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台湾
——以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为例
再读《千江有水千江月》,再一次感动于作者笔下的布袋镇,感动于布袋镇乡人的淳朴之风,那份古礼,那份旧俗,莫不让我,让更多的读者,心心向往。
再多的烦忧,也唯剩下满满的温情,浅浅的宁静。
记得首次看完这本书,感触最深的不是贞观与大信的心意交通,而是以贞观外公外婆为长辈的这一个大家庭——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男孙女几十口人,上慈下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妯娌和合,满堂春风。
那种亲人之间的,共患难、同欢愉的亲情,怎不令人如沐冬阳。
且不论大姨从台南赶回为阿嬷侍疾,也不论阿妗阿姨们不时地聚在阿嬷身边抹骨牌陪她打发日子,这是母女情深,人之常情。
可是像贞观父亲事岳母如生身母亲;大妗是家中女眷唯一没有烫发的,她把头发蓄长是为了随时可以绞了给阿嬷做盘发的假发用;孙媳妇挤人乳给阿嬷养神,每日间清晨侍奉梳洗。
这在我们眼里,婆媳如此和谐,仿若母女之景,即是千年之前,亦是难得。
大姨大妗舅舅姑丈们对上孝顺自不赘言,便是对小辈
的子侄们,更是慈爱若父若母。
贞观因父亲去世错过联考,大姨丈在台南为她寻了份工作。
在她没拿工资之前,每日夜间大姨都偷偷在她钱包或者衣袋里塞些钱;大信到他的三姨也就是贞观四妗家里,合家都做当自家子侄一般看重,一般怜爱。
二姨因姑丈早逝,被接回娘家住,及至贞观父亲早逝,就移去贞观家陪着照看门户;三舅深知贞观母亲挑选对联颇为严苛,每年都事先准备好;大舅心疼二姨和贞观家节日冷清,就带了子侄们过去闹岁。
这种骨肉情深,该是深过千尺桃花潭的吧。
至于银城嘱咐妻子不要开后门,免得让长舌妇人教坏了家中一众女孩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贾母让李纨看照黛玉众姐妹的画面。
其中温暖,闻之心欣。
这些小辈们的兄友弟恭、妯娌谐和之景,自是同阿公阿麽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
阿公给贞观母亲讲女纲不同男纲,真是令人如沐春风。
待贞观银月等人结束初中联考,阿公就带着这一班孙女们念《千字文》、《三字经》等文。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父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叙,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这些古典的国学,在阿公这里,终于展现了它原本的魅力,也不负编写之人,一番苦心。
那些以精装版来妆
点门庭之辈,更不可同日而语。
阿嬷虽不会讲书,但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已是祖母的智慧之体现。
她借蟾蜍的肝叶给银禧消疮,取了肝叶之后还帮蟾蜍把肚子缝起来,并让贞观把它放到阴凉的树荫下。
她告诉贞观,宁可选择被人负的人,也不要选择负人的男子。
她说,不可以随便辜负任何人。
这些古老的为人哲言在当今社会是怎样可贵。
古人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遗产,可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这些类似的古话也被扔进了工业的炼炉,灰飞烟灭。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领略到如此不一样的风景,如此窝心的温情。
如何一个大家庭,能做到这样的其乐融融。
我想,它与阿公阿麽这些家里的长辈,他们的表率相关;更与那种传统文化的氛围里酝酿的情相关。
无论是亲情,抑或爱情。
很多人可能会惋惜,贞观与大信,这一对纯净而灵性的年轻人,他们爱情的破裂。
毕竟,这阿贞观,是我们所爱的;这大信,是我们所爱的;他们潺潺溪水一般的恋情,亦是我们所爱的。
但一如贞观所言:“真爱应该是没有回头的,只要清晰确定:这人深合吾意,甚获吾心,那么能够爱,
就已经很够了,也不一定要纳为己有;是庄子说的: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只要她是人世的风景,只要她好好活着,人生何其美丽!”所以,不必感伤。
我们只需记得,七夕佳节,漫步月光下,大信微偏首,对贞观说:“我们的民族性是:无论做的什么,总觉得他是——意也真,情也真。
”
这“真”,这“情”,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印记,是仁义礼智孝,在当下的意义。
七夕佳节,漫步月光下,大信微偏首,对贞观说:“我们的民族性是:无论做的什么,总觉得他是——意也真,情也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