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资诈骗罪争议

集资诈骗罪争议

集资诈骗罪郝云龙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

在现代社会,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资源和生产要素。

而生产者、经营者自有资金极为有限,因此间社会筹集资金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金融活动。

与此同时,一些名为集资、实为诈骗的犯罪行为也开始滋生、蔓延。

这种集资诈骗行为采取欺骗手段蒙骗社会公众,不仅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同时更干扰了金融机构储蓄、贷款等业务的正常进行,破坏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广大投资者对集资活动的过分谨慎,甚至对金融机构进行集资也可能产生不信任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一)学界的争议目前,理论罪一致认为集资诈骗犯罪的犯罪客体为复杂客体,但在其具体侵犯的直接客体、主要客体、次要客体的问题上,则存在争议,学界观点如下:观点一认为:“集资诈骗罪既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和金融秩序,而且又侵犯了他人的合法财产权”。

观点二认为:“集资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融资管理制度和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

观点三认为:“集资诈骗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是国家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观点四认为:“金融诈骗罪不仅侵犯了财产所有关系,更主要的是骗取了银行信用,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

”观点五认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和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二)观点评析通说认为,犯罪客体按其范围大小可分为犯罪的直接客体、同类客体、一般客体。

按刑法理论,直接客体指某一犯罪直接侵害的某种特定法益;根据犯罪行为侵害的直接客体的数量,可以把直接客体再进行划分,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凡是某一犯罪只侵害一个法益的,属于简单客体,侵害两个上以上法益的,属于复杂客体。

同类客体是某一类犯罪共同侵害的法益,即某一类犯罪共同归属性,犯罪同类客体概括一类犯罪的共同属性,是犯罪分类的基础,我国刑法分则,在编排体上列,便是根据同类客体,把所有的犯罪分为十大类,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刑法典分则的体系;一般客体是指所有犯罪共同侵害的法益,即社会利益的总和。

掌握了我国刑法学通说关于犯罪客体分类的理论,可以较为容易地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观点二、三、四、五的共同点。

除观点一外,四种观点共同之处在于均准确地指出了集资诈骗罪侵犯的直接客体,并进一步揭示了集资诈骗犯罪侵害的直接客体为复杂客体,即我国刑法保护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关系。

上述观点的区别。

上述五观点,观点二、三、五均将我国刑法保护的集资诈骗罪侵害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关系置于同等位次,未能进一步对直接客体再进行划分,也不符合立法原意;而观点四,则进一步对复杂客体进行了区分,将其分为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并明确提出集资诈骗罪侵犯的主要客体为金融管理秩序,次要客体才是财产所有权关系。

笔者比较认同观点四,理由如下:理由一:刑法通说认为,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依据,刑法分则也是按犯罪客体分类构建,在刑事立法时,将集资诈骗罪从财产类犯罪中提取出来,在分则第四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五节中单独予以规定,可见刑法侧重保护的首要法益是金融管理秩序,次要法益才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关系;集资诈骗罪的犯罪对象往往是不特定多数人的财产所有权,不仅体现为侵害了投资者的财产权,更为严重的危害后果是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相对于集资诈骗对财产所有权关系的侵害,后者的社会危害性更大,因此,将金融管理秩序认定为集资诈骗罪行为侵害的主要客体,公私财产所有权关系仅为次要客体,符合刑法的立法原意,贾宇教授也持此观点。

理由二:任何法律的最基本功能是维持秩序,刑法作为法律的一种,也不例外;当某一犯罪同时侵犯刑法保护的直接客体中的复杂客体时,区分主要客体与次要客体必须按刑法分则的规定进行划分,换而言之,必须符合刑法立法原意。

具体到集资诈骗罪,立法者侧重保护的主要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次要客体才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因此,观点一、二、三、五均不符合刑法分则对集资诈骗罪客体的立法侧重,并非集资诈骗罪客体的主流观点,第四种观点才是最符合刑法保护集资诈骗罪客体的立法意图,同时也符合通说。

理由三:特别要注意的是,本罪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均为直接客体,不能把本罪中的金融管理秩序作为同类客体来认定,进而再进行划分,刑法只规定了十种同类客体,不能再进行划分,也就是说,同类客体止于此,仅限于刑法分则规定的上述十种同类客体。

这是本文不支持观点一的另外一个理由,“违反金融制度”,并不是刑法分则第192条规定的直接客体。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构成本罪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必须有非法集资的行为。

