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育英中学初中部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本学期,初中部在校委会的领导下,围绕“德育立校、管理兴校、质量强校”的总目标,与时俱进,顺势而上。
向改革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向教研要质量,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圆满完成本学期各项工作任务。
一、狠抓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1.学部围绕《延安育英中学教师教学工作常规要求》,依据《延安育英中月教学常规奖考核方案》对教师教学常规各环节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做到要求到位,措施到位、检查到位、兑现到位,开学第一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上述两个制度,明确各科常规,落实课程清单。
做到课程进度统一,作业布置统一,批阅检查统一。
(1)教案:总要求是青年教师(教龄10年以下)备详案,中、老年教师备略案。
互研组长每周一审批,教研组长两周一检查,学部一月一评比一兑现。
本学期,没有无案上讲台的现象。
备案备得好的教师有:曹志君、刘燕、马娇艳、贺晓妤、张旭艳、吕春丹、施美伊、冯雪军、李慧丽、刘燕祥、寇莉莉、王春林、张海玉、曹琰、杜伟、杨静、王瑾、牛义、贺鹏、罗威、刘琪、寇欢欢等。
(2)上课:根据课堂常规要求,细化课堂各个环节,制订课堂各板块具体标准,出台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规则。
总要求是:上好“三课”,互研组内上一节公开课,教研组内上一节示范课,学部赛教活动中上好一节优质课;加强课堂检查,学部每天定时检查和监控抽查相结合,随时掌握各科任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
开展评教活动,教研组内互评常态化,期中、期末组织两次学生评教活动,给每个教师画像定位。
本学期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有:曹志君、张晓菊、郭晓凤、李长丰、罗威、王春林、贺小妤、龚洁、李媛媛、宋亚利、张旭艳、韩琴、吕春丹等。
(3)作业:学部根据学校作业常规要求,明确各科作业量次和批阅要求。
以课程进度清单为准,各互研组组统一布置,小组监督完成。
每周班主任定期抽查,每月学部统一检查,量化定级,考核兑现。
在作业布置批阅认真方面好的教师有:李艳、曹志君、韩琴、龚洁、施美伊、郭晓凤、李慧丽、杨静、王春林、卢翔翔、杜伟、齐巧巧、张三平、李长丰、黑延宏、刘琪、寇欢欢等。
(4)考试:坚持周考制度,组织好常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实行考教分离。
每次考试,学部年级组组织严密,过程规范,从命题、组织、阅卷、分析,每一环节责任具体到人,严格把关。
尤其考风,监考从严,违纪从重处罚。
本学期,考试这项工作由于高度重视,抓得实,效果明显。
(5)教研教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步入正轨,效果良好。
教研工作做到“三个一”“四定”。
“三个一”:评一节研讨课,学一篇课改文章,研究一单元教材;“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发言人。
各互研组每周活动一次,教研组每两周活动一次,学部一月考核一次。
本学期,学部教研工作开展有声有色。
不仅活动开展经常化,而且活动内容、形式向有内涵、高层次方向发展。
教师听课积极,互听互研形成风气,本学期听课节数超过20节的教师有:曹志君、贺小妤、贺赟、张旭艳、陈贝、马杰、李楠、高颖、黄鑫、刘琪、张乙惠、寇欢欢、王瑾、宋亚利、李长丰、张晓菊、张海玉、高江、杨静、王春林、龚洁、李媛媛、刘静、韩琴等。
2.扎实推进课堂改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逐步推开。
“高效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校迎势而上,大胆改革,采取边试边行的方法,逐步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学部根据学校安排,积极行动,定方案、定措施、定教师,每个环节,步步紧跟,环环相扣,取得很好的效果。
(1)组织培训:从思想上统一认识。
学校聘请延中课改专家给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这在思想理念上为课改奠定了坚定地基础。
(2)外出实地考察学习。
学部组织教互研组长、骨干教师到延中、实验名校进行实地学习,听名师课,与名师互研。
从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模式,为课改推进起到引导作用。
(3)由点到面,边试边行。
学部成立课改实验团队,实验教师,实验班级,团队协作,集体决定。
通过反复试讲修正,互评,学部拿出三节基本成型的课改示范课,实验教师是王春林、贺小妤、李媛媛,达到典型引路的目的。
为全面推行课改起到示范作用。
(4)严格训练编写“三单”。
教师导案、学生学案、学生课时作业是高效课堂的载体。
整个课堂推进必须紧紧围绕“三单”进行,学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编写“三单”的理论和要求,学习编写“三单”的操作规程,学习了例案,教师基本掌握编写“三单”的基本过程。
先由个人仿照例案自己编写,然后互研组内讨论修订,最后应用到课堂。
目前学部要求初二、初一各科教师开始按“高效课堂”模式,运用“三单”上课,为全面推开做好准备。
二、坚持“德育为首”,分段落实德育目标,构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坚守“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的理念,以教育学生理解、体验、践行真善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自理、自律、自尊、自强为重点,实施按年级分段定目标的教育与管理方式,以培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开展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实现培养总目标为宗旨,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理念。
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方向,学校注重提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
依据《班主任一日常规》,《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学部对班主任进行考核。
