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基坑工程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先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深基坑工程的广泛应用,是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研究的。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所以要保证基坑的土方施工安全,除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外,还需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加强管理,使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能形成有效的流水施工,减少基坑暴露时间。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针对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相应的施工安全与技术措施。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一、工程地质概况及水文条件
根据建材广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区内与基坑支护相关的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1、人工填土层:以杂填土为主,局部为素填土。
灰褐色、灰黄、砖红色,湿且松散,厚1.50~3.50m。
2、淤泥质土层:灰黑色,饱和,流塑,局部夹团状粉砂。
本层场地分布较少。
层厚1.00~5.70m,层面埋深1.8~3.0m。
标贯级数为2~4击。
3、含淤泥中砂层:呈灰、灰黑色、饱和、松散状态,含少量淤泥,分选性一般,颗粒继配不均匀。
仅少部分钻孔有揭露。
层厚1.80~3.0m,层面埋深1.5~4.3m。
标贯级数为5~8击。
4、淤泥质粉、细砂层:呈灰、灰黑色、饱和、松散状态,分选性一般。
仅少部分钻孔有揭露。
层厚0.80~10.0m,层面埋深
1.6~7.0m。
标贯级数为3~10击。
5、中砂层:呈灰、灰黄、灰白等色,饱和,稍密状,分选性较差,颗粒级配不均匀。
层厚0.65~15.6m,层面埋深3.0~7.5m。
标贯级数为9~12击。
6、粉质粘土层:灰、褐红、灰黄、粉红色,湿,可塑状,韧性中等。
分布较广,厚0.80~5.5m,标贯5-13击。
7、细纱层:普遍分布,灰黄、灰白、饱和,稍密状,局部松散,分选性一般,颗粒级配不均匀。
厚0.9-5.2m,标贯10-14击。
8、粗砂层:呈灰、灰白、灰黄等色,饱和,稍密至中密状,分选性差,颗粒级配不均匀。
层厚1.50~11.8m,标贯12-24击。
9、粉质粘土层:褐红、褐黄色,湿,硬塑为主,局部可塑,韧性中等。
层厚0.95~6.4m,标贯13~23击。
本场地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和外围含水层迳流补给。
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
基岩裂隙发育,地下水具有局部含水量较丰富,富水性不均匀的特点。
由于砂层厚度大且连通,透水性较好,地下水水量较丰富。
在钻探期间得地下水位深度为1.50-2.40m。
二、基坑设计概况
1、基坑总面积约为17000㎡,基坑周长约为600m,其中钻孔桩支护延长为419m,放坡1:2部分延长为172m,施工前场地应先平整,平整后最大绝对标高不得大于7.80,即相对标高-0.55.基坑开挖深度约为9.8米。
如果开挖深度发生变化应及时通知设计进行方
案修改。
2、基坑施工应根据具体情况修改和完善设计和施工方案,即采用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3、本工程采用ф1000及ф800钻孔灌注桩作支护排桩,采用ф1000单排搅拌桩作止水帷幕(其中南面放坡处平台及坑底采用ф500双排搅拌桩)。
钻孔桩的水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钢筋笼:纵向钢筋用hrb335级钢,fy=300mpa,纵向钢筋的接驳应优先采用焊接,接口必须按规范要求错开。
水平钢筋(螺旋箍及横向加劲箍)用hpb235级钢(fy=210mpa)及hrb335级钢(fy=300mpa),纵横钢筋交接处均应焊牢。
4、ф1000搅拌桩采用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用量为
250kg/m,采用“唯一可变量”工法施工。
5、ф500搅拌桩采用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比15%,四搅四喷。
冠梁腰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30,主钢筋hrb335,fy=300n/mm。
6、基坑安全等级二级,使用年限为基坑施工完成后一年,基坑周边顶面活荷载取20kpa。
三、施工技术与措施
3. 1 施工前的控制措施
3. 1. 1 分析地质勘察报告
施工前应对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认真分析研究, 根据挖土深度范围内不同土质的物理性能和地下水位情况( 特别是丰水期的水
位情况) , 选择相应的土方开挖、支护结构及降水方案。
基坑支护结构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及对基坑周边环境及支护结
构变形进行验算。
根据所制定的施工方案, 对全体施工人员作详细的安全与技术交底工作。
3. 1. 2 调查基坑周围的建( 构) 筑物
调查基坑周围建( 构) 筑物在基坑开挖前是否已经存在倾斜、裂缝、使用不正常等情况, 需通过拍片、绘图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 必要时要请有资质的单位事先进行分析鉴定。
