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机械设计习题 滚动轴承习题及答案

大学机械设计习题 滚动轴承习题及答案

第十六章滚动轴承重要基本概念1.滚动体和内、外圈所受的载荷和应力在滚动轴承正常工作时,滚动体和内外圈滚道均受变载荷和变应力。

其中,滚动体和转动套圈承受周期性非稳定脉动循环的变载荷(变接触应力),固定套圈则承受稳定的脉动循环的变载荷(接触应力)。

2.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又称正常失效形式)是滚动体或内外圈滚道上发生疲劳点蚀。

当轴承转速很低(n≤10r/min)或只慢慢摆动,且静载荷很大时,其失效形式是滚动体或内外圈滚道表面发生塑性变形。

3.滚动轴承的设计准则对于正常转动工作的轴承,进行针对疲劳点蚀的寿命计算。

对于转速很低(n≤10r/min)或只慢慢摆动的轴承,进行静强度计算。

4.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寿命基本额定寿命:一批相同的轴承在相同的条件下运转,当其中10%的轴承发生疲劳点蚀破坏(90%的轴承没有发生点蚀)时,轴承转过的总转数L10(单位为106转),或在一定转速下工作的小时数L10h (单位为小时)。

5.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动载荷C是指轴承寿命L10恰好为1(106转)时,轴承所能承受的载荷。

表示轴承的承载能力。

对于向心轴承:C 是纯径向载荷;对于推力轴承:C 是纯轴向载荷;在使用中要注意C 的3条含义:90%可靠度、基本额定寿命106 转、C 的方向。

精选例题与解析例16-1 一根装有两个斜齿轮的轴由一对代号为7210AC的滚动轴承支承。

已知两轮上的轴向力分别为F a1 = 3000 N,F a2 = 5000 N,方向如图。

轴承所受径向力R1= 8000 N,R2 = 12000 N。

冲击载荷系数f d = 1,其它参数见附表。

求两轴承的当量动载荷P1、P2。

例11-1图1解:1.求内部派生轴向力S 1、S 2的大小方向S 1 = 0.68R 1 = 0.68×8000 = 5440 NS 2 = 0.68R 2 = 0.68×12000 = 8160 N ,方向如图所示。

2.求外部轴向合力F A F A = F a2-F a1 = 5000-3000 = 2000 N ,方向与F a2的方向相同,如图所示。

3.求轴承所受的轴向力A 1、A 2∵ S 2 + F A = 8160 + 2000 = 10160 N ,S 2 + F A >S 1 = 5440 N ,轴承1被压紧。

∴ A 1= S 2 + F A = 10160 N ,A 2 = S 2 = 8160 N4.轴承的当量动载荷P 1、P 2据:A 1/ R 1 = 10160/8000 = 1.27>e = 0.68,得:X 1 = 0.41,Y 1 = 0.87P 1 = f d (X 1 R 1 + Y 1 A 1)= 0.41×8000 + 0.87×10160 = 12119 N据:A 2/ R 2 = 8160/12000 = 0.68 = e ,得:X 2 = 1,Y 2 = 0P 2 = f d (X 2 R 2 + Y 2 A 2)= 8000 N例16-2 某轴由一对代号为30212的圆锥滚子轴承支承,其基本额定动载荷C = 97.8 kN 。

轴承受径向力R 1= 6000N ,R 2 =16500N 。

轴的转速 n =500 r/min ,轴上有轴向力F A = 3000 N ,方向如图。

轴承的其它参数见附表。

冲击载荷系数 f d = 1。

求轴承的基本额定寿命。

例11-3 图1解:1.求内部派生轴向力S 1、S 2的大小方向20005.126000211=⨯==Y R S N 55005.1216500222=⨯==Y R S N 方向如图所示。

2.求轴承所受的轴向力A 1、A 2公式归纳法:=-=} , max{211A F S S A 2500}300055002000max {=- , N55003000}2000 ,5500{}S , max {122=+=+=A F S A N , 3.轴承的当量动载荷P 1、P 2据:A 1/ R 1 = 2500/6000 = 0.417>e = 0.40,得:X 1 = 0.4,Y 1 =1.5P 1 = f d (X 1 R 1 + Y 1 A 1)= 0.4×6000 + 1.5×2500 = 6150 N据:A 2/ R 2 = 5500/16500 = 0.33 <e ,得:X 2 = 1,Y 2 = 0P 2 = f d (X 2 R 2 + Y 2 A 2)= R 2 = 16500 NP 2>P 1,用 P 2 计算轴承寿命。

4.计算轴承寿命例11-1图2例11-3 图2=⎪⎭⎫ ⎝⎛⨯⨯=⎪⎭⎫ ⎝⎛=3106610165009780050060106010εP C n L h12562 h例16-3 一传动装置的锥齿轮轴用一对代号为30212的圆锥滚子轴承支承,布置如图。

已知轴的转速为1200r/min ,两轴承所受的径向载荷R 1= 8500N ,R 2 =3400N 。

f d = 1,常温下工作。

轴承的预期寿命为15000小时。

试求:1.允许作用在轴上的最大轴向力 F A2.滚动轴承所受的轴向载荷 A 1、A 2解:由轴承手册查得30212C 轴承:C = 97800 N ,e = 0.4,X = 0.4,Y = 1.528335.128500211=⨯==Y R S N 11335.123400222=⨯==Y R S N ∵ S 1>S 2,∴ S 1+ F A >S 2,轴承2被压紧。

