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
1.简述品德的基本结构。
答: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2.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答: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3.简述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答:
(1)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2)学生在活动交往过程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反复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规律
4.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答: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5.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
(1)前道德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5~8岁)。
(3)可逆性阶段(9~11岁)。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6.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
(1)前习俗水平(10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20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
或良心定向阶段。
7.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答: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8.简述贯彻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9.简述贯彻德育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10.简述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客服缺点,发扬优点
11.简述贯彻德育中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包括校长、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体职工等(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面貌的培养,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来实现的。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12.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答: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13.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答: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14.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答: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