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面波
§10-2
洛夫面波
洛夫面波是 1911年英国力学家洛夫(A.E.H.Love) 首先提出 的。这种波发生时,介质至少要有两层,上层中的Vs要小于下 层中的Vs。面波存在于分界面之下,传播速度介于上下层两个 横波速度之间。洛夫波是横波,其质点运动与分界面平行。它 是SH型的横面波。 形成要求:当横波速度较高的半无限弹性介质上覆盖以低 速层时,则在覆盖层和半无限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可以形成这 种SH型的面波。 根据对洛夫波的认 识,求相应地满足波动 方程的解,解有下述特 点:
VR 2 VR 2 VR 2 2 16 1 2 1 2 瑞雷方程,用于求瑞雷 V Vs Vs 波的传播速度。 p
2 4
VR Vs 2 1 2 令 , 2 Vs V p 2(1 ) 8(2 ) 2 8 8 0 1 1
2 v1 Vs12 2 v1 , (h z 0) t 2 2 v2 Vs 2 2 2 v2 , (0 z ) t 2
vL
k
f1 z A cos b1 z B sin b1 z b1为正实数。k1 k f 2 z Ce b2 z Deb2 z b1为正实数。k2 k k1 k k2
u1 2 2 V p u1 2 t 2 v1 V p 2 2 v1 t 2
2
(a)
u2和v2满足等容波(横波)的波动方程
u2 2 2 Vs u2 2 t 2 v2 Vs 2 2 v2 2 t
2
(b)
取方程(a) 的解为:
u1 Bse ry sin( wt sx) v1 Bre ry cos( wt sx)(1) 公式中B s r都是常数。为确保随深度(y)的增加而位移速度 减小,要求r必须为正实数,将公式中wt sx改写成 s x vRt vR
2
2
vs2
考虑边界条件:
[ y ] y 0 [ xy ] y 0
v t 2 0 y y 0 u v 0 y x y 0
k2 2 2 2 r s 2 r 2 Abs 0 2 h 2rs A b 2 s 2 0
2
v
2 s1
2
v
2 L
2
vs22
边界条件为:
1、在z=0的平面上,位移和应力连续 (弹性分界面)
v1 z 0 v2 z 0
[ zy ]1 [ xy ]1
z 0
[ zy ]2 [ xy ]2
z 0 z 0
[ z ]1 z 0 [然满足
z 0
2、在z=-H的平面上,应力等于零 (自由界面)
[ zy ]1 [ xy ]1
z H
0
[ z ]1 z H 0 自然满足
AC
z 0
0 自然满足
1b1 B 2b2C 0
tg b1 H
A sin b1 H B cos b1 H 0
2
x ) vR x ) vR
2
由上式可见,瑞雷波在自由面的质点运动轨 迹是椭圆形的,当波向右(x轴正向)传播时, 质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表面处位移的垂 直分量约为水平分量的1.5倍。波的振幅随深 度的增加而衰减。
u0 v0 1 0.42 Bs 0.62 Bs
概念
• 频散:波的相速度随频率变化 • 相速度:同相位面的传播速度 • 群速度:叠加形成的大振幅的传播速度
频散与群速度
• 我们知道波数k 与波长或频率f 都是有关的。波的 传播速度C 依赖于波数K 时,正像所讨论的勒夫 波那样。如果有一个由各种不同谐波成分组成的 波,虽然受同一起始扰动下,但各自以不同的速 度传播,并且起始扰动的形状在传播中将产生变 化。扰动经传播以后将扩展成为一更长的波列, 我们称之为频散。产生频散时,波的传播速度与 组成这个波的各个谐波成分的相速度是不同的, 我们称这个波整体的传播速度为群速度。
§10-1
瑞雷面波
在弹性介质的自由界面附近存在一种沿界面传播的波, 这种波随着离开界面的深度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它的传播速 度比体波小。这种面波称为瑞雷面波。
设此面波引起的介质质点位移在xoy平面内,相应的 位移分量为:
u u1 u2 v v1 v2
u1和v1满足无旋波(纵波)的波动方程
s
将(1)代入(a)得到:
r s h
2 2
2
h
2
2
v2 p
取方程b的特解为: u2 BAbe by sin( wt sx) v2 BAse by cos( wt sx)(2) 公式中A B都是常数。为确保随深度(y)的增加而位移速度 减小,要求b必须为正实数,传播速度仍为vR 将(2)代入(b)得: b2 s 2 k 2 k
即VR VS
w svR r s b s A 1 2 1 2 1 1 2 2r 2 2 s
