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校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中学校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中学校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摘要本研究采用了课题组设计的“中学校园暴力现象问卷”,考察了安定区217名中学生。

结果表明:(1)中学生遭遇校园暴力的比率为14.75%;参与校园暴力的比率为5.53%;遇见校园暴力的比率为62.67%。

中学校园暴力现象很普遍。

(2)中学校园暴力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基本为男生所为。

男生遭遇和参与校园暴力的比率远远高于女生。

(3)17至19岁的学生是校园暴力行为的主要群体,16岁以下和20岁以上则明显下降,这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密切相连。

(4)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场所主要是在校外其他地方,很少发生在校内。

而在学校内发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地点是厕所,另外还有操场。

(5)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时间大多数在晚上放学时间,其次是其他校外时间,在校期间很少发生。

(6)中学生对校园暴力的态度五成多是深恶痛绝。

而观望,漠不关心、认为正常、还有适度参与者占四成多,且持这种态度者随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对于校园暴力的干预是极为不利的。

(7)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之间的争强好胜和因早恋引起的争风吃醋,而且各个年级具有相对一致性。

(8)大多数中学生在遭遇校园暴力后更倾向于报警,其次选择报告老师和告诉家长。

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忍气吞声或者找人报复,极少甚至加入暴力团伙。

(9)杜绝校园暴力首先是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其次是多组织学生的集体活动;再次是加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和加大学校的管理力度等。

(10)中学校园暴力主要发生在男生之间,女生之间的校园暴力现象也占一定的比重,女生之间的校园暴力事件在高年级有一定的呈现。

80%多的校园暴力事件,有社会闲散人员的参与。

低年级易发生校园暴力的学生群体主要为早恋的学生和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而高年级主要是在其他方面,其次是早恋的学生,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发生校园暴力现象随年级增高下降趋势。

绝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持反对态度,对校园暴力的总体看法是家庭的过分溺爱,、学生间的争强好胜、早恋引起的争风吃醋、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等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对校园暴力现象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希望学校加大管理力度,对学生对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重点进行心理辅导。

(11)中学校园暴力行为在不同学校有很大的差异,与校园周边环境,学校管理等关系密切。

中学生遭遇校园暴力和参与校园暴力现象都有显著的年级差异,校园暴力现象随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中学;校园暴力;调查分析1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校园暴力事件(包括欺侮事件)在当前是层出不穷,全球对暴力行为(包括欺侮行为)的研究也随着暴力事件的急剧上升而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美国心理学会编制的心理学图书期刊数据库(PsycINFO)1900-1990年只有62篇相关主题的引文,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共计289篇相关引文,而2000(Berger,Kathleen Update on Bullying 年到2004年五年时间就有562篇相关引文。

at School: ScienceForgotten? [J]Developmental Review,2007,27(1):37)这说明全球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关心度已经越来越高了,而令人困惑的是,关心度的提高似乎与校园暴力事件的急剧上升成正比而不是反比的关系。

世界上最早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并将这一问题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的是挪威,当时挪威有三位在校学生因为暴力侵害而自杀,从而使校园暴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日本,1984年到1985年16位小学生集体自杀,涉嫌受到校园暴力伤害,所以校园暴力问题被视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随后学术界也发表了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性论文。

英国1988年出版发行了第一本有关此问题的学术论著──《学校中的欺侮行为(Bullying in Schools)》(泰特姆和雷恩(Tattum & Lane)合著),校园暴力从此成为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的独立的重大课题。

在中国,研究校园暴力的研究似乎是从国外的校园暴力开始的,见诸于学术期刊的最早介绍校园暴力的是1989年托马斯•索威尔和郭宏的《美国校园中的新种族主义》,1990年晓伟的《法国校园暴力多》,1990年李晚生的《美国校园内外的恐怖行为》等。

当时中国学术界可能还没有预料到时至今日,我国的校园暴力问题会像国外一样成为一个严重的影响安宁的社会问题。

1995年1月四川成都一名初中学生由于受到他人欺侮而自杀;四川奉节县一名学生在教室引爆炸药,当场炸死三人,伤四十人。

(庞归梅,杨守存.校园暴力及其成因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6(3):39-40)2006年9月份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40多名学生在校内群殴,导致其中一名学生被乱棍打死。

(姜跃科.青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矫正[J],中国职业教育.2002(20):26)2007年我国校园暴力更是日趋升温,4月份哈尔滨双城市连发校园暴力事件、5月份辽宁省沈阳市28中9名中学生9人伤1人重伤、广东汕头一中学发生3名女生毒打一名女生并脱去其衣服……尽管校园暴力问题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但是人们对暴力事件的一些关键构成要件在认识上还是一致的。

