对后果对未来的无把握和对所犯罪行的良心上的咎则;献祭的结果则使人感到自信、满意、对后果的有把握及自由、幸福。
基于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基础”归之于人的依赖感,并指出这种依赖感的对象就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