(1)集资的主体应当是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条件的公司或者其他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2)公司、企业聚集资金的目的。

(3)公司、企业募集资金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融资租赁、联营、合资等方式进行,其中发行股票和债券是一种主要的集资方式。

(4)公司、企业在资金市场上募集资金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使用诈骗的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以上的行为。

集资可以按主体的不同区分为国家集资、单位集资和个人集资,因国家组织实施的集资一般不存在非法情况,故非法集资仅限于单位和个人。

合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个人、团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有价证券,或者利用融资租赁、联营、合资、企业集资等方式,在资金市场上筹集所需资金。

例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为了设立或者生产、经营的需要发行股票或者债券。

从当前资金市场的情况分析,从事集资活动的主要是企业。

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企业集资行为须符合四个条件:(1)集资主体是符合公司法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其他依法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2)集资目的是为了用于公司、企业的设立或者用于生产和经营,而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其他非经营性支出;(3)集资途径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融资租赁、联营、合资等方式,其中发行股票或者债券是主要的集资方式;(4)集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按照公司法及其他有关募集资金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据法定的条件、方式、程序、期限、对象等进行。

合法集资对国家建设、企业经营、投资者利益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照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1996年《解释》),“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

只有非法集资活动才能构成集资诈骗罪。

非法集资罪中行为人须采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参照1996年《解释》,“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

实践中,行为人经常采取的方法有:虚构经营业绩,伪装企业经营有方,效益良好;先期斥巨资(一般也是诈骗所得)收买新闻媒介,为企业提高社会知名度吹捧,制造名企业效应,罩上炫目光环;向社会公益事业投入赞助,大肆宣扬,塑造“形象”;租借高档办公设施,精心装潢,大张旗鼓搞各类庆典,展示公司“实力雄厚”;不惜用“糖衣炮弹”贿赂地方官员,谎称得到有关政府领导和部门同意,借以狐假虎威,显示有来头、有靠山;编造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企业或者企业计划,伪造有关批件,骗取社会公众信任;打着兴办“高精尖”高科技企业或者集体企业的幌子,以优厚的红利为诱饵;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方法多样化,充分利用投资者趋利心切的暴富心理和部分公众缺乏投资知识、盲目投资的心理,诱之以高额回报率,消除投资者的疑虑,使之失去应有的风险意识,甘愿投以重金。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实践中,要正确厘清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

1999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二条明确规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借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依法建立的合法存在的单位。

单位犯集资诈骗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单位意志的支配下,以单位的名义,为了单位的利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的方法非法集资,达到数额较大以上的行为。

实践中常见的是行为人仅以单位名义非法集资,所骗取的公私财物全部或大部分被行为人中饱私囊,即使用于单位也是很小的一部分,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对此应按个人犯罪处理。

.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使用诈骗的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以上的行为。

集资可以按主体的不同区分为国家集资、单位集资和个人集资,因国家组织实施的集资一般不存在非法情况,故非法集资仅限于单位和个人。

合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个人、团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有价证券,或者利用融资租赁、联营、合资、企业集资等方式,在资金市场上筹集所需资金。

例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为了设立或者生产、经营的需要发行股票或者债券。

从当前资金市场的情况分析,从事集资活动的主要是企业。

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企业集资行为须符合四个条件:(1)集资主体是符合公司法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其他依法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2)集资目的是为了用于公司、企业的设立或者用于生产和经营,而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其他非经营性支出;(3)集资途径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融资租赁、联营、合资等方式,其中发行股票或者债券是主要的集资方式;(4)集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按照公司法及其他有关募集资金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据法定的条件、方式、程序、期限、对象等进行。

合法集资对国家建设、企业经营、投资者利益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学界观点实践中办理的最典型的单位犯罪就是集资人用于集资的公司系合法成立,且拥有多个真实的经营项目,在正常运作过程中,某个项目因资金紧张而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募集资金用于项目经营、返利。

这种情况下由于行为人的公司主要还在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其集资是为了单位利益,收益也归单位所有,应当属于单位犯罪。

但是,这种典型的单位犯罪在实践中所占比例很小,根据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对近5年办理的集资类犯罪案件的统计,典型的单位犯罪只占9.68%。

绝大多数案件都是集资人成立公司就是为了通过某个或几个项目进行非法集资活动,这种情况是单位犯罪还是自然人犯罪,存在争议较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