对于距坑边较近的地下管线应预先采取加固和保护措施。
3.2根据基坑的实际情况, 选择确定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 并组织专家组对方案进行论证评审。
l、深层搅拌桩采用“唯一可变量”工法及“四喷四搅喷浆法”进行施工。
2、基坑支护桩采用钻孔桩,土方主要采用机械挖运。
离坑底及坑壁0.3米处土方必须由人工开挖。
基坑支护桩全面施工前应进行试桩,并监测周围建筑、道路及地下管线,以确保安全,试桩后分两批跳钻施工,施工过程中应视地下水情况跳挖。
3、基坑土方在支护桩及桩顶冠梁完成后进行开挖,分东、西两区进行。
施工时应密切配合好锚索、腰梁的施工,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分为沿支护桩周边5米范围-1.7m深、全基坑范围-5.7m及
-9.65m深开挖,开挖后及时完成锚索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
基坑东、西区土方开挖应控制保持均衡,东、西两区土方高差可采用放坡处
理(坡度按土质条件定),必要时用沙包或水泥砂浆护面,严禁超挖或大锅底式开挖。
基坑土方配置6台挖土机进行机械开挖,人工修边。
基坑土方开挖时须密切配合好支护结构施工,利用时空效应原理,采用分层分区的方法开挖,挖土顺序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施工顺序进行。
为加快施工进度,按设计图设置汽车运土坡道,用于汽车直接进入基坑运土。
基坑土方开挖前设置降水井,将场地地下水位降低至坑底以下500处。
降水可对地下水位以上和以下的土进一步固结,截住基坑坡面和基底的渗水,增加边坡的稳定,防止基坑从边坡或基底的土粒流失,改善基坑的砂土特性,防止基底的隆起与破坏加快土方开挖进度。
基坑土方开挖时,做好基坑内外排水:沿基坑顶四周外侧20cm左右,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底宽0.3m,沟深0.3m,沟的三侧采用砌砖和水泥砂浆抹面,顶面设0.1m厚的人行钢筋混凝土盖板,排水沟内的水经过沉淀池后接入市政排水管中排出;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沿两侧开挖临时排水沟,每隔30~40m挖出一个临时集水坑,使基坑积水通过排水沟流入集水坑内,再用污水泵抽出坑外,排入基坑外排水沟。
基坑内每层土方开挖的土层面,应挖成3~5%的坡面,形成自然泄水坡以防基坑积水。
坑底保留300厚土方作保护层,待底板垫层施工时再人工清底修边至基坑底,随挖随检测验收随捣混凝土垫层封底。
基坑土方开挖期间对土体侧向位移、基坑项面沉降量和水平位
移、邻近建筑沉降和倾斜、地面沉降和地下管线沉降和位移、地下水位等项目除了甲方委托第三方进行监测外,我项目部也要派出专人监测,同时与现场观察相结合,随时曾加检测频率,利于指导调整基坑施工方案或设计方案,确保基坑工程安全施工。
4、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
5、砂、石、水泥、砌块及其它构件在场内适量堆放,主要采取边施工边运输的方式。
根据工程进度计划,提早组织材料订购、质量检测、配方测试,确保材料按施工进度的使用量分批进场。
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进行组织施工, 不得随意变更。
需修改变更方案时, 应按审批后的方案进行施工。
基坑坑顶边缘不得任意堆放土方、材料及设备, 特别是有振动作用的设备, 避免增加坑顶边缘荷载作用。
加大边坡及支护结构的承载压力, 同时在坑顶设挡水设施, 防止雨水流入基坑冲刷坡面。
3. 3 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深基坑工程施工因受内部水文地质和外部周围环境及气候的影响较大, 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 需对工程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分析, 施工单位还应建立和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
从公司到项目部及作业班组的应急救援体制, 在人、财、物上全面落实, 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对紧急情况作出迅速反应。
一旦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及周围建( 构) 筑的安全、周边沉降开裂、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坍塌以及雨季影响等, 能快速及时起动紧急应急准备方案实施抢险救援, 防止事故进一步发
展并得到有效控制。
4 结束语
城市建筑业深基坑工程规模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地区。
所以深基坑工程施工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 较容易出现安全事
故隐患, 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工程质量。
因此, 深基坑工程施工要根据其特点, 了解和掌握一切不利因素, 重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
管涌、坍塌、开
裂沉降、滑移、大暴雨等因素,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安全、合理施工方案和方法,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
如在施工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加强监测、检查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能保证深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