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2)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2)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2)一、选择题1.“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B.C.D.3.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A.伊斯兰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4.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盘庚迁殷C.文成公主人藏D.孝文帝改革5.“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

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A.郦道元B.贾思勰C.祖冲之D.李时珍7.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8.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A处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A.前秦B.北魏C.东晋D.南朝9.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10.“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该史料记载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情形B.西汉初年南方的情形C.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D.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11.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B.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C.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D.曹操军队与刘备军队1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13.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1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5.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16.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A.南朝B.西晋C.东晋D.汉1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其目的是( )A.缓和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B.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C.认祖归宗,促进民族融合D.促进草原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18.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①投鞭断流②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唳④破釜沉舟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9.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0.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中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A.西晋B.隋朝C.唐朝D.清朝21.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蜀汉国力薄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在发表这篇文章时的政治形势是A.周王室衰微B.百家争鸣C.国家统一D.三国鼎立22.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

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A.西晋灭亡的原因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C.西晋社会的混乱D.西晋的民族矛盾23.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顾恺之B.胡昭C.王羲之D.锺繇24.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A.源于自然灾害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阻碍民族交融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5.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A.桂陵之战B.垓下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曹操死后,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因此A对曹操的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实行屯田、统一北方、招揽人才,都是曹操所为,故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根据三国都城的位置可知,D项中的图片反映了229年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3.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所以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石窟艺术,该宗教是佛教,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4.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的“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和革易旧俗的汉化措施。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作用是改变陋俗,便于接受中原文化。

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孝文帝改革,D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与迁都无关,排除A;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排除B;文成公主人藏发生在唐朝,排除C。

故选D。

5.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①正确。

据题干材料“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可知②正确,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6.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

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南朝的祖冲之。

故答案选C。

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加强了北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北魏的汉化措施,没提到经济、中央集权,故BC不符合题意;北魏只统一了北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解析:B【解析】【详解】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据此可知题目给出的示意图中A政权是北魏,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 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南朝、北朝的相关政权。

9.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带兵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进行大战,前秦军队打败。

历史上称为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与诸葛亮无关,D符合题意;联吴抗曹、三顾茅庐与创造八阵图都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ABC排除。

故选择D。

10.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方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到后期出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还没有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南方逐渐得到开发,故B不符合题意;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这不是南方情况,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11.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赤壁怀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役发生在赤壁,因为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2.C解析:C【解析】抓住关键词“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结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三国时期开始。

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C项符合题意;刘备、孙权和曹丕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据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