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容经济活动的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 地理学学科体系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

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一)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二)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三)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而经济地理学家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异问题: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1. 区位理论的定义: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 区位理论的基本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空间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的特性:客观存在的属性或资质,如劳动力,交通环境,自然条件等。

(二)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特性: 具有主观性,对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的利益不同,那么能让他觉得选择此区位有优势(而不是其他地方有的)的区位条件就是区位因子。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影响经济生产的基本要素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影响机制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二) 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或交通中心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影响机制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

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资本的类型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二) 影响机制1.固定资本2.资金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劳动力数量(二) 劳动力素质(三) 劳动力成本(四) 劳动力移动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成为新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二)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

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

(三)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1.政府通过制定规划以及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2.在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附: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

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

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需求。

政府的其它需求,例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要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

第四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涵(一) 交通的概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二) 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的影响(一) 运费成本对与区位选择的影响1.运费的构成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3.运费的定价制度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

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的特点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1.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的重要性2.机场产业与机场产业区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 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二) 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2.地租曲线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