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本医疗服务--公共经济学论文作业

基本医疗服务--公共经济学论文作业

基于公共经济学角度分析医疗服务“看病难”问题XXX(北京XXX大学XXXXXX学院)摘要: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出现的“看病难”问题,描述了“看病难”如何在医患之间体现出来。

基于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的经济学原理,探讨了市场失灵下,政府参与控制的过程中所作出的行为对“看病难”的影响,通过分析现有体制机制的不合理导致政府关于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并从公共经济学视角对造成“看病难”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制度分析,以期为政府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失灵、看病难1 问题背景和医疗服务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经济财富的增加使得他们对自身健康水平的要求也显著提高,将财富的一部分存款用于日后就医看病所用。

然而,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投入,医疗服务体制的改革进程非常缓慢,这就引起了人们健康需求与卫生医疗服务的脱节,出现一些不协调不均衡的社会问题,例如医疗卫生资源缺乏、部门监管不到位、高层管理者腐败、医药垄断价格昂贵等等。

在我国现阶段国情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的表现呈现严重的不公平,城乡服务水平,资源供给,投资力度差距较大,医患矛盾多,纠纷频频发生,这也是医疗领域近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众多因素积聚使得宗旨为人民服务的医疗卫生事业很难解决人民的迫切需要。

因此,“看病贵、看病难”成了百姓心中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一种恐惧心理,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大重担。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虽然早就存在,但是这一阶段在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虽然经历了几次医疗改革,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仍然有许多地方还没得到有力的改善。

纵观医疗服务市场,医疗服务虽然能够同市场中其他商品一样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提供,然而在医生和患者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医疗市场的本身具有不可逆性,纠错成本非常高,所以存在许多的医患问题是难以得到合理的解决。

医疗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而人们对于看病就医保障身体健康的需求是刚性的,因此,很容易导致市场失灵致使市场调节机制不能完全发挥。

随着市场化和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逐渐淡化,追求经济利益导向在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开来。

医疗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

2 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经济学性质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上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或收益上非排他性的产品。

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公共产品又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看,该服务是为了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身心健康而提供建议和给出有效措施的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包括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防止疫情的扩散、预防接种等。

这些服务具有严格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还具有产品的不可分割性,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产品。

从人们对医疗服务刚性需求看,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一个人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愈,会影响到第三方的健康,可以降低周围的群众染上这种病的概率。

因此,基本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效应。

这种正外部效应可以预防其他人感染疾病、控制疾病的传播、保护体弱者......由于正外部效应的存在,即使医疗卫生服务在提供时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而在消费上表现出一定的竞争性,但是他有着独特的特性,由政府来提供天然的优势。

所以,基于此原因笔者认为基本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品。

对于特需的医疗卫生服务而言,该服务只是为了满足某部分人的特别需要,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本文将这类特殊服务归为严格意义上的私人产品。

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上,供需双方存在着信息严重不对称,供方的自然垄断和需求缺乏价格弹性等特殊性。

现实生活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习惯表现为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患者委托医生帮其选择医疗服务,供方可以利用其作为患者的“代理人”“服务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对服务的种类、数量、方式等作出主导性选择。

同时,医患之间存在着双方激励不相容的可能性,如果缺乏调控和管制,将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或出现价格上升,以及诱导需求等一系列市场失灵问题。

3 “看病难”如何在医患双方体现“看病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百姓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满足,国家已经针对实际情况也在作出相应的医改政策。

本文就针对“看病难”这一问题概述了以下几点,来映射出“看病难”是怎样体现在医生和患者之间。

首先,人们跟偏好大医院。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大的就是好的。

大医院的看病质量、医疗设施、服务水平、优惠政策等都是吸引众多患者求医的因素,并且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百姓享受到福利,城乡居民可以通过医保卡、医疗保险等方式去医院看病,由此造成大量病人涌入城市大医院,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医院人满为患。

与此同时看病人多给医院带来效率低下的影响,看病程序是每个病人要接受的流程,挂号、看病、缴费、拿药,各个服务窗口每时刻都会有很多人排队,医生每天要诊断如此多的病人,时间长就会疲乏,看病仓促,引起看病质量下降,患者得不到彻底的医治,长此以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加速医患之间的矛盾。