首先,校园暴力是由个体或群体实施的一种侵犯性行为,是一种基于恶意、任性或是故意的有目的行为,目的是让受害者产生心理上的恐惧、痛苦或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

其次,它是一种基于个体或是群体在体能、心理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力量不平衡所导致的权力滥用现象,其典型结果往往表现为对受害者实施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和压迫行为。

目前国际上针对校园暴力所进行的病理学和形态学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确凿的、详细的校园暴力行为和受害者学生情况的描述。

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校园暴力的许多面貌已经有了较多的阐述,如校园暴力的流行情况、侵害行为的强度、发生周期(或频率)、暴力实施行为的持续时间、发生地点、当事人的性别、侵害手段、侵害行为的特征、受害者情况等。

尽管如此,校园暴力侵害行为仍然有待于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截至2010年11月,在1990-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校园暴力”这一主题,搜索到2396条记录,其中大部分论文是以介绍国外的情况为主,而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归因也大多将目光盯在校园外部因素。

例如,姜科跃的一篇文章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原因又有社会原因。

”马征民把青少年攻击行为归因于遗传、营养物质、家庭教育、社会学习、性别五个因素。

总之,大部分论文未把校园因素作为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来探讨。

把校园暴力行为主要归因于校园外部而不是校园生活自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校园暴力侵害行为发生的校园因素被忽视了。

在国际上,校园暴力归因忽视校园因素的问题引起了日本学者池田理惠子的重视,其2003年发表的文章《范式问题:理解欺凌应把学校作为一个因素来考虑(尤其是在日本)》对日本校园暴力的校园归因做了一项非常全面的社会学考察,指出了校园因素是日本校园暴力的重要成因。

时至今日,我国的校园暴力问题像国外一样成为一个严重的影响安宁的社会问题。

校园侵害的现状冷人担忧,逐渐引起法律界、心理学界、教育界的重视。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心理学家王家绵认为,校园暴力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创伤,更严重的会造成孩子们的心理扭曲。

上海市教科院教育法学博士谭晓玉认为,校园暴力是“先天不良”与“后天失调”的混合产物,是家庭结构或功能不健全,学校教师管理失当、接受大众媒体负面影响、结交不良同伴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校园暴力的预防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层面联合着手,贯彻学童的生存权和保护权。

有关校园暴力的干预措施在国外的研究,其中包括健康教育(学校、家庭和社区),开设加强学生生活技能的课程,通过暴力的早期预报因子如饮酒、吸烟、学习成绩差、有家庭暴力等对学生进行早期预测,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学校成立预防和协调小组,加强对暴力实施者的惩罚力度,加强对暴力受害者的心理方面的照顾,强化社会支持等。

目前国内的研究,一般是分析校园暴力流行现状、形成原因、造成的危害,还有的是总结国外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经验,至于对校园暴力采取实践干预措施的研究很少。

从研究成果来看,校园暴力的许多面貌已经有了较多的阐述,如校园暴力的流行情况、侵害行为的强度、发生周期(或频率)、暴力实施行为的持续时间、发生地点、当事人的性别、侵害手段、侵害行为的特征、受害者情况等。

尽管如此,校园暴力侵害行为仍然有待于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尤其是在校园暴力行为的归因上,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已有研究成果倾向归因于下列因素:学生与父母的消极和冷漠的关系、学生家庭中亲情的缺失、社会上暴力行为对校园学生的示范和影响、种族歧视等。

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使我们已经意识到校园内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校的纪律措施等因素往往是直接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也正是区别不同的校园所发生的暴力侵害行为的性质的重要依据。

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而把我们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那些“具有潜在危险的个别学生或学生群体”上,没有放在解决学校内部的自身问题上如学校的教学、班级的管理、学生之间的交往等问题上,就难以收到抑制校园暴力的良好效果。

本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通过对217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对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普遍性和基本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帮助学校消除校园暴力行为提供实践理论依据。

2校园暴力行为的理论界定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

(祝晓鹂金鑫校园暴力和公共卫生预防•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i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

”(唐晓星主译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校园暴力作为暴力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由教师、学生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或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程度的侵害行为。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均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

狭义的校园暴力行为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学生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或老师的身体或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行为。

中学校园学生暴力的分类1、打架斗殴。

是校园中最常见的一种学生暴力行为。

由于青少年学生年轻气盛,一言不合即大打出手,把暴力视为解决矛盾冲突的正常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2、敲诈勒索。

校园中的敲诈勒索最常见的表现是“擂肥”现象,擂肥就是高年级学生向本年级或低年级学生索要财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