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学设计本首词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诗词教学更应体现这一新课改精神。
本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词中营造的清新淡远的意境,品味诗意,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感受词中营造的清新淡远的意境,品味诗意,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周词中自然清新的风韵美及含蓄深沉的乡愁。
教学重点
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因为它淡淡的清香,美妙的形态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
他们留下了很多吟咏荷花的诗篇,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由于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咏荷杰作,一起走近周邦彦的《苏幕遮》,一同品味无穷的荷韵。
二、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他的词格律谨严,语言富艳精工,善铺叙而含蓄,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有“词家之冠”之称。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一、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词作情感。
(提示:本词上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下片抒情,格调轻柔,要放慢语速,
充满深情地来诵读。
)
2、学生诵读。
二、赏析探究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沉香、鸟雀、初阳、荷叶、宿雨、水面、荷花。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
2、开头两句写词人的室内活动,暗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燎沉香,消溽暑”,夏季雨后的清晨,房间里又潮湿又闷热,人的心情也是沉闷的,焚香既是为了消暑,也是为了驱散心中的烦闷。
整个境界给人凉爽安静的感觉。
3、“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赏析“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4、王国维先生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如何理解他的评价?
明确:在这个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
感刻画得惟妙惟肖;“举”则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荷花的动态美、向上挺立的力度美刻画得十分传神。
5、词人由上片写景过渡到下片抒情,景与情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哪个意象?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风荷。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眼前的“风荷”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吴门亦是“三秋桂子,千里荷花”而著称;想到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于是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6、“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明确:“久”字体现了作者对漂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
7、“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明确:如果说下片前几句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
思乡情切,以至梦中飞渡,恍若回到了故乡,与友人一起划着小船畅游芙蓉浦了。
以如梦似幻的乡愁乡梦结束,余韵袅袅。
词最后的“芙蓉浦”,与上片“荷”遥相呼应,是对荷的描写的延伸,使全词结构更为完整、紧密。
五、拓展探究
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思念来写思乡之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这种
手法叫对面着笔或曲笔。
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阅读中经常会碰到,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六、课堂小结
周邦彦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本词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七、作业布置
背诵《苏幕遮》,并完成同步作业。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八、板书设计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
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沉香室内动静结合
景鸟雀屋檐清新自然
荷叶、初阳、水面、荷花室外景中含情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情羁旅思乡直抒胸臆
对面着笔如梦似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