其次,“VIP”关系引起的不公平。

每个医院都会有这种现象,病人托关系找大夫插队看病,其他病人早早来排队,为的就是能够排上号看上病,由于许多关系户的插队会影响到其他病人的就诊时间,引起很多患者的不满,“看病难”的抱怨此起彼伏。

第三,医院资源投入不足。

医院的床铺紧张,好多病人只能在门外走廊、楼梯、等候椅处休息,医疗器械和师资队伍也有待增多,在有限的资源下,很多急诊病人只能依次等着,延长就诊时间就可能危害到生命。

人员的缺失和设施配置的不完善造成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患者需要的医疗服务质量。

第四,医生服务态度变差。

医院每天进进出出的病人,就数量而言,已经让医生感到紧张,一天的时间几乎全在于患者和家属之间周旋,他们会累到筋疲力竭,面对患者的种种问题和家属的抱怨,医生心里也会烦,持久的工作量使他们没有很好地耐心去解答每位患者的问题。

因此,医务人群同时存在着心理和生理的压力,也会影响医患之间的和谐相处。

4 “看病难”问题制度分析医疗产品的市场失灵指医疗产品的本身特征使得它无法仅仅通过市场机制达到最优配置,政府作为一市场监管、调节国民经济正常运营为职能的部门,在市场机制无法有效的配置有限的资源时,政府应该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整,弥补市场的不足,纠正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但是,如果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配合的不恰当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小节就有关调控失调问题做出以下分析。

(1)政府财政预算政策在市场活动中,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人,各自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往往会做出利己的选择。

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财政支出的一部分要用于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卫生支出曾一度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3.6%。

到2000年,下降到2.6%。

这个比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

然而,我国卫生总费用自1995年以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占GDP的比重在2003年已达到6.5%,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卫生总费用的结构中,政府支出的比重较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长期占近60%的份额,由此可见,在看病过程中,看病患者承担了太多的成本。

(2)医疗卫生服务完全由政府供给1)医疗服务供需不均衡。

人们对医疗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渴望,而政府对于服务的投入和供给却严重不足。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统计信息,对卫生资源、病床使用情况和政府卫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医疗机构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国家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是衡量卫生资源的重要指标。

根据表中的变化波动数据反映出从2012年底到2013年10月份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减少了743个,关键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降幅度较大,共减少2825个,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有所放松。

是呈下降的趋势,仅一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是增加了0.5个百分点,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相继减少了3.2%和2.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有细微的提高;三级和二级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也有所减少。

年到2012年期间,我国财政支出每年都有增加,在2012年,财政总支出占GDP 比重达到23.10%,然而,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仅有1.35%,医疗卫生财政支出仅是总支出的5.75%,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个比重份额是偏低的。

可见,我国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政府投入是不足的。

2)资金流向不明,效率低。

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资金经过多个部门的流转,最终流向不明确。

首先,一部分资金用于公职人员的支出消费;其次,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的购置;第三,公民医疗保障机制的支出。

这些支出费用没有明细话透明化,把有限的资金投向不明确的领域,使得资金使用不当造成效率低下。

(2)公立医院的垄断公立医院形成垄断市场,一部分原因来自政府。

许多公立医院引进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设备,资金周转不灵,医院内部财政赤子严重,由于政府在背后支撑,所以才能避免破产的损失。

公立医院在体制上还是表现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医疗机构得到更多自主权,不再完全受控于政府的管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理性市场参与者都会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公立医院也慢慢的采取一定的手段获得经济利益。

民营医院的加入并没有给公立医院带来威胁,因为这些民营医院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实力相差悬殊,以及还没有在公民心中树立良好的信誉,使得公立医院形成垄断地位,阻碍了医改的顺利进行。

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体制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供需不均衡、政府投入不足、资金使用效用低、医疗资源匮乏等等因素造成今天“看病难”的现状,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相处。

针对该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如何尽可能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政府正在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将医改纳入其中,提高了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重视程度,加大投资力度,保障人们健康,努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打消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1]黄志强.“看病贵、看病难”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7(4)[2]王丹.信息不对称下的医疗服务市场分析.吉林大学.2011(4)[3]王敏瑶·张宗久.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的政策建议[J].中国医疗保险.2012(6)[4]贺秀英·杜景云.浅析医疗制度改革. 法制与社会[J]. 2009(12)[5] 闫凤茹.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评析. 卫生软科学[J]. 201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