A 1 = S 1 = 2833 N ,A 2= S 1 + F A , ∵ 22221212283.034002833R F R F R F R S R F S R A A A A A +=+=+=+=> e = 0.4 ∴ X 2 = 0.4,Y 1 = 1.5即: P 2 = f d (X 2 R 2 + Y 2 A 2)= 0.4×3400 + 1.5×A 2根据: ε⎪⎭⎫ ⎝⎛=P C n L h 6010610≥1500, P ≤3103/1061061500012006097800106010=⨯⨯⨯=⋅εεh L n C 12031 N 由: P 2 = 0.4×3400 + 1.5×A 2 ≤ 12031解得: A 2 ≤ 7114 N再据: A 2 = S 1 + F A解得: F A = A 2-S 1 = 7114-2833 = 4281 N验算轴承1的寿命:A 1/R 1 = S 1/R 1 = 2833/8500 = 0.33 <0.4,X 1 = 1,Y 1 = 0P 1 = f d (X 1 R 1 + Y 1 A 1)= R 1 = 8500 N因: P 1 < P 2,轴承1的寿命大于15000小时。

例11-4 图1例11-4 图2例16-4 某轴的轴承组合如图例11-4 图1,两轴承的代号为6313,布置如图。

已知轴的转速为485r/min ,轴承所受的径向力分别为R 1= 5500N ,R 2 =6400N 。

轴上有轴向力F A = 2200N ,方向如图。

常温下工作,有轻微冲击。

试求轴承的寿命。

解:图示轴系结构为单支点双向固定(固游式)结构。

轴承1为固定端,轴承2为游动端。

轴上的轴向载荷F A 由固定端轴承——轴承1来承受,游动端轴承不承受轴向力。

即:A 1 = F A = 2200 N ,A 2 = 0由轴承手册查得6313轴承:C = 72200 N ,C 0 = 56500 N 。

对轴承1:A 1 = 2200 N ,R 1= 5500NA 1/C 0 = 2200/56500 = 0.039,查得:e 1 = 0.24 A 1/R 1 = 2200/5500 = 0.4 > e 1 = 0.24,查得:X 1 =0.56,Y 1 =1.85因载荷有轻微冲击,查取冲击载荷系数:f d = 1.2P 1 = f d (X 1 R 1 + Y 1 A 1)=1.2(0.56×5500 + 1.85×2200)= 8580 N对轴承2:A 2 = 0,R 2 =6400N ,X 2 = 1,Y 2 =0P 2 = f d (X 2 R 2+ Y 2 A 2)= 1.2 R 2 =1.2×6400 = 7680 N因:P 1>P 2,用P 1计算轴承寿命: ε⎪⎭⎫ ⎝⎛=P C n L h 6010610= 368580722004856010⎪⎭⎫ ⎝⎛⨯= 20476 h 例16-5 试分析例11-6图1所示轴系结构中的错误,并加以改进。

图中齿轮用油润滑,轴承用脂润滑。

例16-5 图1存在问题分析:1.轴承的轴向固定、调整,轴向力传递方面错误1)轴系采用全固式结构,两轴承反装不能将轴向力传到机架,应该为正装。

2)全固式结构中,轴左端的弹性挡圈多余,应去掉。

3)端盖处没有调整垫片,不能调整轴承游隙。

2.转动零件与固定零件接触,不能正常工作方面错误1)轴右端的联轴器不能接触端盖,用端盖轴向定位更不行。

2)轴与右端盖之间不能接触,应有间隙。

3)定位齿轮的套筒径向尺寸过大,与轴承外圈接触。

4)轴的左端端面不能与轴承端盖接触。

3.轴上零件装配、拆卸工艺性方面错误1)右轴承的右侧轴上应有工艺轴肩,轴承装拆路线长(精加工面长),装拆困难。

例11-5 图2)套筒径向尺寸过大,右轴承拆卸困难。

3)因轴肩过高,右轴承拆卸困难4)齿轮与轴联接的键过长,套筒和轴承不能安装到位。

4.轴上零件定位可靠方面错误1)轴右端的联轴器没有轴向定位,位置不确定。

2)齿轮轴向定位不可靠,应使轴头长度短于轮毂长度。

3)齿轮与轴联接键的长度过大,套筒顶不住齿轮。

5.加工工艺性方面错误1)两侧轴承端盖处箱体上没有凸台,加工面与非加工面没有分开。

2)轴上有两个键,两个键槽不在同一母线上。

3)联轴器轮毂上的键槽没开通,且深度不够,联轴器无法安装。

例16-5 图26.润滑、密封方面错误1)右轴承端盖与轴间没有密封措施。

2)轴承用脂润滑,轴承处没有挡油环,润滑脂容易流失。

改进后如图例11-6图2所示。

例16-6试分析例16-6图1所示小锥齿轮套杯轴系结构中的错误,并加以改进。

例16-6 图1存在问题分析:1)左轴承内圈轴向没有固定。

2)套杯和机座间没有调整垫片,不能调整轴系的轴向位置。

3)轴承端盖与套杯间没有调整垫片,不能调整轴承游隙。

4)轴与轴承端盖接触,应有间隙。

5)左轴承的外圈装拆路线长,装拆困难。

6)套杯左端的凸肩过高,左轴承的外圈拆卸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