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知识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物质的构成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分子热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神奇的软蛋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活动一演示一:教师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
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活动二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结论: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拓宽延伸:结合演示实验,阐述出课本P3的13.1-3说明的问题。
实验中如果将水在硫酸铜溶液的下面,是否能够影响实验效果?活动三提出问题:固体分子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现象,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举例。
归纳总结:(1)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在相互接触后,都能彼此进入到对方内部,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快慢的因素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的越快。
(3)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时刻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典例剖析(泉州中考)东亚文化之都--泉州,风景秀丽.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A.天柱山薰衣草落叶归根B.虹山村油菜花花香阵阵C.清源山缤纷秋叶色彩梦幻D.九仙山淞玉树琼花【点拨】分子运动是微观上的运动,肉眼看不见的,它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的反映出来;机械运动是宏观上的运动.由此展开分析、解答.【自主解答】【方法归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能够直接观察到,它是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的反映出来,我们只要是看的到的运动都属于宏观的机械运动.我们平时所见到阳光下尘土飞扬、浓烟滚滚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探究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问题1: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但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演示实验4: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实验5拿出准备好的注射器,拧下针头,拉开活塞,用大拇指堵住针头的一端,用力压活塞,有什么感觉?将活塞中的空气换成水,再做一做,有什么感觉?归纳总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拓宽延伸:演示6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
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
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归纳总结:(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2)不同情况下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若d指“分子间的距离”;r 指“分子间的平衡距离”则有:①当d=r时,F引=F斥处于平衡距离处。
②当d<r时,F引<F斥,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当d>r时,F引>F斥,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问题2结合P5的13-1-5、6、7,并讨论交流教材物质三态的分子模型。
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三种物态分子排列的不同特点。
归纳总结:物态微观特性宏观特性分子间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有无一定形状有无一定的体积固态较小很大有有液态较大较大无有气态很大很弱无无典例剖析:从分子作用力的角度说一说“破镜重圆”能否真的发生。
【点拨】分子间的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分子间的距离大的一定程度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不存在了.板书设计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本节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1课时伏安法测电阻知识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掌握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2.测量小灯泡的电阻通过实验探究小灯泡电阻不断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爷爷的收音机坏了,小聪和小明决定把它修好,经过检查发现一只标注模糊的电阻引线断了,需要更换,怎样才能知道它的电阻值呢?这时小明犯了愁?聪明的你能够替小明想一想办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1.设计实验:从情景导入中让学生讨论、探究如何测量出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需要哪些测量工具?电路图如何设计?学生总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分别测量出未知电阻的电压和电流,然后通过公式U RI计算出电阻的阻值。
电路图为:归纳总结:为了减小误差,采用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来获取多组电压值和电流值,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得出电阻的阻值。
故电路图如下:2.进行实验:活动1:让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在连接实物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适当的整理。
学生总结:(1)连接实物图时,开关应该断开,滑动变阻器应该滑到最大值。
(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选择要正确,两表的连接方式、接线柱接法要正确。
滑动变阻器的接法要正确。
活动2:小组之间交流分析需要测量的数据和记录的数据,划片移动的次数。
设计出实验表格,并记录数据。
实验次数电压/V 电流/A 电阻/Ω电阻的平均值/Ω1233.分析与论证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根据实验数据你能够得出的实验结论有哪些?归纳总结:(1)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电流也随之改变,但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2)同时证明了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4.交流与评估实验完成后,让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估自己组的实验过程。
师做最后的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处于断开状态;(2)连接实物图时,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入电路中,且滑到最大值。
(3)滑动变阻器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保护电路,另一个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4)电流表、电压表的“+”“-”接线柱接法是否正确。
(5)是否是通过“试触”进行量程的选择。
探究点二测量小灯泡的阻值活动1:学生根据测量定值电阻的这一实验,画出实验电路图,并连接实物图,设计出数据表格进行实验。
实验次数电压/V 电流/A 电阻/Ω123活动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交流讨论,分析小灯泡的阻值的大小,与定值电阻的阻值相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当灯丝的温度升高时,灯丝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而增大。
板书设计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1课时伏安法测电阻教学反思本课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归纳,突出“做中学”,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去分析,从而得到结论。
这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
整节课大致是按照我预计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但也有个别的学生较粗心,开关闭合之前没把滑动变阻器滑到最大处,导致灯泡烧坏了几个,只有一组学生把电流表短接,幸好我发现及时,才没烧坏电流表。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堂课的同学多了,原因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一节课,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也有的同学依赖性强,自己不愿动手。
但在此基础上我会依次为例,在以后的授课中避免这方面的不足,使自己的课堂更进一步。