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策略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策略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策略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是政治课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新课程必须研究政治课教学评价的改革,如果只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不进行学习评价的改革,穿“新鞋”走“老路”、用旧“标准”来衡量新成果,很有可能将课程改革引入误区。

因此,切实做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既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又要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既能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能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一)建立主体取向的评价观
建立主体取向的评价观,首先,要求教学评价应建构起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互信关系。

其次,教学评价应体现教师与学生处在民主参与、共同协商、相互理解的互动氛围,教师能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价值的多元化。

在评价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发展,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

再次,教学评价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尽可能地提高“反省意识与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二)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观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采取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新课程倡导以促进发展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要求在教学评价中,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体过程;关注学生学习前的准备过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存量与心理特征,通过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倾向”;关注学生在听讲、阅读课本、形象感知、解题练习、质疑问难、思维发散、探索学习、讨论交流、迁移应用等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学习后的行为结果。

二、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基本策略
(一)评价的目的: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从思想政治课的评价现状来看,评价的目的有三:一是甄别、选拔性评价,如高考;二是鉴定性的水平评价,如期中、期末考试;三是发展性评价,如月考。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把评价的目的定位在:第一,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检验学生的达标程度,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二,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
能力;第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这一评价目标理念的转变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树立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全面目的观,要在注重学习评价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教育功能,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首先,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反思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使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

其次,要实施差异性评价,着眼学生发展,软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参照”,对学习水平高一点的学生,让他们永不满足;对学习水平低一点的学生,可适当宽松一点,让他们不感到自卑。

同时,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变“纠错”为“觅优”,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学习的动机,促使所有学生的素养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评价的重心:从过分关注知识的掌握走向注重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过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评价只侧重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的评价。

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导致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僵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政治学科的地位也与日俱降。

新课程标准要求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探究性等进行评价。

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要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政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政治”。

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重大时政作为背景材料;能否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否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检验并解释结果。

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了解学生在提出问题、搜集整理材料以及分析信息材料、回答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

其中,重点评价学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信息材料过程中的表现。

应了解学生能否利用各种信息源搜集资料;能否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去获取材料,保证信息材料的质量;能否将信息材料归类,通过分析信息材料得出结论。

(三)评价的内容: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政治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注重评价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就要求教师从评价的内容上,必须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全面性”首先是指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全面性。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全面性的评价,应该包括必修课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也包括选修课程: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其次是评价目标的全面性,
不仅限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的行为,更要关注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再次是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全优发展”,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特长。

因此,教师在确定评价内容时,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和各种生活关系,关注学生个体智力的强项,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综合性”是指评价内容的综合和评价方法的综合。

例如,在评价学生的能力时,要综合考查学生沟通、合作、表达的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别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

在评价方法上,把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尽量淡化、量化和客观化评价,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把量化评价与实质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甄别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和全面。

(四)评价的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考试是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中的唯一形式,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以及各种评价方式的不足,采取多种形式评价。

如书面测验、口头表达、观察、讨论、探究等。

而对学生思想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个人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


在运用书面测验时,试卷的编制要克服其忽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缺点,避免以知识记忆为主,脱离实际。

要注意测验试题类型的多样化,既要有选择客观性试题,以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回忆和再认识;也要有简答、综合等主观性试题,以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同时,在试卷中应尽量多提供一些与学生真实生活相似的情景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色做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回答,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运用观察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一是要注意确保观察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进行;二是观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三是确定观察的目的和项目;四是要客观、真实、全面、具体地做好观察记录。

(五)评价的主体:从教师的单一主体评价走向多元主体评价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错”、“挑毛病”,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学生是接受评价的被评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

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师评价,一是评价的结果容易出现片面、主观;二是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三是使学生发展失去了原动力,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往往持一种应付、对抗、惧怕、逃避的态度。

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要求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
主动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

这种多元主体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总之,只有坚持主体取向的评价观,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观,注重多种评价策略的综合运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改革,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为新时期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