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粒混凝土配合比与强度、坍落度的关系研究 一.实验目的:研究陶粒混凝土配合比与强度、塌落度的关系。
二.实验方案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配比表
铲子,量筒
实验材料:32.5级水泥,42.5级水泥,水,砂(普砂,轻砂),石,Ⅱ级粉煤灰,陶粒,减水剂,微沫剂 配合比设计计算公式:
1、陶粒混凝土的试配强度,0 1.1(0.9577 1.129)
cu f
f K =
-
f ———陶粒混凝土砌块28d 的抗压强度;
K ———砌块的空心率。
2、每立方米陶粒混凝土的水泥用量,011.645( 2.107)T
c cu c h
m f f
f ρ-=-
T f ———轻骨料筒压强度; c m ———水泥用量;
h ρ———轻骨料混凝土干表观密度;
c f ———水泥实际强度。
3、用水量w V ,粗细骨料用量t V 按《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512002-确定
4、砂率按《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512002-确定
5、砂用量s t p s m V S ρ=⨯⨯
6、陶粒用量(1)a t p a
m V S ρ=⨯-⨯
三.实验过程
实验分为六个阶段:准备阶段、拌和阶段、测量坍落度阶段、试件制作阶段、脱模养护阶段、
测试阶段。
准备阶段: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以及材料。
拌和阶段:
1.按照配合比称量各材料的用料备料,将拌板和拌铲用湿布润湿后,
将砂倒在拌板上,然后加入水泥,用铲自拌板一端翻拌至另一端,如此反复直至充分混合,颜色均匀,再加上石料,翻拌至混合均匀为止。
2.将干混合物堆成堆,在中间作一凹槽,将已称量好的水,倒一半左右在凹槽中(勿使水流 出),然后仔细翻拌,并徐徐加入剩余的水,每翻拌一次,用铲在拌和物上铲切一次,直 至拌和均匀为止。
测量坍落度阶段:
1.湿润坍落度筒及其他用具,并把筒放在不吸水的刚性水平底板上,然后用脚踩住两边的脚踏板,使坍落度筒在装料时保持位置固定。
2.把按要求取得的混凝土试样用小铲分三层均匀地装入筒中,使捣实后每层高度约为筒高的1/3,每层用捣棒插捣25次。
插捣应沿螺旋方向由外向内中心进行,各次插捣应在截面上均匀分布。
插捣第二层和顶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
灌注顶层时,混凝土应灌到高出筒口,顶层插捣完后,刮去多余的混凝土并用抹刀抹平。
3.清除筒边底板上的混凝土后,垂直平衡地提起坍落度筒,保证在5~10s 内完成。
量测筒高与坍落后混凝土试体最高点之间的高度差,即为坍落度值,并记录。
试件制作阶段:
将混凝土重新翻拌均匀后装入试模中,制作三个试模(其中4号做六个试件),在振动台上充分振荡均匀后,做上标记放在一边养护。
试件的脱模与养护阶段:
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时取出脱模,并用防水墨汁对试件进行标记,将标记好的试件立
即放入水中养护,彼此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测试阶段:在水中养护28天后,取出试件进行抗压强度测定,并记录在表格中。
四.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数据处理时,平均强度为舍去最大或最小值取平均。
配合比的数据记录及处理
五.实验结论
1.改变水泥用量,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坍落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关系,平均强度也先
增加后减小的略有波动的关系。
2.改变陶粒用量,随着陶粒用量的增加,坍落度呈现小幅度增加的关系,平均强度先减小
后增加,中间略有波动。
3.改变粉煤灰的用量,随着粉煤灰用量的增加,坍落度明显增加,平均强度减小。
4.改变水泥用量以及粉煤灰用量测得的平均强度明显大于改变陶粒用量测得的平均强度
六.实验小结
1.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混凝土拌合物的量配的太少导致无法完全填满坍落度筒,
因此无法正确测得各配合比水泥的坍落度,因此我们只是将其填入至某一固定高度来进行彼此之间的比较。
2.测量抗压强度时,有些试块表面脱落导致测得的实验数据存在误差,因此去除最大值或
最小值取平均,使误差尽量的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