2
瑞雷面波是非均匀的纵波 和非均匀的横波干涉叠加而成 的,它是地震波中一种重要的 波类。在地震记录中,它出现 在纵波和横波之后,振幅很强, 频率较低。与体波相比,面波 能量在横向衰减较小,因而在 天然地震中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瑞雷波传播时质点运动的椭圆图示
瑞雷波具有以下特点(重点)
(1)瑞雷面波只产生在自由界面附近; (2)能量沿传播方向衰减缓慢,沿垂直方向 r 能量 随(波的传播半径)而衰减,较体波衰减慢迅速 衰减; (3)瑞雷面波传播时,在自由界面上的质点作逆时 针的椭圆运动; (4)质点在Y方向上的位移比在X方向上的位移超 前2 ; (5) vR vS vP
体波:纵、横波,在整个空间
面波:能量集中在弹性分界面附近,在离开界面后迅速衰减
瑞利面波:自由界面,地滚波,R波
特点:低频、低速,能量大(强振幅),旋转(铅垂面, 椭圆,逆转),天然地震中,危害极大 勒夫面波:低速带顶底界面,平行界面的波动,振动方向垂直 传播方向,SH波 特点:对纵波勘探影响不大,对横波勘探严重干扰
泊松比与
VR Vs
的关系曲线
u B se ry Abe by sin(t
x ) vR x ) vR
v B re ry Ase by cos(t 取 0.25, 在y=0处 u0 0.42 Bs sin(t v0 0.62 Bs sin(t
1、它是SH型的面波,因此,设它沿着x轴方向传播,则相 应的振动应垂直于x轴且平行于分界面,即振动应该沿着y轴 方向,从而位移只有分量v; 2、在层内质点的位移按简谐规律变化。
3、在半空间(即半无限弹性介质)质点的位移,则随着z的 增加而迅速衰减。
因为是SH型的横波,故v≠0,u=w=0。
v1 f1 ( z )e
H V 2 VL 2 VL 2 L 2 1 2 1 1 tg 1 2 2 VS 2 VS1 VL VS1
2b2 1b1
结论:Vl介于Vs1和Vs2之间。
洛夫面波传播的特点 (重点)
(1)当横波速度较高的半无限弹性介质上覆盖以低 速层时,则在覆盖层和半无限弹性介质分界面上 可以产生洛夫面波; (2)它是SH型面波,因此,它沿着x轴方向传播, 则相应地振动应垂直于x轴且平行于分界面,即振 动应沿y轴方向,从而位移只有分量v; (3)在层内质点的位移按简协规律变化; (4)在半空间质点的位移,则随着z的增加而迅速 衰减。 (5)vs1 vl vs 2,具有频散特性。
6 4
结论:瑞雷面波沿自由界面传播,其振幅随深度按指数衰减, 它的速度小于横波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
VR Vs
瑞雷面波沿自由界面传播,介质质点的运动特点:在自由界面 的质点作逆时针的椭圆运动。
VR 0.87 1.12 VS 1
例如: 0.5,
VR 1, VS
i wt kx
, (h z 0) , (0 z )
v2 f 2 ( z )e
i wt kx
d 2 f1 ( z ) 2 b1 f1 ( z ) 0 2 dz d 2 f2 ( z) 2 b2 f 2 ( z ) 0 2 dz
2 2 b12 k12 k 2 b2 k 2 k2 2 , 2 2 2 k1 v 2 k2 v 2 s1 s2
第十章 面波
从震源发出的波动有两种成分: 一种代表介质体积的涨缩, 称为涨缩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又称纵波。 另一种成分代表介质的变形,称为畸变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 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又称横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远离震源的地方这两种波动就分 开,纵波先到,横波次之。因此纵波又称P波,横波又称S波。 在没有边界的均匀无限介质中,只能有P波和S波存在,它们 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所以叫做体波。 但地球是有限的,有边界的。在界面附近,体波衍生出另 一种形式的波,它们只能沿着界面传播,只要离开界面即很快 衰减,这种波称为面波。面波有许多类型,它们的传播速度比 体波慢,因此常比体波晚到,但振幅往往很大,振动周期较长。 如果地震的震源较深,震级较小,则面波就不太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