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文解字序(繁简对照)

说文解字序(繁简对照)

說文解字序許慎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庶業其繁,飾偽萌生。

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

「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明)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也。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

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斯作倉頡篇。

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

是時,秦滅書籍,滌除舊典。

大發吏卒,興戍役。

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而絕矣。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

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

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

又以八體試之。

郡移太史並課。

最者以為尚書史。

書或不正,輒舉劾之。

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

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皇帝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

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

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

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

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

二曰奇字,即秦隸書。

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

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共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

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

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

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虫者,屈中也。

」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

鄙夫俗儒,翫其所習,蔽所希聞。

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

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恉。

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曰:「古帝之所作也
,其辭有神僊之術焉。

」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矣夫。

」蓋非其不知而不問。

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

蓋文字者,
經藝之本,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

」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

今敘篆文,合以古籀。

博采通人,至於小大。

信而有證,稽譔其說。

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

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也。

萬物咸睹,靡不兼載。

厥誼不昭,爰明以喻。

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

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

说文解字序许慎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日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

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

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

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

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万物咸赌,靡不兼载。

厥宜
不昭,爰明以谕。

其称《易》,孟氏,《书》;《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