班主任计划、班会记录,总结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考核。
本学期,工作出色的班主任有:吕春丹、贺小妤、王春林、郭晓凤、刘静等。
2.分段细化、分层实施德育目标,形成育人风格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将德育目标分段、分层细化,是我校德育工作特色。
初一年级:重在培养行为习惯;初二年级:重在讲诚信、负责任;初三年级:重在感恩、报恩。
(1)狠抓常规管理,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强化日常管理,我们紧紧围绕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如记写“三省”日记,每周一篇经典背诵,人人会背《中学生守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初一年级,我们通过班级板报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要求,提醒大家模范遵守纪律。
通过《我爱我家》《我的行为我做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主题班会落实分段德育目标。
初二年级重在讲诚信、负责任,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们以强化纪律为主,有针对性的设立主题班会和各种大型活动,培养学生讲诚信,说实话,办实事,做真人。
通过班会《诚信伴我行》《正确认识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快乐成长,责任在我》落实德育分段目标。
初三年级重在感恩报恩,学生在奠定良好基础上,初三年级以迎接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为起点,开展各种活动,学雷锋活动月等,实现感恩、报恩、自立自强的目标。
将学校的德育分段目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三段德育目标贯穿下来,使德育工作更具连贯性。
(2)完善制度。
我们建立巡课制度,卫生管理与检查制度,早操评比制度,干事检查制度,值周检查制度。
坚持每天巡课,发现问题,及时与年级组,班主任进行沟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把工作落到实处。
3.以开展系列活动为载体,强化发展学生个性,均衡发展开展大型活动使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本着开展一项活动,就要让它最大限度的发挥德育功能。
如“迎元旦”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庆元旦联欢会”等。
三、落实办学理念,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益的教师队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没有教师的高素质,就没有学校教育的高质量;没有教师的良好形象,就没有学校较高的社会声望。
学校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以办学理念整合教师队伍。
推进主流意识的形成。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坚定“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的这种理念,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在教师培养体系上突出“实验性”,在培养途径上突出“创新性”,在培养标准上突出“示范性”。
2.注重师德教育,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全体教师的座右铭。
使教师树立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我们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主要依据,并且强调教师严禁有偿补课、严禁乱订资料、严禁乱收费。
学部每学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相关问题进行反馈,学生评教是学校常规管理之一,学生评教结果纳入评先评优。
3.关注教师教学业务的成长。
作为常规教学工作之一,学期初,学部安排部署教师要经常性的进行业务学习。
4.抓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每周的互研组校本教研,教研内容包括“三个一”即听评一节研讨课;学一篇相关的课改理论文章;研究一单元(章)的课标及教材。
每次教研时间为两课时,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本学期,各学科不断拓展研讨渠道,灵活研究方式,实施了校本教研计划制度。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1.德育工作还存在“盲点”。
德育工作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粗线条化,只满足落实学校提出的各项要求,而没有针对本班实际的近期和长远规划,因此,工作中表现为被动,急于求成,方法就是“管、卡、压”,对“双差生”动辄请家长,缺少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怨学生、怨家长,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激化了矛盾。
德育工作没得到实效。
所以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办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比如:进行班主任培训,开展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制定《班主任工作规程》,包括班主任任职条件与基本职责、班主任管理规程、班主任培训、班主任评价等部分。
2.教师的教学理念还需要转变。
面向全体、缩小差距的核心目标还没有牢固树立。
课堂教学检查中,教师放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讲课中缺少激情;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没有。
对中考的研究不够,在课堂教学中依赖于复习资料,缺乏对资料的精选与整合。
下一步我们要研究的是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以学定教,针对学情开发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