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克川芎2克红花1.5克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克紫荆藤地鳖虫各9克活血止痛。
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甘草、桂枝、半夏、细辛。
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医学心悟》)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止咳化痰,疏风宣肺。
风痰咳嗽。
止嗽散用桔甘前,紫菀荆陈百部研,止咳化痰兼透表,姜汤调服不用煎。
6.银翘散(《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7.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证。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肺热壅盛证。
伤寒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10.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竣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竣下热结第一方。
11.七厘散(《良方集腋》)上朱砂、真麝香、梅花冰片、净乳香、红花、明没药、瓜儿血竭、粉口儿茶。
活血散瘀,定痛止血。
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淤血肿痛,或刀伤出血。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砂末,外敷内服功见长。
12.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肠胃燥热之便秘证。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
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肝气淤滞证。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胀皆能除。
14.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15.涤痰汤(《奇效良方》)组成: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茹、枳实、菖蒲豁痰开窍。
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16.虎潜丸(《丹溪心法》)黄柏、龟板、知母、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骨、干姜。
【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
17.四逆散(《伤寒论》)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1阳郁厥逆证。
2肝郁脾滞证。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甘草。
疏肝解郁,健脾合营。
肝郁血虚脾弱证。
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炒白术、炒芍药、炒陈皮、防风。
补脾泻肝,缓痛止泻。
脾虚肝强之痛泻。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寒热互结之痞证。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
21.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阳明气分热盛证。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22.蠲痹汤(《医学心悟》)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乳香木香甘草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者。
23.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邪热初入营分证。
请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1热灼心营证。
2热伤血络证。
3蓄血瘀热证。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忸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薄荷、黄芩、连翘。
泄火通便,清上泄下。
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热,中焦燥实服之消。
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
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心经热盛证。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靡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经湿热下注证。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揩,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28.清胃散(《脾胃论》)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清胃凉血。
胃火上攻证。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吞忸与牙宣。
29.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清胃火,滋肾阴。
胃热阴虚证。
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蘘,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忸宜煎尝。
30.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坚阴止痢功效奇。
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伏阴分此方攀,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32.理中丸(《伤寒论》)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中焦虚寒证。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抚阳。
33.小建中汤(《伤寒论》)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34.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
少阳病之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脉微吐利阴寒盛,救逆回阳赖此方。
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而寒凝经脉证。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草木通枣,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
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1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甘草、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脾不生清证。
2气虚发热证。
3中气下陷证。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39.生脉散(《医学启源》)人参、麦冬、五味子。
益气养阴,敛汗生脉。
气阴两伤证。
生脉麦味与人参,益气养阴效力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防风、黄芪、白术。
益气固表。
肺卫气虚证。
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益气固表止汗神。
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
补血和血。
营血虚滞证。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42.归脾汤(《正体类要》)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便血崩漏总能医。
43.炙甘草汤(《伤寒论》)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益气养血,通阳复脉,滋阴补肺。
1脉结代,心动悸。
2虚劳肺痿。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蘘,大枣阿胶加酒服,通阳复脉第一方。
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
滋阴补肾。
肾阴虚证。
45.左归丸(《景岳全书》)大怀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第一方。
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密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滋阴疏肝。
阴虚肝郁证。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48.肾气丸(《金匮要略》)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补肾助阳。
肾阳不足证。
49.右归丸(《景岳全书》) 大怀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
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附子、石斛、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远志、菖蒲。
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瘖痱。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生地黄、人参、丹参、玄参、白茯苓、远志、桔梗、五味子、当归身、天门冬、麦门冬、柏子仁、酸枣仁。
补心安神,滋阴清热。
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养心神。
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清热除烦,养血安神。
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